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的独立院校会不会被要求脱离母校?前景如何?

心情145529731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尽管独立学院脱离母校办学的过程艰难,但是独立办学是大趋势、政策要求。

以已脱离母校办学的独立学院来看,除第一年分数线稍有波动,后续几年分数线均十分坚挺(不少分数线上涨),而且转为民办高校后发展势头比之前还要好些。尤其是二三本批次合并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进入二本批次招生,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促进很大。

其实,每年关于独立学院和母体大学间的"故事"都不断,尤其个别考生混淆独立学院和母校性质,如2017年浙江646分考生报考同济大学浙江学院、637分考生报考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2008年,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发布,明确要求独立学院规定时间内调整到位,如转为公办、民办高校、停止招生等。2010年,国内有323所独立学院,截止2019年已下降到259所,约有64所独立学院脱离母体高校办学,占比约20%。比如在湖北省的30余所独立学院种,已有过半转为民办高校。

以教育部公布的《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名单》为例,2018年有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河海大学文天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3所独立学院转为民办本科。2019年再有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4所独立学院转为独立设置本科高校。

独立学院脱离母校办学的难点在哪里?

独立学院和母体大学之间有个避不开的词是"管理费"(也有冠名费一说),占独立学院学费收入的15-30%,部分甚至高达40%。在独立办学的过程种,常见的难题是:

1.独立学院舍不得母体大学的知名度、师资。独立学院中不少出资方是母体大学的基金会,并非民办资本,也是独立学院中“含金量”较高的。类似的操作利于学校发展,尤其是"管理费"的一进一出。

2.部分出资方是企业的独立学院,面对母体大学、企业的双重"抽血",运行困难无力独立办学。不仅学费贵,学校在师资投入、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心无力,导致学校口碑差,反而是生源不佳、发展受限。

3.母体大学不愿放手,毕竟每年一笔高额“管理费”哪里舍得丢。独立想要脱离母体大学办学,需要“分手费”,若是没有资本接手,单独立学院是拿不出这笔费用的。

7月底发生的一件独立学院转为民办普通高校的大事件刚好可以印证小西关于独立学院的说法。中国春来教育8亿中标收购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而出让方主体是“苏州科技大学及基金会”,8亿元即独立学院脱离母体大学办学的高额“分手费”。

对于在读学生来说,双证依然是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和之前毕业生没区别。不过,后期继续使用校园的话,依然是缴纳30%续费及寄宿费,相当于之前每年上缴苏州科技大学的“管理费”。看了这个事例,是不是很好理解小西前面聊的内容。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帅小西De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未来名校的独立学院基本上会被要求脱离母校,独立学院脱离母校以后有好有坏。

更名

独立学院脱离母校办学以后,学校的名称就会更改,需要去掉母体高校的名称。独立学院本来就属于民办高校序列,国家慢慢的放开了独立学院更名的限制,很多此类学校变更的名称和一些公办高校的名称类似,这样是有助于起未来招生的。

冠名费

现在的独立学院名称一般是某某大学某某学院,因为使用了母体大学的校名,所以一般是需要每年给母体大学一定的冠名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独立学院的经济负担。

未来独立学院和母体大学真正脱离并且更换校名以后,这项冠名费就不用再出了,学校可以把这笔钱省出来投入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其他教学建设方面。

未来发展、招生

从长远角度来看的话,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脱离的话是有利于招生的,当然这也要辩证的看待。

独立学院刚开始脱离母体大学的时候,因为知名度不太高,所以招生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学校的管理者是真正的办学的话,他会不断的发展学校的硬件设施软件基础,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未来这样的高校综合实力会超过某些公办院校的。假如独立学院脱离母体大学办学以后,只为了赚钱,不注重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生育的话,这样的学校将来的办学会越来越糟糕。一所高校的生育往往决定了这所高校的招生情况,就像一个企业一样,如果他的名声好、管理者也比较努力的话,这样的企业发展也是越来越好的;而如果一个企业只注重赚快钱,不注重企业的生育的话,这样的企业离倒闭就不远了。


志愿填报

独立学院脱离母体大学办学并且更改校名以后,其更改以后的学校名称可能和很多公办大学的名称类似,这就增加了考生及家长填报志愿的难度。某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可能会误报了这样的高校,这往往会导致这批学生没学可上的窘境。


饕餮视听


名校的独立学院说白了就是民办大学,而在中国大多数民办大学几年之前都是三本批次招生,比如说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等,其实这些大学与母体的名牌大学并无多大关系,办学层次不一样,只不过在师资这方面可能有些老师可以同时在两所大学任教,独立学院脱离母体大学,前景看这些方面。

