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南唐为何定都南京?

用户3708573094


五代十国有两个王朝割据江东,前边的是吴国,不太出名。后边的一个王朝大名鼎鼎,就是南唐。南唐与吴国是前后继承的关系,但是吴国的国都在扬州,南唐的国都为何却在金陵(南京),这里面大有文章。

先说吴国。“盗贼”出身的枭雄杨行密纵横江东,取淮南,定江右(江东)。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朝封杨行密为吴王,为吴国割据之始。公元905年,杨行密死后,嗣王杨渥胡作非为。公元908年,杨渥被权臣徐温与张灏除掉。之后,徐温又除掉张灏,独揽杨吴大权。

徐温有六个亲生儿子,但他总是长叹:“这六个亲生的,没有一个比得过那个养子” ,徐温所说的养子,名叫徐知诰。徐知诰早年丧父,流离于江淮,被杨行密发现,想认作养子。但杨行密的儿子们吃醋,杨行密没办法,只好把这个流浪儿送给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徐知诰和南唐有什么关系?名气响遍古今的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徐知诰的亲孙子。

徐温掌握杨吴大权,明眼人都知道徐温将来必篡位。徐温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扬州不能再呆下去了。为什么?因为杨行密在扬州经营多年,还有很多旧臣,并不臣服徐温。扬州是杨吴势力的大本营,徐温当然要另择新都。

以上这是从权力角度看的。再说经济角度。唐末战乱,大运河逐渐废弃,变成死河。此种情况下,扬州的繁华程度远不如唐代。当然,徐温要迁离扬州,最优先考虑的,是军事地理方面。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扬州并不适合做国都。吴国与中原王朝隔着淮河对立。扬州最致命的地理劣势,是位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这意味着,一旦中原军队突然淮河防线,地处江淮平原地带的扬州就直接暴露在敌军兵锋之下。

徐温中意的新都在哪呢?就是昇州(金陵)。金陵在地理上的优势非常优越,首先,宽阔的长江成为守卫金陵的重要天堑,敌军过江并不容易。其次,吴国还守住淮河,金陵变得更加安全。其三,万一淮河防线被突破,吴国还可以凭长江防线死守。比如南北朝末期,南陈北伐军被北周全歼,陈朝只能与北周隔长江对峙。即使如此,陈朝也是在十几年后才被取代北周的隋朝灭掉。隋于公元589年灭陈,之前王朝更替,加之北伐突厥,所以隋对陈以和为主,但是这也说明了长江防线的重要性。从经济角度看,杨吴的经济重心在江南,也就是苏南(不含苏州)、皖南、江西。而金陵位于长江南岸,获得物资供应比较方便,而不需要再舟车劳顿的过江。

徐温要迁都金陵,还有一个理由: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都控制着淮河防线,但没有一个定都于扬州。吴国虽然没有控制浙江,迁都金陵从理论上要面对吴越的进攻。不过这也仅是理论上,吴越王钱镠的立国政策是睦邻自保,不会和吴国玩命。相对来说,定都金陵,面对吴越国的进攻风险,要远远小于定都扬州面对中原王朝的进攻风险。

徐温在公元908年除掉吴主杨渥,次年就开始经营昇州。徐温以吴国权臣之尊,“降级”自领昇州刺史。不过,他本人一直留在扬州,替他经营昇州的,是养子徐知诰。徐知诰第一个任务就是修建金陵城,将来成为徐家父子的根本重地。工程非常浩大,直到公元917年,金陵城才修建完毕。徐温本人迁到金陵居守,亲生儿子徐知训守扬州监视吴主。而养子徐知诰则被“过河拆桥”,去扬州与金陵之间的润州(江苏镇江)当刺史。

徐温承认徐知诰的能力强于六个亲生子,但毕竟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徐温对徐知诰非常提防,不过又不能不用徐知诰。公元918年,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杀死,扬州无人。徐温没办法,只好让徐知诰守扬州,无奈地坐视养子翅膀变硬。公元927年底,徐温想让次子徐知询取代徐知诰守扬州。没多久,徐温就死了,徐知诰从此控制大权。

