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仪仗兵 现在的防疫“战士”

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初心不改。在抗击疫情一线,总有一群人冲在最前方,他们曾是橄榄绿、浪花白、天空蓝,如今他们退役不褪色,在疫情袭来之时,他们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战斗精神。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退役军人。让我们一起来看退役仪仗兵抗击疫情的风采。

1

最靓女战士


刘明明

曾经的仪仗兵 现在的防疫“战士”

刘明明,24岁,仪仗兵,军龄2年,2018年9月退役,现任海州街道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

曾经的仪仗兵 现在的防疫“战士”


“您好,请出示一下出入证。”每天早晨七点,在中大街东卡口处,一个女战士的声音总是准时响起,她就是退役女兵刘明明。自战“疫”开始,她一直下沉在社区,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走街串巷宣传,引导居民做好防控工作,减少出行避免聚集活动;一起在卡口值守,进行来访登记、体温测量、秩序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严控卡口人员出入。她说:“只要疫情快点结束,让我干什么都行。”

曾经的仪仗兵 现在的防疫“战士”

岗位就是战场

曾经的仪仗兵 现在的防疫“战士”


闫龙

11年前,他是执行司礼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仪仗兵,11年后,他是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防疫“战士”,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退伍“老兵”退役时,面对军旗许下的“若有战,召必回”的庄严承诺。他就是郑州长途汽车南站“王静班组”带班组长----闫龙。

自南站分片包干陇海马路社区陇海北一街131号家属院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南站党支部时刻发挥着榜样引领作用,坚持党员守一线、劳模在一线的疫情防控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党员、劳模冲在前的无畏精神,用实际行动为包干家属院住户的安全出入做好保障。

曾经的仪仗兵 现在的防疫“战士”

2月14日13点,大风降温,寒潮来袭,防疫战疫,先进上阵。闫龙与稽保科职工王凡提前来到北一街131号家属院,做好交接后,开始对进出家属院的每一位人员进行测体温、做登记,由于条件有限,疫情防控点又是风口,宣传板一次又一次的被吹倒在地,闫龙一次又一次地将其扶起,想尽办法将其固定。由于家属院附近的陇海菜场下午14:30-16:00开放,所以下午进出买菜的居民比较多,为了方便居民进出,闫龙一直守在出入口的小门,为进出的居民开门、关门,还时不时的帮助居民提拿菜篮子:“大姐,买这么多菜,来,我帮您拿着,给您测一下体温。”女士感动的说道:“出来一趟不容易,赶紧趁着菜场开门,多买点,谢谢你了啊!”就这样,闫龙时刻以居民的方便为己任。

由于天气寒冷,口罩一会儿就被呼出的哈气浸湿了,加上寒风,口罩变得冰凉,闫龙的脸也冻得冰凉,手脚也变得有些麻木了……尽管如此,他依旧坚持着,一下午的时间,没有喝一口热水,没有去一次卫生间,更没有坐在椅子上休息片刻……这或许就是军人特有的精神,不畏严寒,无畏艰苦。

闫龙是团员青年中的带动者,曾荣获郑州市青年岗位能手、郑州市优秀志愿者、在今年的郑州市技术比武中,荣获状元称号。 尽管退伍多年,但他始终保持着军人退伍不腿色的本质,工作中勇挑重担,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主动请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闫龙说:“我们要相信国家,相信科学,相信我们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这场疫情,一定会过去,只要祖国需要我,我一定‘召必回’!”

退役不褪色,

这场“战役”,

退役军人不缺席!

在平凡防疫的岗位上

永葆军人本色,书写精彩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