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捫心問診》第三季中,Paul不再做心理諮詢師是個好結局嗎?

作為一部以心理治療為主題的電視劇,Paul的離開是一個好結局,三季之後,再拍下去多半會陷入重複的劇情,讓Paul離開這個行業,是最乾淨利落的劇集完結方式。但如果將Paul視作一個真實的案例,那麼他讓留在心理治療行業,留在和他的治療師的關係中,同時接受正規的督導,可能是他更好的結局。

Paul沒有經過系統的個人治療,作為一個二代移民,早年父母離異,照顧生病母親,母親自殺的個人經歷,對他的人格的整合程度有著嚴重的影響。

我們可以在劇中看到Paul人格中極度分裂的兩面,面對病人時他容易陷入溫情脈脈的氛圍之中,以至於允許患者突破心理諮詢的界限與設置,Laura對他的移情過程中,自然有Laura的自身的病理成分,但如果深究的話,Paul無意識中的誘惑也是這個情慾性移情得以發展到不可收拾的重要原因。

當面對Gina時,Paul像是換了一個人,極具攻擊性,刻薄尖銳,甚至覺得Gina所說的每句話都包含著對他的巨大羞辱和攻擊。他們又同時具有師生的雙重關係,Gina沒辦法將他納入一個規範的督導或者個人治療的框架之中。

如此分裂的Paul,他強烈的保護欲以及對受傷患者的情感認同,使得他無法與患者之外的任何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他像是躲進洞穴和他的患者相依為命,出去是不可能的,因為外邊危險,外邊的人也危險。即使偶爾出去,要麼保持冷漠,要麼他會像個刺蝟一樣,拼了命的保護自己避免受到這個世界的傷害。

這是他的核心症狀,編劇似乎也有一個美好的願望:他一旦放棄他賴以生存的洞穴,將有可能獲得新生。但在實際的生活中,他對內在受傷的自己的保護欲,他對外部世界的敵意未獲整合之前,他所面對的道路可謂荊棘重生。Paul的核心病理是自尊與自戀的問題,他對他的女性治療師產生了強烈的移情,這本是一個好的徵兆,但他自身病理中的核心部分又一次被激發,就是他對依賴的強烈羞恥感,他選擇離開,離開他所依賴的年輕異性治療師,也離開所有依賴他的病人。

表面上看他離開他的治療似乎是因為治療師懷孕,也是因為他對自己的人生有了重大的選擇,看起來他好像是擺脫了困入其中的洞穴,但實際上這不過是又一次的逃避,逃避了一切對他而言至關重要的人,拒絕依賴所帶來的羞恥和痛苦,這其實正是他一直以來都在重複的模式,編劇可謂對自戀人格病理特徵的把握足夠清晰,才會寫出這樣合理的劇本。

但從臨床案例的角度上來講,一個更好版本的Paul是:他開始能夠注意到並糾正自己面對患者時過於溫情的形象,對督導和權威能夠聽取合理的建議,能夠在親密關係中互相信任和依賴,而這樣的Paul應該從哪兒來呢,就目前我的經驗來講,留在這個行業,堅持個人治療可能是一個更有效率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