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抗疫日記丨我在邵陽的三重使命——援邵省專家組組長徐道妙

講述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 援邵省專家組組長 徐道妙

整理: 通訊員 馬娟 李文娟 孟天笑

在懷化堅守了近十天後,因邵陽重症患者數量佔全省的1/6,且高齡患者多,救治難度大,我被省政府、衛健委領導派駐邵陽指導新冠肺炎救治工作。2月11日,我來到邵陽,與原專家組成員及邵陽市的醫務工作者一起,共同經歷了40天的生命爭奪戰,成功治癒了重症及危重症患者24例,實現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在這段驚心動魄的逆戰中,我肩負起了指揮者、師長與醫生的三重使命。

一線抗疫日記丨我在邵陽的三重使命——援邵省專家組組長徐道妙

徐道妙(左一)指揮團隊救治工作。

我是“徐隊長”

我經歷過非典,參與過禽流感、手足口病以及非洲塞拉利昂埃博拉疫病救治,在一定程度上,自認為對付新冠肺炎,比其他醫生更有經驗。但來到邵陽市中心醫院後,發現情況比我想象得更為複雜。一是這些患者中60歲以上的多,且80歲以上的有6人,基礎疾病多,救治面臨重重挑戰;二是駐邵的其他省級專家及隔離病房值班的一線醫務人員均來自不同醫院,對疾病的認識及對醫療指令的傳達均存在差異。作為隊長,我感覺肩上如負萬鈞。

既然是團隊作戰,凝聚力最重要。2月16日,我著手成立了駐邵陽市中心醫院省級專家臨時黨支部,自己出任支部書記。後來的工作證明:我們這群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南華大學附二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骨幹專家,因為這條“紅色紐帶”,在邵陽戰“疫”陣地攻克了無數難關,也因此建立起了更深厚的革命情誼,並且發展了火線黨員。

在隔離病房工作時間不能太長,因此對人力的需求量更大,我及時建議從各縣抽調重症骨幹力量駐邵,組建省、市、縣三級“專家兵團”,並在專家手機上及會診室安裝實時監控系統,以便隨時隨地、全方位無縫與隔離間對接,及時掌握患者生命體徵變化。這樣一來,流程更優化,信息更暢通,醫療資源得到了集約利用,協作機制更高效、我們緊緊地擰成了一股繩。

我們專家組工作的開展,也得到了市中心醫院以主任凌鵬、副主任簡幫浩為首的全體同行的支持、配合與關照。他們不求名利、默默奉獻的精神和行動,也一直在鞭笞和鼓舞我們奮力前行。

一線抗疫日記丨我在邵陽的三重使命——援邵省專家組組長徐道妙

徐道妙(右一)在成功救治患者後與隊友合影。

我是“徐教授”也是“妙哥”

作為湖南省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委,我的足跡幾乎遍及三湘大地,邵陽的重症專業同行對我更不陌生。大家在叫我“徐教授”的同時更喜歡叫我“妙哥”。這樣親切的稱呼,更拉近了我們既是戰友,又是師生之間的距離,更便於作為資深的重症醫師的我,帶領大家一起分析、討論,優化治療方案。每治癒一例難症重症,就會促進一次能力的提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帶頭帶領各專家輪流進隔離區檢診病人。非隔離區的專家可通過手機中同步安裝的視頻監測系統,第一時間掌握每位患者的生命體徵。由於要求每兩個小時更新一次數據,所以即使是深夜,我們的生物鐘也會每兩小時醒來一次。重症病人瞬息變化,重症救治如履薄冰,遇到病人生命體徵極不穩定的時候,我們也會通宵值班。

“在拯救生命的戰場,一定要快、準、狠。”快就是要搶時機、準就是要方法得當、狠就是要堅定不移。氣管插管有創呼吸機治療對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治療十分必要,但長時間的機械通氣會給病人帶來很多併發症,因此,抓住時機,把握窗口,果斷停機拔管尤為重要。上述策略在治療兩例老年危重症患者時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也使患者後來恢復良好、成功出院。這是對我們團隊最好的獎勵。

這次救治中,我們採用了俯仰臥位通氣、氣管鏡、ECMO等技術。對不熟練的技術操作,我不剛愎自用,主動請來省內專業團隊親臨操作,互相磋商,傳授技藝,共同攻克重重難關。

完成救治任務後,縣裡醫務人員集中撤退,好幾位主任都對我表示了謝意,他們在這次戰鬥中得到了成長,也將為基層百姓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一線抗疫日記丨我在邵陽的三重使命——援邵省專家組組長徐道妙

徐道妙(左一)正在監測患者生命體徵變化。

我是“徐醫生”

我從1987年開始行醫,這三十多年來走過很多地方,也走到了省內重症醫學的最前沿。但無論走到哪裡,我始終是一名醫生。這個已融入生命的職業,是我在每次災禍發生時義無反顧的動力之源。

我的家人曾問我:“車禍發生了你要去,瘟疫來了你還要去,難道沒有別人了嗎?”我告訴他們,我經驗豐富、實戰能力強,如果我這樣的資深醫師都不帶頭去前線,那會有多少生命因沒有得到有效救治而遺憾離去?年輕的醫護工作者該以什麼為榜樣?

在懷化搶救一名18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女孩時,我把拔出氣管插管這種最危險的操作留給了自己;在邵陽,我帶領戰友們爭分奪秒、傾盡全力地科學救治每一位患者。我感謝我團隊中的每一位戰友:彩彩、季季哥、才文、靜靜、消費者、文輝、陸陸、甜哥、喻斌,還有兩位小芳。因為有你們的全力參與,團隊才能屢次獲勝。

3月9日,87歲的老母親突然倒下,親人們在微信群內恐慌不已。家裡只有我一個人學醫,雖然沒有催歸,但我明白當時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當時正是全力救治清零的關鍵時刻,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堅守邵陽。後來經過簡單的電話指導救治,母親化險為夷,家人也原諒了我。自古忠孝難兩全,在這場疫情中,千千萬萬的醫護工作者舍家為國赴險關,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在祖國的許多地方,也正是因為有了不同職業者的堅守與奉獻,社會才能和諧繁榮。我熱愛這片土地,我熱愛邵陽大地的每一位市民,我為我能拯救疫情下的邵陽患者而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