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可軍:線上線下齊聯動,院內院外總關情

左可軍:線上線下齊聯動,院內院外總關情

左可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鼻科副主任醫師,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頭頸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


“新冠肺炎因為傳染性強,病情進展快,給醫療隊救援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但是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左可軍說道。

據他介紹,自2月7日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馳援武漢醫療總隊進入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以來,隊員們集思廣益,建言獻策,對病人採取“線上線下齊聯動,院內院外總關情”的有力舉措,大大提升了治療療效,同時也增強了患者戰勝病毒的信心!


線上線下齊聯動


醫療隊員左可軍副教授所在的中山一院醫療隊,全面負責協和西院六樓東病區50個病人的救治工作。醫生日常工作區域包括非隔離區和隔離區,非隔離區是醫生進行電腦操作與醫囑處理的清潔區,隔離區是病人隔離與醫生查房的汙染區。

出於物資消耗與安全防護的考慮,每位醫生每次深入隔離區的工作時間通常限制在4小時左右,這期間要完成對所有病人的病情觀察與處理,甚至包括突發的緊急搶救,因此醫患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時間有限,尤其是每位病人與主管醫生之間的點對點溝通,變得不那麼容易。

面對這種困難,左可軍採取線下與線上聯合溝通的方式,與病人建立起了更多聯繫。在進入隔離區時,左可軍儘可能多的與病人進行面對面溝通,詢問呼吸和吸氧耐受情況,瞭解藥物和胃腸道反應情況,追蹤檢查和解讀驗單報告,掌握病人第一手病情資料和心理變化。

下班後,他還通過私人手機與病友們保持密切聯繫,利用休息時間持續關注病人病情,解答疑惑,予以全天候的心理疏導,緩解病人內心的恐懼與孤獨,幫助他們一步步渡過難關。2月26日至27日,左可軍的部分病人先後康復出院,進入社區康復驛站觀察。


院內院外總關情


隨著中山一院救治工作的推進,治療成效也越來越顯著,許多病人達到了出院標準,順利進入到康復驛站,接受為期兩週的醫學觀察。然而,由於驛站醫務人員相對較少,病人的後續治療觀察和溝通交流存在一定的空白地帶。少數治癒出院的病人,在院外複查病毒核酸,又出現了“復陽”現象。

扶上馬,再送一程。據左可軍介紹,中山一院醫療隊員們主動將服務空間從院內延伸至院外,在源源不斷接受新病人入院治療的同時,對出院後的病人也給予了持續的關懷和指導。“醫療隊員李進醫生為眾多入院和出院的新老病人共同組建微信群,取名‘武漢加油·病友交流’,每日密切關注新病人的治療變化,同時瞭解出院病人的康復情況,實時解答病友們的具體問題,幫助他們早日戰勝困難,渡過難關。李進醫生還邀請了劉勇軍副教授和我等隊友入群,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此外,劉勇軍副教授利用工作之餘,邀請最先康復出院的病人,精心製作個人的視頻錄像,分享自身的治療經過與經驗體會,並將視頻轉發到‘武漢加油·病友交流’群中,從康復出院病人角度,為新病人加油打氣……”

為鼓勵患者,左可軍也積極將中山大學為聲援武漢抗擊疫情而製作的正能量音視頻《我們是中國,我們是一家人》發送到群裡,受到了各位病友的歡迎。


左可軍:線上線下齊聯動,院內院外總關情

左可軍:線上線下齊聯動,院內院外總關情

左可軍:線上線下齊聯動,院內院外總關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