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的中國士兵要把7念成“拐”,0念成“洞”,2怎成“兩”呢?

視界知窗


從一到十這幾個數字不僅僅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在軍事中也會經常使用,但各種兵種都是需要的,特別是在通訊中使用比較頻繁。

由於軍隊中的士兵是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所以在口音上有所差異,在作戰的時候或者是訓練的時候會經常和數字打交道,例如方向、距離、座標等等都是要數字來表示出來的,而且這些數字在傳達的時候不能有半點差錯。例如方向,唸錯了一個數就是很大數量級的區別,弄不好開炮打錯地方,甚至會誤傷自己人。為了防止因為口音造成的數字傳播時出錯,所以將一到十中間的一些容易讀錯的,口音容易混亂的字做了修改。

在軍語中一般1、2、3到0這十個數字是讀成“么、兩、叄、肆、伍、六、拐、八、勾、洞”。這樣的改動讀起來郎朗上口,同時不容易出錯。例如“洞洞拐”就是007的讀法。

最重要的是,在戰場上,有槍聲和炮火聲,還有吶喊等等雜亂的聲音,士兵在交流的時候,如果聽錯了一個字,造成的後果也是難以想象的,所以將阿拉伯數字改成這樣的讀法,是為了避免那些容易聽錯的讀法防止出現意外。

同時在發音上,修改後的讀法發出來的聲音會更加響亮,因為這十個數字中像洞、拐、兩這些讀法都是開口音,發音更容易一點,在戰場上進行交流的時候會更加有利於聽清。雖然這種讀法在普通人聽起來比較奇怪,但是在軍事用語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約定俗成的知識。

相對而言,南方的口音很容易把一些數字弄混了,例如1和7,有些地方這兩個字的發音就比較類似。這種區分也不是唯一的,英國等西方國家也是有這樣類似的讀法,主要考慮的就是誤聽誤判的問題。

除了聲音以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手勢。


四十五度歷史


把阿拉伯數7念成拐,0念成洞,2念成兩,1念成妖這在軍事通訊,通話明語中常用知識,是解放後軍事通訊術語。

在62年我還在讀高小學 ,全國普及軍事國防愛國教育,我高橋小學在撫河區(現西湖區)人民武裝部,省軍區指領下,六.七月成立了夏令營軍事教育普話機通訊班,航海手旗班,和電報打釋班,我參加了普話機通訊班,那年八月還在在南昌步兵學校住訓一星期後,省電影製片廠拍了紀錄片。

墨綠色軍用普話機,就是電影《英雄兒女》王成在戰場火線肩背普話機,手摯扁形惰圓話筒叫著:向我開炮!

為什么7,0,2,1變聲拐洞兩妖,主為在戰火中,硝煙塵太,呼吸張嘴呼叫嘴巴不能大開,加上7,0,2,1字又是長音音節,按音節拍,大為三聲拖音,特別是2,張開嘴要長吐音。

在晚間軍事行動,用普話機互聯絡,吐字清,聲頻短又小,不易暴露聲響,那時普通話普及全國也就五六年,學習普話也只能從學校上學,和聽街上杆子上有線廣播大喇叭筒播音員講解今天天氣預報。

拐,洞,兩,妖佔了4/10之音節音符改短,在我六十年代夏令營學習國防教育軍用普話機,電報打釋班,和航海旗手班就是那麼呼叫和念碼的。


易家巷


提到這個,讓我不由得想到電話剛興起的那會。那個時候,村子裡剛接通電話,家家戶戶不論有沒有條件,50塊錢還是出的起的。因此,每家每戶都有電話,而有電話的同時,當然少不了電話號碼。但那個時候電話剛出來,出來村委會有一張家家戶戶的電話表之外,個人家根本沒有那個表格。怎麼辦呢?串門的時候,特意問一下電話多少,然後拿紙片記上,這樣平時家裡做個好飯什麼的,打個電話過來拿點或是吃點。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就鬧出個笑話。一個老奶奶他家電話中帶個1,告人的時候總喜歡說么。別人說2291我知道了,老奶奶說錯了,不是1是么。看到沒,雖然說的是一個數字,但有些時候就是會鬧笑話。

軍隊中,之所以會那樣說,就是因為怕搞錯數字。而之所以會搞錯數字,主要原因是人們對於數字都有自己的固定讀法,一下子改不過來。早些時候軍隊中士兵通常都是來自全國各地,普通話沒有得到普及,一般情況下都是習慣用方言講話。平常聊天習慣之後,到不會出現太大問題,但打仗的時候怎麼辦?用方言傳遞情報?搞不好誤傳很容易造成大失誤。