按说徐知诰在扬州的权力根基更深厚一些,但他依然继承了养父的防御战略——迁都金陵,先守淮、次守江。公元936年,徐知诰升金陵为西都,正式成为他的权力中心。次年,徐知诰废吴,建立齐朝。公元939年,徐知诰自称是唐朝宗室,改名李昪,国号改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迁都金陵的重要性,在其子孙身上显现出来。李昪死后,中主李璟志大才疏,被后周皇帝柴荣三次亲征,丢掉淮南,包括扬州。试想,如果李昪定都于扬州,南唐早就灭亡了。南唐丢掉长江以北全部土地,但依然可以凭长江天险守住金陵。直到公元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在南方建立政权的朝代大多都在南京建都,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南京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渥的自然条件,雄厚的人口资源,是名副其实的东南第一大城,长期是南方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中心。虽然在隋唐时代没落,但其深厚的政治经济底蕴是其他城市不能比的。


(南京都城概念图)

六朝有300多年的建都史,长期以来是南方的精神领袖。即使最后一个朝代—陈朝被隋攻灭,南方并没有深度地融入到中央王朝里去。

隋朝只是短暂地统一了南方,随后又陷入了东南战乱不休的时代。唐代初期,由地方士族领导,中央王朝鞭长莫及。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割据一方,不听号召,开启了五代十国时代。而南唐便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五代十国形势图)

南唐建立者李昪发迹于南京,致力于开发南方经济。李昪本来是地方政权杨吴国(淮南地区)的大将,于公元937年夺权上台。杨吴国是当时南方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政权,南唐国的疆域基本上是从杨吴国继承而来,面积达到近40万平方公里。

南唐建都南京是其必然选择,它的核心地盘是淮南地区(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从地理上来看,南京地处江苏、安徽两省的中心地带,作为首都的心脏是再合适不过了。

淮南地区能作为首都的城市不多,最多只能在南京和扬州之间产生。因为杨吴国有两个都城,一个是江都(扬州),另一个是金陵(南京),其他的城市难以撑起首都的脊梁。而且,李在这里经营了20余年,倾注了庞大的心血,其势力早已根深蒂固,不可能做舍本逐末的赔本买卖。



(五代十国形势图)

虽然扬州在隋唐时代得到空前的发展,但只限于经济文化层面,政治资本相对于南京比较欠缺。

从地理上来看,定都扬州缺少了长江天险这道天然的屏障,而且从扬州到徐州的淮北地区是一马平川的苏北平原,没有阻挡北方骑兵的坚固防线,这样会造成首都很被动,防御力量过于单薄。像北宋那样在开封附近驻扎百万军队是极其不划算的,只会极大地浪费财力和人力。




而南京不同,南京有自古以来的长江天险,这道天险抵过千军万马。江北地区最北部的防线到南京也有两三百公里的隔离,甚至淮河也成为了一道防线,并驻扎着淮河水军。再从南部来看,南京距离邻国吴越国边境湖州、苏州等都有两百多公里(相对于今天的路况,实际更长),有天然的山川阻隔,时空距离比较合适。



在长江水道上,镇江防御东南方向进攻,牛渚防御西北方向进攻。长江中游的九江、安庆构成长江西面第一道屏障。西部的势力比如后蜀国(四川地区)、南平国(湖北地区)、南楚国(湖南地区)等不足为惧,实力都比较弱小,甚至南楚国也被南唐国所灭。

一条长江划分南北,江北地区产盐,江南地区产粮,可以达到平衡互补。南京坐拥长江下游和京杭大运河(不经过)组成的十字水道成为淮南地区最大的运力,加上相对和平安稳的国内环境,催生出繁荣的经济。



(南京江宁区的南唐二陵)

从西向东,南唐国掌握长江中下游黄金水道;从南到北,国内京杭大运河畅通南北。其本身横跨淮河、长江、太湖等三大流域,又有海贸、海盐、铜铁、米粮之利,可以说南唐是地理和资源上的大赢家。

南唐国经济富庶,文化繁荣,人才济济,兵强马壮,一度是统一全国的头号种子选手。但由于李昪目光短浅,甘于现状,固步自封,一度错失发展壮大的契机。南方与吴越国结仇,北方与后周的战争屡战屡败。不仅空耗国力,而且丧地求和,割地赔款,终于历经三代而亡。


慵懒国王


茶馆回答。南唐是五代十国的一国,共历经三帝,历时39年。占据江淮地区,最盛的时候拥有三十五州,大致包括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 湖南、湖北等部分,定都于金陵(南京)。

占据江淮地区的南唐为什么偏偏定都于南京呢?


