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的中国士兵要把7念成“拐”,0念成“洞”,2怎成“两”呢?

视界知窗


从一到十这几个数字不仅仅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在军事中也会经常使用,但各种兵种都是需要的,特别是在通讯中使用比较频繁。

由于军队中的士兵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所以在口音上有所差异,在作战的时候或者是训练的时候会经常和数字打交道,例如方向、距离、坐标等等都是要数字来表示出来的,而且这些数字在传达的时候不能有半点差错。例如方向,念错了一个数就是很大数量级的区别,弄不好开炮打错地方,甚至会误伤自己人。为了防止因为口音造成的数字传播时出错,所以将一到十中间的一些容易读错的,口音容易混乱的字做了修改。

在军语中一般1、2、3到0这十个数字是读成“幺、两、叁、肆、伍、六、拐、八、勾、洞”。这样的改动读起来郎朗上口,同时不容易出错。例如“洞洞拐”就是007的读法。

最重要的是,在战场上,有枪声和炮火声,还有呐喊等等杂乱的声音,士兵在交流的时候,如果听错了一个字,造成的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将阿拉伯数字改成这样的读法,是为了避免那些容易听错的读法防止出现意外。

同时在发音上,修改后的读法发出来的声音会更加响亮,因为这十个数字中像洞、拐、两这些读法都是开口音,发音更容易一点,在战场上进行交流的时候会更加有利于听清。虽然这种读法在普通人听起来比较奇怪,但是在军事用语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约定俗成的知识。

相对而言,南方的口音很容易把一些数字弄混了,例如1和7,有些地方这两个字的发音就比较类似。这种区分也不是唯一的,英国等西方国家也是有这样类似的读法,主要考虑的就是误听误判的问题。

除了声音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手势。


四十五度历史


把阿拉伯数7念成拐,0念成洞,2念成两,1念成妖这在军事通讯,通话明语中常用知识,是解放后军事通讯术语。

在62年我还在读高小学 ,全国普及军事国防爱国教育,我高桥小学在抚河区(现西湖区)人民武装部,省军区指领下,六.七月成立了夏令营军事教育普话机通讯班,航海手旗班,和电報打释班,我参加了普话机通讯班,那年八月还在在南昌步兵学校住训一星期后,省电影制片厂拍了纪录片。

墨绿色军用普话机,就是电影《英雄儿女》王成在战场火线肩背普话机,手挚扁形惰圆话筒叫着:向我开炮!

为什幺7,0,2,1变声拐洞两妖,主为在战火中,硝烟尘太,呼吸张嘴呼叫嘴巴不能大开,加上7,0,2,1字又是长音音节,按音节拍,大为三声拖音,特别是2,张开嘴要长吐音。

在晚间军事行动,用普话机互联络,吐字清,声频短又小,不易暴露声响,那时普通话普及全国也就五六年,学习普话也只能从学校上学,和听街上杆子上有线广播大喇叭筒播音员讲解今天天气预報。

拐,洞,两,妖占了4/10之音节音符改短,在我六十年代夏令营学习国防教育军用普话机,电報打释班,和航海旗手班就是那么呼叫和念码的。


易家巷


提到这个,让我不由得想到电话刚兴起的那会。那个时候,村子里刚接通电话,家家户户不论有没有条件,50块钱还是出的起的。因此,每家每户都有电话,而有电话的同时,当然少不了电话号码。但那个时候电话刚出来,出来村委会有一张家家户户的电话表之外,个人家根本没有那个表格。怎么办呢?串门的时候,特意问一下电话多少,然后拿纸片记上,这样平时家里做个好饭什么的,打个电话过来拿点或是吃点。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闹出个笑话。一个老奶奶他家电话中带个1,告人的时候总喜欢说幺。别人说2291我知道了,老奶奶说错了,不是1是幺。看到没,虽然说的是一个数字,但有些时候就是会闹笑话。

军队中,之所以会那样说,就是因为怕搞错数字。而之所以会搞错数字,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于数字都有自己的固定读法,一下子改不过来。早些时候军队中士兵通常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普通话没有得到普及,一般情况下都是习惯用方言讲话。平常聊天习惯之后,到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打仗的时候怎么办?用方言传递情报?搞不好误传很容易造成大失误。