因此,到後來軍隊索性為解決這一難題,便將數字開始固定化,這樣既方便在打仗時又不容易出現誤傳的情況。


軍武視界


確實,在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中,0、1、2、3、4、5、6、7、8、9分別讀作:洞、么、兩、三、四、五、六、拐、八、勾。

這不是士兵們的習慣,而是軍隊就是這麼規定的。為什麼軍隊要做這樣的規定,當然是出於軍事需要,如果沒什麼軍事上的需要,軍隊當然不會有這個規定,隨便士兵們怎麼讀就好了。

其實關於軍隊數字中的讀法,很多軍事節目中都對此做過相關的解答,稍微留心一點就會知道答案了。

關鍵是防止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出錯,如1和7,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下,聽起來非常相似,很容易搞混淆。其他也一樣,如果按正常念,極易在在傳遞過程中出錯。

戰爭是要死人的,稍微出點差錯,就可能是成千上萬人的死傷。為了儘可能避免防止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出錯,所以軍隊才會對阿拉伯數字的發音進行規範,其核心原因當然是保證信息在傳遞過程中不會出錯。


袁衛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如果大家對民國曆史有些研究,你就會發現這種念法,絕對不是解放軍發明的。

國軍也是這麼念,從1926年開始。

為什麼會這樣?

大體就是2種說法:

第一,防止數字傳遞錯誤。

中國的各地的方言很多,對於數字發音也不標準。

比如1和7,一些方言的發音是比較接近的,乾脆變為么和拐。

再說,2的方言念法也有不少,很多地方根本就不念為2,所以軍隊統一叫做兩。

0也是一樣道理。

實際上,我軍的數字是這樣:“么、兩、三、四、五、六、拐、八、勾、洞”。

大家注意,這種念法基本不可能出錯。

要知道,打仗不是做遊戲,如果一個數字聽錯,那就要出人命。

一開張,炮火整天,信息傳遞本來就容易出錯。

如果數字在比較含糊,一旦出錯就是大事。

比如要求後方火炮支援,說炮擊陣地外700米,結果後方聽成100米。

這一頓炮彈過去,很有可能落在自己人的頭上。

抗戰時期轟炸命令中,翻譯人員疏忽,將“六甲”給翻譯成了“六寨”。

結果中美聯合空軍16架大型轟炸,對正準備撤離的“六寨”猛烈轟炸。當時“六寨”是張發奎的前敵司令部,還有趕來的大量難民。

這次誤炸,導致我軍民傷亡上千之眾,非常慘烈。

第二,迷信思想。

只要是軍隊,都有迷信。

所有軍隊都有忌諱的數字。

歐美軍隊忌諱13,士兵列隊如果排在13就會心驚肉跳,感覺今天會出事。

如果軍隊在13號遭到襲擊或者發動進攻,官兵士氣會不高,覺得不吉利。

中越戰爭的解放軍,忌諱“七”,七的字眼和倍數都忌諱。

資料中這麼寫:逢七要說“拐”,逢七的倍數如四十九,就說“拐乘拐”。緣由是,連著幾個參戰部隊的番號都有七,逢七多不吉利。有個部隊那年三月十七是交防,三月七日重傷一個,三月十七日臨下陣地前十分鐘又陣亡一個,大家都儘量避七,每月三次逢七,都格外小心。


薩沙


軍事語言有自己獨特的應用語境和用法。可以說軍語是人類語言中,對錯誤包容性最差的特殊語言之一。

一 某次渡海襲擊,當時解放軍船隊的炮手在領受炮長的命令。

“等靠近一點再打”——在炮手聽來,只能聽清一個“打”!

於是在暗夜接敵的情況下,炮手在距離敵人尚有200米的地方就開始射擊了。我方船隊錯失最佳殲敵時機。

二 某次某機場訓練。指揮員發佈指令——可以起飛,餓塞餓一批次

諸多飛行員一臉懵逼。聽不懂。

指揮員想說2321批次,可以起飛。但是有幾個音讀飛了。


類似的問題一旦發生在關鍵時刻,異常延誤戰機。甚至一旦領會錯指揮官意思,會導致不可逆的重大損失。由此,各支軍隊都發展出了內容豐富又有特色的軍語。

具體到中國,對於南北口音差異大的部分詞彙,都採用別音(強行加韻母,強行發音開口化,避免吞音和連讀還有氣聲)。由此就出現了題目中所示的各類讀法。

外軍也有采用。像3,讀TREE。0,讀 “O”。111,讀triple ONE。

88,讀double 8

9,讀NINER

代號1191,讀eleven ninety-one。


軍史奇聞


突然想起了一檔軍事類的真人秀《真正男子漢》,寶強的記性就是全部的焦點,喜歡的可以在頭條的西瓜視頻搜一下,言歸正傳,咱們平常說的1234567890,在軍事上一般是讀作:么,兩,三,四,五,六,拐,八,勾,洞,他們被叫做“數字軍語”。