首先,南唐先主李昪在创立南唐之前曾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改名为徐知诰。南吴实行二都制,东都为江都府、西都为金陵府,江都府即现在的扬州,金陵府即现在的南京;在吴主杨隆演主政时期,曾派徐温重建金陵城,在徐温镇守金陵的时候,徐知诰也一直在金陵。最后徐知诰借助其父亲的权威得以成为重臣,废黜吴帝杨溥,登基皇位,国号大齐。第二年,徐知诰自称是唐宪宗的后裔,恢复李姓,改名昪,又将国号大齐改为唐。定都于南京,是沿用南吴都城的做法,和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实行一样的政策,况且南京城在南吴时期已经重建,城内设施较为完备,人口众多,很适合作为都城;而且当时的五代十国战乱纷飞,人民苦不堪言,李昪又十分体察民情,在位期间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选择其他地方作为都城又需要大修土木,不利于人民的正常生活。


其次,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东面接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面紧靠丘陵地区,西面背依福建、江西山区,北面连接着江淮平原。而南京四周有低山环绕,水流盘错,自然景观很是独特。况且南京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温暖宜人,降水丰富,极适合人类居住和农作物的种植。

最后,南京的风水之说。金陵之地拥有王气,自相传秦始皇在金陵岗埋金用来镇王气,所以得命为金陵;还有一种传说是楚威王感觉到南京“有王气”,十分恐慌,于是命人在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下金子;另外其他的说法还有就是当年楚子熊商大败越国,将吴地吞并,发现南京有王气,于是命人埋金镇住王气。在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迷信,但是在古代社会,这是一个具有王气的天选之地。

所以,南唐先主李昪定都于南京还是很有道理的。


文史类小茶馆


公元939年,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以扬州府为东都,江宁(南京)为国都,改国号为"唐",历史称之为南唐。那么为什么在吴越时期一直以扬州为都,而到了南唐时期确改都为江宁呢?是一时的兴起,还是长时间的揣摩?下面请和庸庸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两个王朝,南唐与吴国。而相比较这两个割据江东的王朝而言,吴国不太出名,而南唐确大名鼎鼎。可是不为人知的是这两个王朝是前后继承的关系,南唐继承吴国。公元908年,吴国国主杨渥被权臣徐温与张灏除掉。不久之后,徐温又借机除掉张灏,独揽吴国大权。在经历一系列的,政治夺权战争中,徐温不由自主的感叹道:"这六个亲生的,没有一个比得过那个养子\

爱历史的庸庸


南唐是李昪接收杨吴皇帝吴溥禅让后建立的国家,是五代十国里的大国,国力一度十分强大。

这个李昪也是从乞丐到皇帝的一个典型例子。唐末战乱,李昪的父母早死,他四处流落,被大盗出身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发现,准备收为养子。在乱世收养子是很流行的,可以快速壮大己方势力。不过杨行密的几个儿子不容李昪,因此杨行密就把李昪送给了徐温抚养。李昪也被改名,叫做徐知诰。

杨行密的大本营在扬州,当时叫做广陵。杨行密在扬州经营20多年,在公元905年病死,其子杨渥即位后胡作非为,仅仅三年后,杨渥就被权臣徐温与张灏除掉。之后,徐温又除掉张灏,独揽杨吴大权。

(杨行密是合肥长丰人)

徐温深知杨行密在扬州经营多年,怕在扬州待久了会不利,就让人过江在昇州,就是现在的金陵营造宫室楼台,自己带着一班文武住过去了,遥控朝政。为了监视杨氏吴王,他让长子徐知训守扬州,还让最有能力的徐知诰守镇江。

没过多久,徐知训果然被刺杀,为了继续监视朝政,徐温就派了徐知诰去守扬州。徐知诰在扬州做了很多好事,逐渐立住了阵脚。927年,徐温快要去世前,想让次子徐知询代替徐知诰,没能如愿就去世了。

