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這是搜狐文化第72期薦展

16世紀初,為了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西班牙殖民者踏上了今天稱之為“秘魯”的土地。輝煌的印加帝國被迅速征服,

隨同帝國一同消失的,不僅僅是印加文化,還有印加人關於祖先的記憶。

安第斯文明以今秘魯的庫斯科盆地和秘魯、玻利維亞交界的的的喀喀湖為中心,包括秘魯大部, 玻利維亞、厄瓜多爾、阿根廷和智利的部分地區。距今1.5萬年前,來自亞洲的狩獵者穿越白令海峽來到這片神奇的土地,在與其他文明基本隔絕的情況下,經過遠古時期、成長時期、區域發展時期和列國時期的漫長曆程,最終創建了印加帝國,安第斯文明發展到極盛。

安第斯文明雖沒有文字和車輪,但雄偉的馬丘比丘宮殿建築、壯美的庫斯科古城、神秘的納斯卡地畫,以及絢麗的紡織品、多彩的陶器和精緻的金銀製品……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山鷹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匯聚秘魯11家博物館收藏的歷年重要考古出土文物,從“複雜社會的雛形”、“地方文化的多樣化”、“跨區域政治體系的建立”、“最後的帝國:契穆王國和印加帝國”四個單元系統展現安第斯文明的發展歷程,讓公眾得以領略人類文明史上這顆璀璨明珠的神秘風采。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吹笛男子小雕像,庫比斯尼克文化(前1250-前500年)高17.5釐米,寬7.8釐米,厚7.2釐米

第一單元 複雜社會的雛形(約前13000-前300年)

秘魯作為人類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大約15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這些秘魯人最早的祖先居住在山洞、巖穴裡,過著以狩獵、採集為生的群居生活。至前陶器時期(前6000-前1500)之初,幾乎所有安第斯山的居民都過上了農耕生活,已經懂得改良作物、馴化動物,開始建造房屋、從事紡織,村落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

公元前3000至前2500年間開始出現許多大規模的公共祭祀場所,對融合社會和宗教資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元前2000至前1500年間,沿海地區和高海拔地區都出現了階級分化,這個時代晚期,陶器幾乎發展到了安第斯全域。公元前1300年前後,進入了查文文化發展壯大時期,並最終完成了安第斯山地區的第一次統一。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石杵臼,查文文化(前1300-前500年)

這件杵臼來自秘魯北部高地的Pacopampa儀式中心,用於研磨或搗碎較小的物體,如致幻的聖佩德羅仙人掌 ,或繪製面部和儀式用具的硃砂顏料等。

錐形杵形狀像一條蛇,杵頭有一兇猛的貓首,好像兩個強大而有可能是“神聖的”動物融合在了一起。臼被塑造成貓科動物形,儘管頭部被大大縮短,但尖牙卻異常突出。臼身雕刻有幾何紋和同心圓(可能表示貓科動物的斑紋)。推測這隻貓科動物可能是美洲虎(豹屬),它們曾棲息在安第斯山脈的大部分地區。 這件石杵臼對所舉行的儀式(薩滿儀式?)具有重大意義。

查文文化因首先發現於秘魯北部安卡什山區的查文·德萬塔爾遺址而得名。

查文·德萬塔爾遺址中的巨型岩石神廟建築群擁有令人驚歎的建築特色,如複雜的地下回廊、運河和空氣管道網絡等。神廟西面和南面的圍牆外側排列著用石榫固定的石雕頭像,至少有100個。它們展示了一張普通人臉變成令人敬畏的貓科動物臉龐的過程。左邊這件頭像仍然有些像人,但已經具有凸出的雙眼、寬闊的鼻子、凹陷的臉頰等不同尋常的特徵。而右邊的頭像可以清晰地識別出寬寬的嘴巴、巨大的牙齒、像蛇一樣的毛髮,表明轉變過程更進一步接近貓科動物了。

