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学生和初中生为何热衷于做一个“混混”

当我们去别人家做客,总觉的和自己家有很大的差别,这种感觉不是来自每个家庭之间的经济能力,而是三观问题。你个人的三观对自己形成完整的人格,而一个家庭三口人也好,五口人也罢,每个人的观念产生在一个集体里,就叫做风气。

经济崩了三十年可以追回来,但是风气坏了是几代人都改变不过来的,促成每个孩子的成长一是需要家庭,二是需要教育,那怕你再有钱也好;开宝马大奔走向大学校园也好,那也得接受教育。

校园暴力事件想必屡见不鲜了, 要知道,学生和学生之间是没有一点点利益往来,为何会让自己变成穷凶极恶的样子,显然一副“我是最强的,谁都要服从我”的样子。东野圭吾《恶意》里和加贺恭一郎谈话的是一位当年学校里的“混混”,当被问到:“你为何要欺负野野口”的时候,他说:“我就是看他不爽!就开始对他人的人格进行侮辱。

有些小学生和初中生为何热衷于做一个“混混”

不爱和自己的父母推心置腹,每天回到家几乎不说话,仅有的就是一问一答式,而在学校时候和同学之间有说不完的话,还把这种隔阂叫做代沟,标新立异的喜欢把自己看成是社会人群中最有优越感的“90后、00后”,把蛮狠不讲理当成同学之间“吃得开”的行为准则,对一些错误的想法却还喜欢跃跃欲试的样子让人觉得很滑稽,甚至在老师的眼里当成一种叛逆,认为每一届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这么一段过渡期,过了年龄自然就好了,却没有人去思考他们需要什么和缺少什么,不去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久而久之每个人都会随波逐流和无动于衷,人云亦云,不思进取。人群里多数人做的事,一定是对的,这是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典型表现。

孔子曰:“三十而立。现在这句话几乎会认为一个人三十岁时候事业上必须得有所成就,否则一辈子都没希望了,但实际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岁得有自己的思想,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会独立的去思考问题。古人可没有我们现在人这么浮躁,那都是被成功学洗脑形成的错误思想,尤其是十六七岁,是一个人思想成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候能摆正心态就等于拯救了自己,学校里的风气应该是对几道学术问题喋喋不休的争论,严谨的对待学习和生活,他们缺少的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和严谨的态度。

有些小学生和初中生为何热衷于做一个“混混”

舒服是留给死人的,这是老师们常常教导我们的话,但凡是随着心情做喜欢的事,或者随着心情不想去读书和思考,这都是非常舒服的,应该知道不要因为你不想去做一件事就不去做,恰恰因为你不想去做,才要理性的面对这件事,做让你心情感觉好的事情并不能让你优秀,只能得到短暂空虚和快乐,反而是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事情才能成就你,而不是知道有些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