徐知诰开始总揽朝政,权倾朝野。后来杨溥称帝,任命徐知诰为太尉、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等显职。此后,徐知诰控制朝政,爵职日益显赫。935年,在徐知诰授意下,南吴封他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以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为齐国辖区。闽、南汉等国帝王纷纷遣使者劝徐知诰称帝。

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大齐。追尊徐温为太祖,谥曰忠武皇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西都,以广陵为东都。939年,徐知诰下诏宣布恢复李姓,改名为李昪。他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孙,遂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徐知诰称帝)

从以上南唐的建立过程来看,迁都到金陵的并非是李昪,而是徐温经营了20年,李昪经营了8年的大本营,徐氏集团势力根深蒂固,远比曾经发生过刺徐案件的扬州更为安全。

从军事角度来说,自古建立在江东的政权,几乎没有把都城建立在扬州的,因为扬州在长江北岸,一旦淮河被突破,扬州将无险可守。

(南唐国土面积)

可是金陵不同,从东吴开始就选择在这个建都,向南可以掌控经济腹地,向北可以有淮河、长江两道防线,而且长江作为水军干道,可以起到交接东西战场的运输通道的作用。所以,古人有句话,叫做守江必守淮。

从经济角度来说,唐末战乱,大运河年久失修,早已不再通航,扬州早已不复当年繁华,而金陵却可以从容收取江南的贡赋,要比把物资运送过江要容易的多。

这样算来,李昪把都城迁到金陵,不管是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不错的选择。后来,北周世宗果然三次南征,尽取江北之地。如果李昪没有迁都,那么南唐就在后周世宗时就已经国本动摇而亡国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五代十国有两个王朝割据江东,前边的是吴国,后边的就是南唐。因为吴国经过变迁,最后定都南京,是因为之前南京已经为做首都进行了各项建设,

吴国,实际的掌权人为徐温,他有六个亲生儿子,但他总是长叹:“这六个亲生的,没有一个比得过那个养子” ,徐温所说的养子,名叫南唐烈祖徐知诰。

扬州是杨吴势力的大本营,徐温掌握吴国大权,就有自己当皇帝想法,所以徐温当然要另择新都。唐末战乱,大运河逐渐废弃,变成死河。此时扬州的繁华程度远不如唐代。且而扬州离中原地区的国家近,相当吴国把首都定边境附近,不安全。而南京金陵在地理上的优势非常优越,宽阔的长江成为守卫金陵的重要天堑,有利于防守。而且也方便得到江南物资。

 徐温在公元908年除掉吴主杨渥,次年就开始经营南京,养子徐知诰负责建设金陵城。徐温去世后,养子徐知诰掌握政权。

公元936年,徐知诰升金陵为西都,正式成为他的权力中心。次年,徐知诰废吴,建立齐朝。公元939年,徐知诰自称是唐朝宗室,改名李昪,国号改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迁都金陵的重要性,在其子孙身上显现出来。李昪死后,中主李璟志大才疏,被后周皇帝柴荣三次亲征,丢掉淮南,包括扬州。试想,如果李昪定都于扬州,南唐早就灭亡了。南唐丢掉长江以北全部土地,但依然可以凭长江天险守住金陵。直到公元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


满族文化网


五代十国有两个王朝割据江东,前边的是吴国,不太出名。后边的一个王朝大名鼎鼎,就是南唐。南唐与吴国是前后继承的关系,但是吴国的国都在扬州,南唐的国都为何却在金陵(南京),这里面大有文章。

先说吴国。“盗贼”出身的枭雄杨行密纵横江东,取淮南,定江右(江东)。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朝封杨行密为吴王,为吴国割据之始。公元905年,杨行密死后,嗣王杨渥胡作非为。公元908年,杨渥被权臣徐温与张灏除掉。之后,徐温又除掉张灏,独揽杨吴大权。

徐温有六个亲生儿子,但他总是长叹:“这六个亲生的,没有一个比得过那个养子” ,徐温所说的养子,名叫徐知诰。徐知诰早年丧父,流离于江淮,被杨行密发现,想认作养子。但杨行密的儿子们吃醋,杨行密没办法,只好把这个流浪儿送给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徐知诰和南唐有什么关系?名气响遍古今的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徐知诰的亲孙子。

