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在於次數的積累,正是有了量的積累才能轉變為質的飛躍

很多人都很羨慕當今的明星或巨星擁有的光環,覺得他們神一樣的存在,也都在想,他們為什麼如此優秀呢?其實,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更多在於他們付出的比常人多。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成功來源於什麼?更多來源於訓練的次數。


成功在於次數的積累,正是有了量的積累才能轉變為質的飛躍


一、明星是怎麼煉成的

1、我們熟悉的泳壇名將---孫楊。早期,孫楊踏入泳壇訓練還是很刻苦的。在平時的訓練中,孫楊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狀態。而且教練佈置的任務訓練,孫楊總想著超額完成,教練佈置十個400米的任務,別人可能練三五個就倒下了,可他還能輕鬆地繼續訓練。之後,在主攻中長距離時,他就加大了訓練,每天要進行20000米的訓練量,正是在高要求的訓練量下,孫楊才創造了泳壇上多項輝煌的記錄。

2、功夫巨星—吳京,早期在一次採訪中也談到,他在武校練武的時候,一節課一練就是練3個小時,正踢腿1000次,側踢腿1000次,外掰腿1000次,裡合腿1000次,彈腿1000次,側蹦1000次,掃腿1000次。

之後的吳京練成了一項叱吒江湖的功夫,出腿速度極快,每秒能踢13腿,而且空中踢腿動作非常漂亮,非常瀟灑。在《戰狼1》中,吳京與斯科拉里的決鬥就展示出瀟灑的空中踢腿。


成功在於次數的積累,正是有了量的積累才能轉變為質的飛躍


3、還有我們熟悉的功夫皇帝—李連杰,8歲時,入選體校武術班進行業餘訓練。學習期間李連杰異常刻苦,練蹲跳別人50次,他則100次、200次;練踢腿,別人半小時,他踢一小時;學套路,別人練8遍、10 遍,他一練就是上百遍。他的教練吳彬說:無論酷暑寒冬,李連杰全然不顧,連續做一個動作幾百上千次,練得腳腫腿疼,上床困難,也不叫苦。一天高強度的訓練後,李連杰晚上睡前,還會自覺地將白天學過的動作複習一遍。特別是練基本功,一個動作,一遍遍的重複,正是有了如此艱苦的訓練,長期的積累和沉澱,才有的今天的功夫皇帝。

用中國的一句古話來形容最為貼切,叫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就是說要想成為人才,就不要想著多麼舒服,就不能隨心所欲,否則就很難成為人才。


成功在於次數的積累,正是有了量的積累才能轉變為質的飛躍


二、冠軍是怎麼來的,就是訓練的次數比別人多

分享兩個故事:

1、有一支美國的籃球隊,教練是如此訓練的,每天叫自己的球隊練習投籃。各位,站在籃下投一次籃,難嗎?當然不難。但如果長年累月每天要你練習投籃500次,你能做到嗎?美國UCIA籃球隊就做到了,教練名叫約翰任頓。他要求每位球員每天站在籃下5米處練習500次基本投籃動作,他曾領導這支球隊連續拿過10次全美比賽冠軍。

2、我們對準高爾夫球揮起一杆,難嗎?當然也不難。但如果要你堅持50年,每天早上起來揮杆1000次,你能做到嗎?有一個人做到了,他就是美國高爾夫球名將布雷爾,在比賽中他能準確地揮出完美無缺的一杆。


成功在於次數的積累,正是有了量的積累才能轉變為質的飛躍


投一次籃,揮一次杆,這都是很簡單的事,也都是你我能做到的事,但把這樣簡單的事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做下去,堅持10年、20年、30年的又有幾人呢?當然最後的成功者也就是這鳳毛鱗角的凡人。

讀完上兩個小故事,你有什麼感受呢?是不是覺得做一個動作很容易呢?堅持1天,1個月,1年,10年,20年又如何呢?

其實,從明星或冠軍球隊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沒有誰是隨隨便便成功的,任何人的成功絕不是偶然,都是付出長期的努力才換來的。所以,尚未成功路的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你們說,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