在軍事應用上,特別是在炮兵通訊中有大量的數字使用,在抗日戰爭時間,因為軍隊中的人員來自天南海北,所以他們之間的口音大有不同,特別是來自南方的士兵,口音和北方正確的普通話發音相差較大,如1和7,比如2會念ai,給情報收發人員造成了很大的干擾。如果聽錯了,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另外就是像0,1,2,3,7等數字由於發音的部位不同,因此沒辦法在發音上喊出乾脆清晰的聲音。



而一般情況下,戰場環境的噪聲比較大,電子通信設備在使用時的話筒的頻率響應對這幾個數字並不敏感,發射機的功率達不到要求,況且以前的發報機比較糙,經常會出現雜音和扭曲音,這個叫法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出錯率。


現在雖然各種通訊設備比較先進,但是以前那種“土”辦法卻保留了下來,而且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它的用處仍然很大,仍然被廣泛的應用到軍隊中。


琅琊利劍


不是有的中國士兵,而是從民國時期一直到今天,中國軍隊都把7念成拐,0念成洞,2念成兩,1念成么。到現在不僅解放軍是這麼念,對岸國軍士兵也依然延續著這個條例。

在戰場上,數字是至關重要的東西,比如部隊番號,炮兵常用的標尺和座標數據,敵軍人數等等。唸錯一個數字導致的結果可能就是南轅北轍,甚至可能導致作戰失敗。正因為數字如此重要,所以一定不能出錯。

但是數字的發音在各地方言裡發音存在很大不同。比如“二”,標準普通話發音是er,東北人、北京人一般發成ar;廣東話裡發成yi,吳語發成ni(跟日語的二發音相同)。設想如果你是長官,是一個廣東兵過來跟你報告說:“對面yi十個日本仔來襲擊了”,一個蘇州兵反駁說,明明是ni十個,最後東北籍士兵說,明明是ar十個啊,你要是長官你暈不暈?

民國時期不同地區的士兵的語言差異可要比他們的裝束差異大得多

此外,就算按標準普通話念,個別數字之前也存在諧音,比如1和7發音就很接近,很容易聽錯。這個面對面交談還好,如果上了無線通信那可就不一定了。早期的電話,步話機,對講機都是模擬的,由於電路設計和器件一致性不好,存在信噪比不高的問題。通信理論裡有個著名的香農公式:

C代表信道容量;B 代表信道也就是傳輸通道的帶寬;S/N 代表接收信號的信噪比;lb代表以2為底的對數。按照這個公式,信噪比越高,信道容量越大,反之在干擾和噪聲較大的時候,信噪比降低,信道容量就會變小。可以打一個直觀的比方,戰場上兩個通信兵打電話,結果戰場上電磁干擾嚴重,而且炮聲隆隆作響,通信兵A說:上級命令你部向101高地增援!通信兵B說:啥?向107高地增援?通行兵A重複:上級命令你部向101高地支援!通信兵B:啥?向701高低增援?。。如此重複了三次,通信兵B才徹底聽明白。這就是信噪比低造成信道容量低的實例。

二戰時期的步話機

信噪比不同的兩個信號(藍和紅),紅色是20dB,藍色只有10dB,顯然是藍色的波形上更難分辨出原始信號

如果此時沒有干擾也沒有炮聲,那麼通信兵B可能一次就聽懂了。別以為這是笑話,筆者記得小時候看央視大風車,有一期節目是家長帶著孩子體驗軍營的生活,有一個項目是在家長帶著孩子坦克裡,通過對講機聽車外的軍官的命令,然後做出相應行動。軍官在外面說的是“炮口打低執行”,結果家長這個“低”字就聽不明白了,一會聽成高,一會聽成低。是這位家長耳朵不好使嗎?其實坐在電視機前的我聽起來也極其費勁。想想高和低這兩個發音差異如此之大,在對講機裡能失真到難以辨識,更別說諧音的數字了。

戰場上用到無線通信的情況很多,比如坦克內部成員的通信都需要用到,否則就算吼都沒法聽清楚

機器的噪聲和戰場環境是沒有辦法改變的,那有沒有變法提高信道容量呢?當然有,那就是改變發音啊,讓每個數字的發音都具備很強的辨識度,這樣即便背景噪聲大,還是很容易辨認,相當於提高了信噪比。還是上面那個場景,如果使用現行的軍隊的數字發音,通信兵A說成么洞么高地,怎麼聽都不可能聽成么洞拐,拐洞么,拐洞拐吧?

