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多倫:產業扶貧加速跑出新動能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因地制宜摸索產業扶貧新路徑,串珠成鏈、合掌成拳,通過產業引領,讓貧困戶們念起“致富經”,使一個個原本經濟薄弱村成為產業示範村,產業扶貧加速跑,跑出脫貧新動能。

眼下又到了大棚蔬菜插苗播種期,在多倫縣多倫諾爾鎮北村的蔬菜大棚裡,當地菜農正在把一株株黃瓜、西紅柿小苗栽植進提前整理好的田埂上。大家幹得熱火朝天,隊伍裡幹得最起勁兒的是潘淑琴大姐。到今年,她來村裡的蔬菜種植合作社打工已有6個年頭。潘淑琴說,老伴身體不好家庭因病致貧,以前沒有收入來源,親戚朋友都繞著家門走,誰家的女兒也不敢嫁進來。現在她在村裡蔬菜種植合作社打工,每個月3000元工資,年底還有3000元的分紅。日子越過越好,兒子娶上了媳婦,她和老伴也買上了電動小汽車,奔小康的信心滿滿的。多倫縣北村依託黃瓜、西紅柿等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打開了銷往北京的大市場,年銷售量50多噸,獲利350萬元。為了防止已脫貧戶返貧“扶上馬走一程”,吸納全村55名脫貧戶加入合作社,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產業分紅保障基本生活;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每月打工創收三四千元,年終還可以享受人均3000多元的分紅。北村扶貧模式已經在多倫縣有條件的貧困村複製推廣,越來越多的貧困戶享受到村集體經濟釋放的紅利。

内蒙古多伦:产业扶贫加速跑出新动能

在多倫縣西乾溝鄉大石砬村的艾尚諾爾艾草種植專業合作社裡,工人們正在把曬乾的野生艾草搗製成鬆軟的艾絨,加工製作艾草枕頭、艾草坐墊、艾草護腰、鞋墊等系列產品。大石砬村水資源匱乏,早年間當地村民忙乎一年僅僅能在種植業中自給自足。隨著扶貧政策的落地跟進,符合當地實際的扶貧產業項目落地大石砬村,村民再也不用捨近求遠出外打工,在家門口就有一份穩定收入。村民梁鳳岐妻子做了大手術,家庭因病致貧,想外出打工又怕照顧不了妻子,來到合作社搗艾絨、包裝商品,工作量不大,一年收入萬餘元。2019年,梁鳳岐家順利脫貧。在當地政府的扶持引導下,艾草綠色產業迅速發展,野草變成“仙草”,直接間接帶動當地貧困戶增收致富。

乘著復工熱潮,九零後小姑娘楊麗麗的手工坊開始了新一年的忙碌。她是家鄉第一個把莜麥秸稈變廢為寶的人。帶著麥秸畫製作技藝回到家鄉,把不入當地人眼的莜麥秸稈變成了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如今她的手工坊吸納了當地很多貧困戶種植莜麥,她來回收麥秸稈,同時免費教授貧困戶們麥秸畫製作技藝。

靳榮彬說,農閒時間她就來學做麥秸畫,現在已經學會了挑選麥秸、裁剪麥秸、粘制麥秸等基本功,她希望自己能早點做出一幅麥秸畫。如今,當地很多貧困戶都報名到楊麗麗的手工坊學習,麥秸畫製作漸成產業鏈,成為獨具當地文化特色的旅遊商品。

多倫縣依託區位和產業培育發展優勢,多渠道發展富民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讓貧困人口跟著能人走,讓能人跟著產業走,讓產業帶動脫貧致富,形成內生動力鞏固脫貧成果,堅定信心邁向小康社會。(記者 宮立靈 通訊員 吳芳芳 王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