徐温掌握杨吴大权,明眼人都知道徐温将来必篡位。徐温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扬州不能再呆下去了。为什么?因为杨行密在扬州经营多年,还有很多旧臣,并不臣服徐温。扬州是杨吴势力的大本营,徐温当然要另择新都。

以上这是从权力角度看的。再说经济角度。唐末战乱,大运河逐渐废弃,变成死河。此种情况下,扬州的繁华程度远不如唐代。当然,徐温要迁离扬州,最优先考虑的,是军事地理方面。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扬州并不适合做国都。吴国与中原王朝隔着淮河对立。扬州最致命的地理劣势,是位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这意味着,一旦中原军队突然淮河防线,地处江淮平原地带的扬州就直接暴露在敌军兵锋之下。

徐温中意的新都在哪呢?就是昇州(金陵)。金陵在地理上的优势非常优越,首先,宽阔的长江成为守卫金陵的重要天堑,敌军过江并不容易。其次,吴国还守住淮河,金陵变得更加安全。其三,万一淮河防线被突破,吴国还可以凭长江防线死守。比如南北朝末期,南陈北伐军被北周全歼,陈朝只能与北周隔长江对峙。即使如此,陈朝也是在十几年后才被取代北周的隋朝灭掉。隋于公元589年灭陈,之前王朝更替,加之北伐突厥,所以隋对陈以和为主,但是这也说明了长江防线的重要性。从经济角度看,杨吴的经济重心在江南,也就是苏南(不含苏州)、皖南、江西。而金陵位于长江南岸,获得物资供应比较方便,而不需要再舟车劳顿的过江。

徐温要迁都金陵,还有一个理由: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都控制着淮河防线,但没有一个定都于扬州。吴国虽然没有控制浙江,迁都金陵从理论上要面对吴越的进攻。不过这也仅是理论上,吴越王钱镠的立国政策是睦邻自保,不会和吴国玩命。相对来说,定都金陵,面对吴越国的进攻风险,要远远小于定都扬州面对中原王朝的进攻风险。

徐温在公元908年除掉吴主杨渥,次年就开始经营昇州。徐温以吴国权臣之尊,“降级”自领昇州刺史。不过,他本人一直留在扬州,替他经营昇州的,是养子徐知诰。徐知诰第一个任务就是修建金陵城,将来成为徐家父子的根本重地。工程非常浩大,直到公元917年,金陵城才修建完毕。徐温本人迁到金陵居守,亲生儿子徐知训守扬州监视吴主。而养子徐知诰则被“过河拆桥”,去扬州与金陵之间的润州(江苏镇江)当刺史。

徐温承认徐知诰的能力强于六个亲生子,但毕竟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徐温对徐知诰非常提防,不过又不能不用徐知诰。公元918年,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杀死,扬州无人。徐温没办法,只好让徐知诰守扬州,无奈地坐视养子翅膀变硬。公元927年底,徐温想让次子徐知询取代徐知诰守扬州。没多久,徐温就死了,徐知诰从此控制大权。

按说徐知诰在扬州的权力根基更深厚一些,但他依然继承了养父的防御战略——迁都金陵,先守淮、次守江。公元936年,徐知诰升金陵为西都,正式成为他的权力中心。次年,徐知诰废吴,建立齐朝。公元939年,徐知诰自称是唐朝宗室,改名李昪,国号改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迁都金陵的重要性,在其子孙身上显现出来。李昪死后,中主李璟志大才疏,被后周皇帝柴荣三次亲征,丢掉淮南,包括扬州。试想,如果李昪定都于扬州,南唐早就灭亡了。南唐丢掉长江以北全部土地,但依然可以凭长江天险守住金陵。直到公元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


未初心之助


作为一个陪都西安



斯丹德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地处中国东部地区,长江下游,濒江近海。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奇说文史


五代十国有两个王朝割据江东,前边的是吴国,不太出名。后边的一个王朝大名鼎鼎,就是南唐。南唐与吴国是前后继承的关系,但是吴国的国都在扬州,南唐的国都为何却在金陵(南京),这里面大有文章。

先说吴国。“盗贼”出身的枭雄杨行密纵横江东,取淮南,定江右(江东)。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朝封杨行密为吴王,为吴国割据之始。公元905年,杨行密死后,嗣王杨渥胡作非为。公元908年,杨渥被权臣徐温与张灏除掉。之后,徐温又除掉张灏,独揽杨吴大权。

