有些小學生和初中生為何熱衷於做一個“混混”

當我們去別人家做客,總覺的和自己家有很大的差別,這種感覺不是來自每個家庭之間的經濟能力,而是三觀問題。你個人的三觀對自己形成完整的人格,而一個家庭三口人也好,五口人也罷,每個人的觀念產生在一個集體裡,就叫做風氣。

經濟崩了三十年可以追回來,但是風氣壞了是幾代人都改變不過來的,促成每個孩子的成長一是需要家庭,二是需要教育,那怕你再有錢也好;開寶馬大奔走向大學校園也好,那也得接受教育。

校園暴力事件想必屢見不鮮了, 要知道,學生和學生之間是沒有一點點利益往來,為何會讓自己變成窮兇極惡的樣子,顯然一副“我是最強的,誰都要服從我”的樣子。東野圭吾《惡意》裡和加賀恭一郎談話的是一位當年學校裡的“混混”,當被問到:“你為何要欺負野野口”的時候,他說:“我就是看他不爽!就開始對他人的人格進行侮辱。

有些小學生和初中生為何熱衷於做一個“混混”

不愛和自己的父母推心置腹,每天回到家幾乎不說話,僅有的就是一問一答式,而在學校時候和同學之間有說不完的話,還把這種隔閡叫做代溝,標新立異的喜歡把自己看成是社會人群中最有優越感的“90後、00後”,把蠻狠不講理當成同學之間“吃得開”的行為準則,對一些錯誤的想法卻還喜歡躍躍欲試的樣子讓人覺得很滑稽,甚至在老師的眼裡當成一種叛逆,認為每一屆每一個孩子都會有這麼一段過渡期,過了年齡自然就好了,卻沒有人去思考他們需要什麼和缺少什麼,不去著手解決這一問題,久而久之每個人都會隨波逐流和無動於衷,人云亦云,不思進取。人群裡多數人做的事,一定是對的,這是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的典型表現。

孔子曰:“三十而立。現在這句話幾乎會認為一個人三十歲時候事業上必須得有所成就,否則一輩子都沒希望了,但實際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歲得有自己的思想,樹立自己的價值觀,會獨立的去思考問題。古人可沒有我們現在人這麼浮躁,那都是被成功學洗腦形成的錯誤思想,尤其是十六七歲,是一個人思想成型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候能擺正心態就等於拯救了自己,學校裡的風氣應該是對幾道學術問題喋喋不休的爭論,嚴謹的對待學習和生活,他們缺少的就是正確的價值觀和嚴謹的態度。

有些小學生和初中生為何熱衷於做一個“混混”

舒服是留給死人的,這是老師們常常教導我們的話,但凡是隨著心情做喜歡的事,或者隨著心情不想去讀書和思考,這都是非常舒服的,應該知道不要因為你不想去做一件事就不去做,恰恰因為你不想去做,才要理性的面對這件事,做讓你心情感覺好的事情並不能讓你優秀,只能得到短暫空虛和快樂,反而是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事情才能成就你,而不是知道有些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