因此,到后来军队索性为解决这一难题,便将数字开始固定化,这样既方便在打仗时又不容易出现误传的情况。


军武视界


确实,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中,0、1、2、3、4、5、6、7、8、9分别读作:洞、幺、两、三、四、五、六、拐、八、勾。

这不是士兵们的习惯,而是军队就是这么规定的。为什么军队要做这样的规定,当然是出于军事需要,如果没什么军事上的需要,军队当然不会有这个规定,随便士兵们怎么读就好了。

其实关于军队数字中的读法,很多军事节目中都对此做过相关的解答,稍微留心一点就会知道答案了。

关键是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错,如1和7,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听起来非常相似,很容易搞混淆。其他也一样,如果按正常念,极易在在传递过程中出错。

战争是要死人的,稍微出点差错,就可能是成千上万人的死伤。为了尽可能避免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错,所以军队才会对阿拉伯数字的发音进行规范,其核心原因当然是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出错。


袁卫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如果大家对民国历史有些研究,你就会发现这种念法,绝对不是解放军发明的。

国军也是这么念,从1926年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

大体就是2种说法:

第一,防止数字传递错误。

中国的各地的方言很多,对于数字发音也不标准。

比如1和7,一些方言的发音是比较接近的,干脆变为幺和拐。

再说,2的方言念法也有不少,很多地方根本就不念为2,所以军队统一叫做两。

0也是一样道理。

实际上,我军的数字是这样:“幺、两、三、四、五、六、拐、八、勾、洞”。

大家注意,这种念法基本不可能出错。

要知道,打仗不是做游戏,如果一个数字听错,那就要出人命。

一开张,炮火整天,信息传递本来就容易出错。

如果数字在比较含糊,一旦出错就是大事。

比如要求后方火炮支援,说炮击阵地外700米,结果后方听成100米。

这一顿炮弹过去,很有可能落在自己人的头上。

抗战时期轰炸命令中,翻译人员疏忽,将“六甲”给翻译成了“六寨”。

结果中美联合空军16架大型轰炸,对正准备撤离的“六寨”猛烈轰炸。当时“六寨”是张发奎的前敌司令部,还有赶来的大量难民。

这次误炸,导致我军民伤亡上千之众,非常惨烈。

第二,迷信思想。

只要是军队,都有迷信。

所有军队都有忌讳的数字。

欧美军队忌讳13,士兵列队如果排在13就会心惊肉跳,感觉今天会出事。

如果军队在13号遭到袭击或者发动进攻,官兵士气会不高,觉得不吉利。

中越战争的解放军,忌讳“七”,七的字眼和倍数都忌讳。

资料中这么写:逢七要说“拐”,逢七的倍数如四十九,就说“拐乘拐”。缘由是,连着几个参战部队的番号都有七,逢七多不吉利。有个部队那年三月十七是交防,三月七日重伤一个,三月十七日临下阵地前十分钟又阵亡一个,大家都尽量避七,每月三次逢七,都格外小心。


萨沙


军事语言有自己独特的应用语境和用法。可以说军语是人类语言中,对错误包容性最差的特殊语言之一。

一 某次渡海袭击,当时解放军船队的炮手在领受炮长的命令。

“等靠近一点再打”——在炮手听来,只能听清一个“打”!

于是在暗夜接敌的情况下,炮手在距离敌人尚有200米的地方就开始射击了。我方船队错失最佳歼敌时机。

二 某次某机场训练。指挥员发布指令——可以起飞,饿塞饿一批次

诸多飞行员一脸懵逼。听不懂。

指挥员想说2321批次,可以起飞。但是有几个音读飞了。


类似的问题一旦发生在关键时刻,异常延误战机。甚至一旦领会错指挥官意思,会导致不可逆的重大损失。由此,各支军队都发展出了内容丰富又有特色的军语。

具体到中国,对于南北口音差异大的部分词汇,都采用别音(强行加韵母,强行发音开口化,避免吞音和连读还有气声)。由此就出现了题目中所示的各类读法。

外军也有采用。像3,读TREE。0,读 “O”。111,读triple ONE。

88,读double 8

9,读NINER

代号1191,读eleven ninety-one。


军史奇闻


突然想起了一档军事类的真人秀《真正男子汉》,宝强的记性就是全部的焦点,喜欢的可以在头条的西瓜视频搜一下,言归正传,咱们平常说的1234567890,在军事上一般是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八,勾,洞,他们被叫做“数字军语”。

