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病区6小时采访:身赴一线记录历史,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担当

3月20日上午10:00,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记者见面会,邀请各行业抗“疫”一线代表讲述他们的抗“疫”故事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省广电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艾迪介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第一时间启动了全媒体报道预案,发挥媒体融合优势,凸显团队作战能力。从今年1月23日至今,新闻工作者们一直战斗在抗疫新闻报道的一线,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武器,客观记录战“疫”情况,讲述战“疫”故事。其中,艾迪分享了最令其难忘的,在福州肺科医院隔离病区宝贵的六小时采访:

进入隔离区,就意味着我们和高浓度的新冠病毒只有一个玻璃窗之隔,医护人员的身上、医疗器械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可能携带病毒,稍有不慎,就有感染的风险。在清洁区,我们在非常严格的程序要求下,穿上了内外两层防护服,带上双层口罩,双层橡胶手套和护目镜,摄像机、话筒等采访器材,也用保鲜膜包了三层,只把对焦环用刀片划开,暴露在外的只有镜头和寻像器。

全副武装之后,需穿过6道隔离门,做了6次消毒,进入了病区,这里的走廊显得尤其干净且安静,病人被安排在类似活动板房结构的病房内,感染区与潜在感染区间隔着一层玻璃,通过玻璃窗可以看到患者们有的休息,有的看电视,有的隔着玻璃跟记者比出了“OK”的手势……医患关系十分融洽;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医学仪器发出的“嘀嘀”声格外清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不由自主地会高度紧张起来,连肌肉也会变得僵硬,但我必须抓紧时间,因为,我知道这样的采访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因为每进来一次,都会消耗当时还是十分稀缺的防护装备,而且也会影响医护人员正常的工作。

在采访时,我们用一个小时记录了一个患者的一次翻身。福建省发现的首例患者当时属于危重患者,他一天需要翻身三到四次,每一次都需要除呼吸机以外的其他器械和仪器重新调整,因此,翻身不仅是一个小心且缓慢的过程,而且同时需要六个护士操作。一次翻身下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每个包裹在厚厚防护服里面的护士都已经汗流浃背、精疲力尽。6个小时,我耗尽了两颗摄像机电池才舍得从隔离区出来,像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许多医生护士一样,我们的脸上也留下了深深地勒痕,耳朵根疼到失去知觉,身上全是汗。而这样的体会,每天都要在医护人员身上重演。

除了有这次进入隔离区近距离采访的宝贵机会,在日常的抗疫报道中,我身兼报道题材策划拍摄和冲锋一线记者的两个角色,我们更多把镜头对准警察、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志愿者等普通人,去讲述这些平凡人在这个非常时期的伟大故事。在这场疫情灾难中,我们被无数的人、无数的事感动着,我觉得,这场疫情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考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我们记者的作用就是要把这些感动让更多的人知道,希望通过我们的笔和镜头,让跟多人记住这个不寻常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