三本与二本大学的合并,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这是中国大学的又一次洗牌。

二、三本大学的合并绝大部分省份已经完成了,现在二本大学是公立大学与民办大学并存的局面,大部分三本大学都已经改名了,比如说:武汉大学珞珈学院改名为晴川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改名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等等,这类的三本大学都是名校的独立学院,其实与名牌大学毫无关系,办学性质、办学层次都不是一个档次,二、三本大学的合并让三本成为了一种历史,也让很多人不再担心学历歧视问题,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当年高考考的是三本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经常被人看不起,特别是有一次面试完后,面试官故意问他是不是三本大学毕业的,其实整个面试给他的感觉都不错,但是学历却成了门槛,后来结果也杳无音信,不过二、三本的合并,能够促进大学长足发展,这是很有好处的。

独立院校是一种教育商业化的模式,说白了就是自费上大学。

我们都知道,公立大学大多数专业学费都很亲民,一般在5000-6000这样子,而民办大学学费都比较贵,十年之前,三本大学学费一般是一万左右,是公立大学两倍多,而现在民办独立学院的学费基本都在两万以上,公立大学学费其实没啥变化,可以说民办大学的学费一直在涨,因为他们所有的开支都靠自己,不像公立大学还有政府的各种扶持政策,而且对于家境不好的学生,你可以通过国家贷款继续完成学业,而民办大学就算你办理贷款都不一定上的起,因为贷款的金额有限,民办大学的学费太贵,所以说,上民办独立学院其实就是自费上大学,而且独立学院本来就是一种高等教育商业化模式,如果不赚钱的话,它们根本就办不了。

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说,不想让被人歧视你的学历,你可选择有这些路。

学历是工作的敲门砖,越是好公司要求越高,对于现在大学生来说,普通大学的学历其实都差不多,重点大学学历确实有着它的优势,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学历好的依然还是有优势,如果你学历不高,还想着进入好的公司,考研是你最好的选择,考研既可以提升学历还可以提升专业能力,另外研究生学历的起点也比本科生高,但是如果你想本科毕业就出来工作的话,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无优势可言,你可以考教师资格证当老师、还可以考公务员等等,如果想出来闯,就不要高不成低不就,在工作中沉淀几年,当你的工作经验有价值的时候,你才可以跟别人讲价,不然只会永远处于被动。

名校独立学院本来跟母体大学没啥关系,所以也无要求脱离母校这一说,现在的独立学院也属于二本批次招生,对于地理条件好的独立学院来说,其录取分数线还是有优势的,总的来说,独立学院与二本公立大学没多大区别了,这也是国家促进大学发展的一种策略,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也是很好的支持,至于你高考上什么大学,最终还是看你的高考成绩,不是吗?


中国教育之家


近几年一直在关注独立学院,全国独立学院现有约有250所,办的好的独立院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国家都不在让民间资本进入,教职员工也都拿入了国家编制,高考录取分数线在有的省份直冲600分已上,未来办的好的独立学院很可能办学模式会这样,办的差一点的独立学院有可能会撤销或者合并或者并入其他民办高校,这还要考虑学校当地政府财政情况,当地学生数量和考生质量,当地院校办学规模,等情况考虑,比如说今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他的一本专业理科超一本线9分.最高录取考生分数达582分.二本录取分数文理科录取达到5百二三十分,这样的录取分数超过很多边远地区的公办二本,估计不远的将来办学性质公办民筹改为公办办学


愤怒的公牛44277236


一般来说不会被动脱离母体。

依托名校的独立学院其根本就是利用名校的名气来为自己招生,这就是为什么从去年以来二、三本高校合并招生,甚至合并成只有一个大本科录取批次后,很多不明真相的家长就只看前半部分的校名为孩子报志愿,结果一本的分数录了一个三本的院校。

去年有三本院校录取了650分的高考生,今年也有很多一本高分生被录取进三本院校。但是话又说回来,三本独立院校里也有顶级学校,比一些二本、甚至是差一点点的一本学校强,但这是一个非常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三本就是三本,超不了二本,更别说一本学校了。

但是也会有依托名校的独立学院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主动脱离母体的。

这个就有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该校原来依托复旦大学,校名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而现在基本上脱离了复旦,自力更生了,学校的发展也还是非常不错的。

母体名校主动让独立学院脱离的目前本人还不清楚具体案例。


YiRon


所谓独立学院,就是要求学院法人独立,财务独立,办学地址独立等等。

在初开始办学的时候,这一点大概很难做到,一些学校一直裹在一起。2017年,江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了独立学院的四个发展路径: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完善条件后继续以独立学院形式存在、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终止办学。同时确定了发展目标:到2022年,基本完成对全省独立学院的规范验收。

江苏省是最找探索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省份,独立学院的数量也位居全国第一。

事实上,在过去的若干年中,江苏一直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在前几年中,因为不能独立办学,或者找不到独立办学场地,或者找不投资方,已经停止办学。如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金陵科技学院龙蟠学院、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学院、淮阴工学院江淮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文通学院、盐城工学院博雅学院、盐城师范学院黄海学院、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等。这些院校就是因为一直无法脱离母体,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所以在近几年中陆陆续续都停止招生。

另外,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也于2017年停止招生,而该校位于淮安的校区,今年以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的名义招生,跟独立学院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按照《意见》所说的路径,独立学院转民办学院也是路径之一。2011年,江南大学太湖学院转型为民办无锡太湖学院,成为江苏省第一所转设的民办本科高校和无锡市第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这可能也会成为将来独立学院发展的一个方向。