所以這個數字的念法在民國時期就變成了軍人的標準,一直延續到今天。隨著通信技術的提高,數字通信已經普及,信道的抗干擾能力和信道容量早就不可同日而語,普通話也早就在全國範圍普及,這種數字念法作為軍中的文化傳統可能大於實際意義。


紙上的宣仔


因為這樣念數字很酷。比如“0712”,如果按照常規讀音就是“您吃兒”(諧音),不雅。如果讀成“洞拐么兩”,這樣是不是抑揚頓挫,很帶勁。

竅門就在這裡,“0712”常規發言是氣流通過舌頭、牙齒、上下唇產生的摩擦音,而“洞拐么兩”是聲帶產生的震動音,爆發力、傳播距離比前者更遠。更重要的是,唇舌音產生的震動小,不能充分震動話筒內鼓膜,聲音也就傳播不出去了。此外,還有方言問題,來自五湖四海的指戰員們,口語各不相同,唇舌音的差距更大,很容易聽不清或者聽錯了。

數字的軍事信息傳播中比重很高,還十分關鍵。不僅僅是代號,有時還會傳播關鍵技術數據,錯一個數字就會謬之千里。對於人命關天的軍事行動來說,這是不能被接受的。比如7與4的發音,很容易被混淆,如果把炮火覆蓋前方7公里,聽成4公里,那極有可能誤傷友軍。因此,必須保證語言命令與信息的絕對準確。通常情況下,除了通過變音確保準確以外,在指揮員下達關鍵數據信息後,收聽者會自覺重複一遍,雙方對信息進行二次確認,確保萬無一失。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中規定了數字的讀音,分別是“么、兩、三、四、五、六、拐、八、勾、洞”。其中,么、兩來自民間發音,如么雞、兩個;洞、拐來自數字的外形;勾則來自划拳遊戲。軍隊官兵必須按照《軍語》規定使用數字發音,同時數字變音在民間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沒有人說“一一零”,而都說成“么么零”。

先看1和7,yi qi 這兩個韻母是i,這個發音其實你自己可以感受一下。同樣力氣,i發出來的聲音最輕,最模糊,最容易搞混。所以帶i發音的就得改,1和7本身的發音也相近,也容易混淆。所以乾脆就年么和拐。

2除了也有發音不夠響亮的原因,漢字中對2的讀法也比較多,比如兩、二、膩(江浙)等。所以乾脆定義為兩,更響亮,也容易區分。

至於0念成洞,我覺得和0這個發音很難連有關...當然這是個人猜想。

你可以參考下讀10086,讀的久了是不是感覺嘴巴怪怪的,甚至會變成么寧寧八紐。而么洞洞八六則沒啥問題,一直念都可以。


深海迷彩


這涉及到另外一個一個問題,

就是為什麼我軍(民用航空也是如此)要把1234567890的稱呼改為:

么兩三四五六拐八九洞。

無線電傳輸語音時會由於干擾、信號不良的原因丟失大量細節,很多發音難以區別,比如英語裡的D、E和B。這也就是為什麼英文裡的DEB要稱呼為delta,echo,和bravo。為了防止讀錯。

而漢族的數字發音很少會因為上述原因而讀錯,但是也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相似複印,一和七,零和六;

為什麼二也會改為兩呢?它的讀音和其他又不重複,是為什麼呢?

漢語裡的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唯有“二”是日常語法中在後面不可以加量詞的!!!!

such as

一個小時,三個小時,五個小時

四隻小狗,六隻小狗,七隻小狗

一條魚,三條魚,六條魚...............

唯獨沒有二個小時,二隻小狗,二條魚。

這個就是一,二,七,零,不同於其他數字的原因

然後進入正題:

為什麼蘇27通俗的叫蘇兩七,而不是叫蘇兩拐,或蘇二拐,蘇二七。

除了蘇二拐,都被當作它的稱呼。

蘇兩拐:同樣用防止讀錯的方法來讀,兩,拐。

蘇二七:同樣用漢語數字的方法來讀,二,七。

蘇兩七:也同樣沒毛病,本來對於數,日常叫法就是二,兩,混合的。

然後三種稱呼一對比,明顯蘇兩七好聽一點。

同理(對於槓精得舉例一下)

殲七,沒人叫殲拐;

殲十,沒人叫殲么零;

殲十一,沒人叫殲么么;

對於這個叫法,如果不存在說會讀錯的情況下,哪種稱呼好聽,或相對不難聽,就會怎麼稱呼。

但是念機號的時候,是一定不會這樣的,如果一個飛機機號是xxx27,無論是何時,何地,都會叫兩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