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的悖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给了诸葛亮以极高的评价,因为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也多因《出师表》给予诸葛褒奖之言。


《出师表》中的悖论


因为是初中语文教师,我对它也是倒背如流。但读得多了,竟发现《出师表》中有一个悖论存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中诸葛亮恳请刘禅将“讨贼兴复”的重任交付与他。按照常理,应当是提前上表提出申请等待皇帝批准,这才是正规手续,才符合“规矩”。可是《出师表》中又出现了“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前面提出申请,还未批准,在同一篇文章里又说:现在就要出发了,心情激动……这两句话细究起来是相互矛盾的。

相互矛盾的两句话,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或许是诸葛亮的无心之语。但无心之语更是潜识的显现,更能表明诸葛明深处的思想。

先看看刘禅与诸葛亮的历史:


《出师表》中的悖论


公元207年刘禅出生,正值曹刘混战之际,赵子龙长坂救主,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不一定有其事,但他确确实实是在战火纷飞中出生的。也就是这一年诸葛亮因三顾而出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讲,“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下诏敕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27年,诸葛亮上表,要求出师。这一年诸葛亮出山21年,《出师表》的“尔来二十又一年矣”是明证,这一年刘禅21岁。诸葛亮是看着刘禅长大的。在诸葛亮的眼中他就是个孩子,在出师之前,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出错,并以先帝成功的案例来激励他,向他提出建议,“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并且向这个21岁的小皇帝推荐了一系列的“贞良死节之臣”。

诸葛亮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刘禅已经长大,或许他还停留在223年,从小刘刚刚继位的模式里,还没有摆脱出来。可是刘禅毕竟已过弱冠之年,他在权力的巅峰上是不是有了自己的思想呢?诸葛亮234年去世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皇帝,至263年魏灭蜀汉才结果。如若他真是傻子,又怎么能让蜀汉持续了如此之久,而且是在连年征战,穷兵黩武,耗尽国力之后。

刘禅为人诟病的是那个成语“乐不思蜀”,人们笑他低智商,可是,想想自古亡国之君能得善终的又有几人?能在危机重重中安然无恙,他若不是傻子,便是影帝,我更倾向于他是影帝。他在司光昭这个路人皆知的枭雄那里,演得投入,演得出彩,演得弄假成真,拥有这份演技,要在诸葛亮面前表演个节目又有何难?

公元207年,诸葛亮出山,未久即名声大振;223年刘备去世,老一辈英雄开始纷纷凋零;至227年诸葛亮出师前一年,老一辈中即便他不是硕果仅存,也已为数不多。四五年的摄政,更使他权力无边。

即使诸葛亮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也未必没有不考虑想让他黄袍加身之人,影帝小刘自然心知肚明。但在权力并未真正握在手中之时,他也只得一直扮演“未成年人”。

习惯了著名表演艺术家刘禅表演的诸葛亮,也渐渐入戏,一生唯谨慎的他,竟在大作《出师表》中,出现了相悖之言,不知是他也入戏太深,还是他太自信。

连续几次北伐失利,诸葛亮的声誉受损不小,影帝小刘才渐渐考虑从戏出走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