在军事应用上,特别是在炮兵通讯中有大量的数字使用,在抗日战争时间,因为军队中的人员来自天南海北,所以他们之间的口音大有不同,特别是来自南方的士兵,口音和北方正确的普通话发音相差较大,如1和7,比如2会念ai,给情报收发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如果听错了,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另外就是像0,1,2,3,7等数字由于发音的部位不同,因此没办法在发音上喊出干脆清晰的声音。



而一般情况下,战场环境的噪声比较大,电子通信设备在使用时的话筒的频率响应对这几个数字并不敏感,发射机的功率达不到要求,况且以前的发报机比较糙,经常会出现杂音和扭曲音,这个叫法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出错率。


现在虽然各种通讯设备比较先进,但是以前那种“土”办法却保留了下来,而且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它的用处仍然很大,仍然被广泛的应用到军队中。


琅琊利剑


不是有的中国士兵,而是从民国时期一直到今天,中国军队都把7念成拐,0念成洞,2念成两,1念成幺。到现在不仅解放军是这么念,对岸国军士兵也依然延续着这个条例。

在战场上,数字是至关重要的东西,比如部队番号,炮兵常用的标尺和坐标数据,敌军人数等等。念错一个数字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南辕北辙,甚至可能导致作战失败。正因为数字如此重要,所以一定不能出错。

但是数字的发音在各地方言里发音存在很大不同。比如“二”,标准普通话发音是er,东北人、北京人一般发成ar;广东话里发成yi,吴语发成ni(跟日语的二发音相同)。设想如果你是长官,是一个广东兵过来跟你报告说:“对面yi十个日本仔来袭击了”,一个苏州兵反驳说,明明是ni十个,最后东北籍士兵说,明明是ar十个啊,你要是长官你晕不晕?

民国时期不同地区的士兵的语言差异可要比他们的装束差异大得多

此外,就算按标准普通话念,个别数字之前也存在谐音,比如1和7发音就很接近,很容易听错。这个面对面交谈还好,如果上了无线通信那可就不一定了。早期的电话,步话机,对讲机都是模拟的,由于电路设计和器件一致性不好,存在信噪比不高的问题。通信理论里有个著名的香农公式:

C代表信道容量;B 代表信道也就是传输通道的带宽;S/N 代表接收信号的信噪比;lb代表以2为底的对数。按照这个公式,信噪比越高,信道容量越大,反之在干扰和噪声较大的时候,信噪比降低,信道容量就会变小。可以打一个直观的比方,战场上两个通信兵打电话,结果战场上电磁干扰严重,而且炮声隆隆作响,通信兵A说:上级命令你部向101高地增援!通信兵B说:啥?向107高地增援?通行兵A重复:上级命令你部向101高地支援!通信兵B:啥?向701高低增援?。。如此重复了三次,通信兵B才彻底听明白。这就是信噪比低造成信道容量低的实例。

二战时期的步话机

信噪比不同的两个信号(蓝和红),红色是20dB,蓝色只有10dB,显然是蓝色的波形上更难分辨出原始信号

如果此时没有干扰也没有炮声,那么通信兵B可能一次就听懂了。别以为这是笑话,笔者记得小时候看央视大风车,有一期节目是家长带着孩子体验军营的生活,有一个项目是在家长带着孩子坦克里,通过对讲机听车外的军官的命令,然后做出相应行动。军官在外面说的是“炮口打低执行”,结果家长这个“低”字就听不明白了,一会听成高,一会听成低。是这位家长耳朵不好使吗?其实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听起来也极其费劲。想想高和低这两个发音差异如此之大,在对讲机里能失真到难以辨识,更别说谐音的数字了。

战场上用到无线通信的情况很多,比如坦克内部成员的通信都需要用到,否则就算吼都没法听清楚

机器的噪声和战场环境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那有没有变法提高信道容量呢?当然有,那就是改变发音啊,让每个数字的发音都具备很强的辨识度,这样即便背景噪声大,还是很容易辨认,相当于提高了信噪比。还是上面那个场景,如果使用现行的军队的数字发音,通信兵A说成幺洞幺高地,怎么听都不可能听成幺洞拐,拐洞幺,拐洞拐吧?

