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大学生杀人,养成教育该落到实处了

3月15日下午,贵州省清镇市19岁的杨某某持刀将2岁女童砍伤致死。杨某某是广东某高校一名因病休学的大学生。案发前,杨某某情绪很不稳定,其父杨某发现后和其交流谈心,杨某某说,在校读书期间,与寝室同学、老师、宿管关系不好,学习生活都不愉快。后其父给学校打电话了解情况,在其父与学校交流过程中,杨某某突然情绪失控,拿了一把菜刀冲出家门,跑到小区平台处向正在骑着踏板车玩耍的女童头部连砍5 刀,将女童重伤致死。


又一大学生杀人,养成教育该落到实处了

看到这个消息后,不由让人想起近年来多起大学生杀人案。

马加爵,男,案发前系云南大学学生。在校期间,因没能处理好与同学间的关系,长期因琐事与同学积怨,萌生了报复杀人的想法。2004年2月,经过周密策划和准备,在宿舍先后将4名同学杀死。同年4月24日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又一大学生杀人,养成教育该落到实处了

张超,女,案发前系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生。2007年6月,张超在丽江市某娱乐城兼职时与被害人相识,被害人经常送金钱和礼物给张超,慢慢两人发展成情人关系。在一次打麻将时,张超帮被害人赢了12万,但只给张超2万,加之张超与被害人幽会时有过受虐待的情形,由此对被害人产生愤恨,有了杀人劫财的想法。同年12月19日,张超将被害人约至自已出租屋,伙同男友及男友的朋友,对被害人进行抢劫后杀死。2008年6月4日,一审判张超犯抢劫罪,判处死刑;二审经综合考虑全案的犯罪事实和情节,改判张超犯抢劫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又一大学生杀人,养成教育该落到实处了

郭力维,男,案发前系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大二时,由于和同宿舍的被害人开玩笑过火,导致二人关系紧张。2009年11月11日左右,二人又由于玩游戏,被害人扮演的角色被盗贼杀死了,被害人开始辱骂盗贼,而郭力维的角色正是盗贼。郭力维怒气上顶,便产生了杀死被害人的念头。2009年11月14日,郭力维用事先准备好的刀扎了被害人数刀致死后报警自首。2010年3月25日,郭力维一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又一大学生杀人,养成教育该落到实处了

药家鑫,男,案发前系西安音乐学院学生。2010年10月20日夜,驾车将受害人撞倒后下车查看,见被害人还活着,因怕被害人看到他的车牌号,以后来找麻烦,起了杀人灭口之念,拿出了刀,又向被害人刺了八刀,致其当场死。2011年5月20日,被陕西省高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又一大学生杀人,养成教育该落到实处了

除以上四人外,复旦大学林森浩,北京理工李义江,北京大学吴谢宇,中国传媒李斯达,中国政法付成厉,东莞理工敖翔,四川大学曾世杰,四川师大滕飞,北京人文大学窦硕、贝方明、闫广睿,等等。

以上案例,触目惊心,让人胆颤。杀人动机简单,大多因日常与人交往产生摩擦而积怨,一时冲动而杀人;杀人手段残忍,令人震惊。这些行为,很难让人与受过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联系起来。

纵观以上案例,不乏有名牌大学学生,说明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文化成绩是优秀的,也可以说他们大多在小学、中学时代还能称得上“好”学生,也许他们家里曾经挂满过他们上学时的奖状。可为什么还会走上这条路呢?


又一大学生杀人,养成教育该落到实处了

在我们惋惜和痛恨这些曾经“好”学生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教育导向?

现在学生骂老师、打老师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了杀老师。涉事学生年龄越来越小,其原因无一例外的就是老师管的太严了、太多了,在管理的过程中,有的老师说出或做出了一些过激的话语或行为。对此类似的师生冲突事件,最后的如何解决、如何处理会给孩子留下很深刻的记忆,也确定了其以后处事的导向。


又一大学生杀人,养成教育该落到实处了

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不管孩子如何,只要是孩子出事了,心情都会很沉重。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疏漏?

孩子的性格和处事方式除部分遗传因素外,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从小开始慢慢培养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行为习惯教育,是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了,并且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到孩子成人为止。

所谓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又一大学生杀人,养成教育该落到实处了

在中小学,大家都知道有门课程叫《道德与法治》,这就是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九年级,教学大纲对该课程都有明确要求。初中由于这门课是中考课程,按时开设,但大多学习只是为了中考;而在小学是“副科”、“小科”,至于该课程是怎么上的,小学老师和家长应当最清楚。


又一大学生杀人,养成教育该落到实处了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其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德为先,才为后。有才无德的人会为社会、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为我们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找到理论上的支撑,这样才能使“德”永留其心,渗入其骨髓,伴随其一生,那将是孩子之幸,人类之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