徐温有六个亲生儿子,但他总是长叹:“这六个亲生的,没有一个比得过那个养子” ,徐温所说的养子,名叫徐知诰。徐知诰早年丧父,流离于江淮,被杨行密发现,想认作养子。但杨行密的儿子们吃醋,杨行密没办法,只好把这个流浪儿送给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徐知诰和南唐有什么关系?名气响遍古今的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徐知诰的亲孙子。

徐温掌握杨吴大权,明眼人都知道徐温将来必篡位。徐温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扬州不能再呆下去了。为什么?因为杨行密在扬州经营多年,还有很多旧臣,并不臣服徐温。扬州是杨吴势力的大本营,徐温当然要另择新都。

以上这是从权力角度看的。再说经济角度。唐末战乱,大运河逐渐废弃,变成死河。此种情况下,扬州的繁华程度远不如唐代。当然,徐温要迁离扬州,最优先考虑的,是军事地理方面。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扬州并不适合做国都。吴国与中原王朝隔着淮河对立。扬州最致命的地理劣势,是位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这意味着,一旦中原军队突然淮河防线,地处江淮平原地带的扬州就直接暴露在敌军兵锋之下。

徐温中意的新都在哪呢?就是昇州(金陵)。金陵在地理上的优势非常优越,首先,宽阔的长江成为守卫金陵的重要天堑,敌军过江并不容易。其次,吴国还守住淮河,金陵变得更加安全。其三,万一淮河防线被突破,吴国还可以凭长江防线死守。比如南北朝末期,南陈北伐军被北周全歼,陈朝只能与北周隔长江对峙。即使如此,陈朝也是在十几年后才被取代北周的隋朝灭掉。隋于公元589年灭陈,之前王朝更替,加之北伐突厥,所以隋对陈以和为主,但是这也说明了长江防线的重要性。从经济角度看,杨吴的经济重心在江南,也就是苏南(不含苏州)、皖南、江西。而金陵位于长江南岸,获得物资供应比较方便,而不需要再舟车劳顿的过江。

徐温要迁都金陵,还有一个理由: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都控制着淮河防线,但没有一个定都于扬州。吴国虽然没有控制浙江,迁都金陵从理论上要面对吴越的进攻。不过这也仅是理论上,吴越王钱镠的立国政策是睦邻自保,不会和吴国玩命。相对来说,定都金陵,面对吴越国的进攻风险,要远远小于定都扬州面对中原王朝的进攻风险。

徐温在公元908年除掉吴主杨渥,次年就开始经营昇州。徐温以吴国权臣之尊,“降级”自领昇州刺史。不过,他本人一直留在扬州,替他经营昇州的,是养子徐知诰。徐知诰第一个任务就是修建金陵城,将来成为徐家父子的根本重地。工程非常浩大,直到公元917年,金陵城才修建完毕。徐温本人迁到金陵居守,亲生儿子徐知训守扬州监视吴主。而养子徐知诰则被“过河拆桥”,去扬州与金陵之间的润州(江苏镇江)当刺史。

徐温承认徐知诰的能力强于六个亲生子,但毕竟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徐温对徐知诰非常提防,不过又不能不用徐知诰。公元918年,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杀死,扬州无人。徐温没办法,只好让徐知诰守扬州,无奈地坐视养子翅膀变硬。公元927年底,徐温想让次子徐知询取代徐知诰守扬州。没多久,徐温就死了,徐知诰从此控制大权。

按说徐知诰在扬州的权力根基更深厚一些,但他依然继承了养父的防御战略——迁都金陵,先守淮、次守江。公元936年,徐知诰升金陵为西都,正式成为他的权力中心。次年,徐知诰废吴,建立齐朝。公元939年,徐知诰自称是唐朝宗室,改名李昪,国号改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迁都金陵的重要性,在其子孙身上显现出来。李昪死后,中主李璟志大才疏,被后周皇帝柴荣三次亲征,丢掉淮南,包括扬州。试想,如果李昪定都于扬州,南唐早就灭亡了。南唐丢掉长江以北全部土地,但依然可以凭长江天险守住金陵。直到公元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