所以,名校的独立学院会不会被要求脱离母校,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一直都是这么要求的。那些没暂时没有脱离的,将来也只有脱离这一条路可走。

当然,脱离母校后有的学校可能会越来越强大,一方面有资本投入,另一方面能够吸引人才,好的独立学院有考生青睐,生源素质高,这些独立学院会越办越好。也有一些独立学院本身名声不响,独立学院国家又没有投入,如果再没有外来资本注入,也不能吸引考生报考,很有可能最后只能关停倒闭,或者被别的高校兼并。


苏小妮


独立院校被要求脱离母校应该是趋势。


独立院校的办学兴起恰巧是中国高等教育遇到困境,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一方面,老百姓手里有钱,但都是从穷人刚过来,舍不得花这钱,就攒了起来。全世界都在说中国的高储蓄率。另一个方面,政府机构很穷,公务员工资收入很低,教育投资也很少。因此,政府决定干一件事,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学费标准,让老百姓在教育上花钱。

这是件双赢的事情,老百姓花点钱,但可以上大学了,中国人还是很爱学习的。对国家来说也错,政府有收入了,教育投资也能扩大。


现在可能大家已经想象不到2000年左右,教师和高校的各种窘迫。清华和北大教授共同的一个小区,叫蓝旗营小区,原因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去拜访著名教授,发现教授们的住房条件很差,就拍板国家出一半的钱,个人出一半的钱,给教授们改善住房,大概一个三居室出10万左右的钱,很多人还是没买,因为觉得贵了。我有一位老师住在里面,他毫无喜气,说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掏光了。这是在2001年,清华信息学院资深教授的存款。

在1998年,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出台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目的就是给部分高端人才涨收入,吸引他们留在高校。当时体脑倒挂,做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真的毫不夸张。


1998年后,由于大学扩招,各大学开始圈地、造房,买设备,哪哪都需要钱。当时都是找世界银行贷款。贷多了,学校和教育部也发愁,这钱怎么还?

这个时候,江苏和浙江搞了个独立学院的创新举措,就是企业或者政府跟高校合作办学,收高额学费,高校一般出校名、管理人员和老师,收管理费。对于清贫的高校来说,这是条来钱快的捷径,国家也很喜欢,既解决了没地收大学生的问题,又增加了收入。于是1998年~2003年,独立学院迅猛发展,一共有320多所。


这时,国家觉得独立学院水平参差不齐,不能野蛮生长,因此开始多次发文,开始整顿和收缩,现在的独立学院只有250多所了。


在这个发展期间,一直对名校办独立学院有反对意见,因为除了独立学院,还有民办高校。民办高校觉得不公平,独立学院自己赚钱,但用了公立高校的牌子,相当于借用公共资源。在独立学院内部,也有矛盾,一般有高校、投资方,如果投资方是政府,还好说,如果是企业,问题就比较大,对企业来说,盈利是第一位,而对学校来说,品牌质量是第一位,有时是个矛盾,而且管理费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个负担。


在中国除了独立学院,还有民办中小学,刚开始很多民办中小学都是公立中小学分出部分办的,现在基本趋势就是剥离,因此在政府层面,独立学院应该要剥离母校发展。

从母校本身来说,剥离独立学院也是它最终的要求。2008年后,高教界基本是扬眉吐气了,教授们跻身高收入阶层,名校的投资都是超百亿,清华的甚至毕竟哈佛的预算。这个时候,那点管理费已经不是它关注的重点了,它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全身金光闪闪,毫无破绽,现在独立学院像一块铁锈一样,有损害它品牌的危险。比如,北师大的珠海分校,办得不错,但北师大还是关闭了这个独立学院,转而改成珠海校区。从长远看,剥离也是名校的诉求。


等剥离了母校,也许独立学院才能迎来真正健康的发展。


五道口的颜学姐


看了这么多评论,看来绝大多数人是根本不了解情况,能不能脱离母体学校是教育部政策的约束原因,事实是独立学院绝大部分都想转设但是母体学校不愿意不愿意不愿意,教育部也设限,拿公办高校标准来要求独立学院达到才能转!民办高校财政不补贴,学费才贵一些,最早设立独立学院,就是因为有很多人想读大学,但是国家资源有限,才动员民间资源办学,应该感恩才是!另外,你考哪个分就上哪个学校,没人逼你没人逼你没人逼你,那些莫名其妙乱骂的人就好像那个刀架你脖子脖子上强迫你去一样!当然,有些独立学院办得确实不咋样,那你就可以选好点的独立学院,看看历年高考录取分数就可以了,不要去随便相信一些机构想所谓校友会的排名。


空闲中3


脱离母体学校,就得改名!还得有其他资本的注入!有的独立学院没有什么董事会,感觉这样的不会脱离要么并入要么卖出去😂


苹小果


电科大成都院收的本二分数越来越高,热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