所以这个数字的念法在民国时期就变成了军人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今天。随着通信技术的提高,数字通信已经普及,信道的抗干扰能力和信道容量早就不可同日而语,普通话也早就在全国范围普及,这种数字念法作为军中的文化传统可能大于实际意义。


纸上的宣仔


因为这样念数字很酷。比如“0712”,如果按照常规读音就是“您吃儿”(谐音),不雅。如果读成“洞拐幺两”,这样是不是抑扬顿挫,很带劲。

窍门就在这里,“0712”常规发言是气流通过舌头、牙齿、上下唇产生的摩擦音,而“洞拐幺两”是声带产生的震动音,爆发力、传播距离比前者更远。更重要的是,唇舌音产生的震动小,不能充分震动话筒内鼓膜,声音也就传播不出去了。此外,还有方言问题,来自五湖四海的指战员们,口语各不相同,唇舌音的差距更大,很容易听不清或者听错了。

数字的军事信息传播中比重很高,还十分关键。不仅仅是代号,有时还会传播关键技术数据,错一个数字就会谬之千里。对于人命关天的军事行动来说,这是不能被接受的。比如7与4的发音,很容易被混淆,如果把炮火覆盖前方7公里,听成4公里,那极有可能误伤友军。因此,必须保证语言命令与信息的绝对准确。通常情况下,除了通过变音确保准确以外,在指挥员下达关键数据信息后,收听者会自觉重复一遍,双方对信息进行二次确认,确保万无一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中规定了数字的读音,分别是“幺、两、三、四、五、六、拐、八、勾、洞”。其中,幺、两来自民间发音,如幺鸡、两个;洞、拐来自数字的外形;勾则来自划拳游戏。军队官兵必须按照《军语》规定使用数字发音,同时数字变音在民间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没有人说“一一零”,而都说成“幺幺零”。

先看1和7,yi qi 这两个韵母是i,这个发音其实你自己可以感受一下。同样力气,i发出来的声音最轻,最模糊,最容易搞混。所以带i发音的就得改,1和7本身的发音也相近,也容易混淆。所以干脆就年幺和拐。

2除了也有发音不够响亮的原因,汉字中对2的读法也比较多,比如两、二、腻(江浙)等。所以干脆定义为两,更响亮,也容易区分。

至于0念成洞,我觉得和0这个发音很难连有关...当然这是个人猜想。

你可以参考下读10086,读的久了是不是感觉嘴巴怪怪的,甚至会变成幺宁宁八纽。而幺洞洞八六则没啥问题,一直念都可以。


深海迷彩


这涉及到另外一个一个问题,

就是为什么我军(民用航空也是如此)要把1234567890的称呼改为:

幺两三四五六拐八九洞。

无线电传输语音时会由于干扰、信号不良的原因丢失大量细节,很多发音难以区别,比如英语里的D、E和B。这也就是为什么英文里的DEB要称呼为delta,echo,和bravo。为了防止读错。

而汉族的数字发音很少会因为上述原因而读错,但是也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相似复印,一和七,零和六;

为什么二也会改为两呢?它的读音和其他又不重复,是为什么呢?

汉语里的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唯有“二”是日常语法中在后面不可以加量词的!!!!

such as

一个小时,三个小时,五个小时

四只小狗,六只小狗,七只小狗

一条鱼,三条鱼,六条鱼...............

唯独没有二个小时,二只小狗,二条鱼。

这个就是一,二,七,零,不同于其他数字的原因

然后进入正题:

为什么苏27通俗的叫苏两七,而不是叫苏两拐,或苏二拐,苏二七。

除了苏二拐,都被当作它的称呼。

苏两拐:同样用防止读错的方法来读,两,拐。

苏二七:同样用汉语数字的方法来读,二,七。

苏两七:也同样没毛病,本来对于数,日常叫法就是二,两,混合的。

然后三种称呼一对比,明显苏两七好听一点。

同理(对于杠精得举例一下)

歼七,没人叫歼拐;

歼十,没人叫歼幺零;

歼十一,没人叫歼幺幺;

对于这个叫法,如果不存在说会读错的情况下,哪种称呼好听,或相对不难听,就会怎么称呼。

但是念机号的时候,是一定不会这样的,如果一个飞机机号是xxx27,无论是何时,何地,都会叫两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