安第斯冶金工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的早期,金塊被冷鍛後製成小件的裝飾品。這件金箔尺寸較大,體現了當時對凸紋雕刻(壓花)技術的掌握。紋飾表現了三個超自然生物形象:中間站著一個類似人的生物,手握物體、嘴露尖牙、腳似利爪、附肢彎曲,該圖案是各種權力和神聖符號的組合。兩側的生物同樣是力量和神聖的象徵。這件展品很可能是某位宗教領袖王冠的部件,最初被捲成圓筒狀縫在紡織品或編織物上。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女性小雕像,曼奇文化(前1300-前1000年)

第二單元 地方文化的多樣化(約前300-600年)

公元前5世紀,查文文化所造成的統一局面被打破,逐漸形成了多種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宛若滿天繁星爭奇鬥豔。譬如北部沿海地區出現了不同的藝術風格,說明當時多個政治集團如Gallinazo、Salina、Vicu的存在。

公元三四世紀左右,北部沿海地區的政治關係更加複雜,以北部高地為據點的卡哈馬卡、雷瓜伊和北部沿海的新興勢力莫切,均在積極主張自己的領土。他們有時互不干涉、資源共享,有時也會發生戰爭。秘魯南部沿海的局勢相對緩和,受查文文化影響的帕拉卡斯與臨近的託帕拉文化融合,形成了後來的納斯卡文化。的的喀喀湖地區,分處南北的普卡拉和Chiripa文化形成了宗教和民族一體的迪亞瓦納科政體。公元6世紀,莫切終於發展為沿海區域最強勢的文化,被譽為安第斯“古典文化盛開的花朵”。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帕拉卡斯龐喬,帕拉卡斯文化(前900-100年)

帕拉卡斯文化後期受查文文化的影響明顯減弱,以木乃伊、精美的紡織品聞名於世。他們的織物色彩豐富豔麗,在紡織、刺繡、染色等方面無不顯示出令人讚歎的高超技藝。

這是一件斗篷,以刺繡手法刻畫了一系列薩滿教人物形象,他們佩戴著面具、頭飾以及蛇皮皮帶,有的還手持特殊的工具或裝有小型生物的網袋。這件紡織品應該是裹屍布的一部分,帕拉卡斯文化時期許多精美的紡織品被用於包裹祖先的木乃伊。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虎鯨形彩陶瓶,納斯卡文化(前100-700年)

虎鯨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分佈於幾乎所有的海洋區域,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這件雕塑性的彩陶瓶描繪了一個擬人化的“虎鯨”,這是一種專門捕獲人頭的神話形象。人們相信“虎鯨”會將它所捕獲的人頭帶給自己的祖先,用來供養他們。這種形象在納斯卡地畫中也出現過。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披風花邊,納斯卡文化(前100-700年)

納斯卡紡織品也傳承了帕拉卡斯文化的特色,品種繁多,技術精湛,獨特之處在於採用天然色彩的羽毛為原料在棉製經緯線上繡出複雜的圖案。

這件披風的花邊描繪了一棵棵豆苗的形象,上部為一排豆子,下部是植物的根部。這條花邊是將彩色美洲駝毛按照一次次循環交織的特殊方法編織而成,這種技術產自納斯卡文化。 帕拉卡斯和緊隨其後的納斯卡文化曾經生產了眾多精美的紡織品,它們同波斯一樣,被認為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紡織中心之一。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戰俘首級品嚐者紋彩陶瓶,納斯卡文化(前100-700年)

這件納斯卡文化早期的陶瓶呈現了一隻在神話中被稱為“戰俘首級品嚐者”的生物,它雙手緊握戰俘的人頭,將舌頭伸入頭顱底部,不僅擁有人類的形體,還擁有遊隼的翅膀和尾巴。在納斯卡的世界觀中有許多神話人物,通常與現實生活中具有強大力量的自然生物擁有相似的特徵。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蜥蜴形陶瓶,莫切文化(250-750/800年)

莫切文化以其發源地莫切河谷得名,是古代秘魯北部沿海地區最為輝煌的文化。製陶方面,發明了柱頸環形提樑瓶這一獨特器型。

莫切陶器兼具生活器具和塑像的功能,手持武器的戰士和脖頸上套了繩索、赤身裸體的俘虜或奴隸像特別多。塑像形制的陶器除表現武士、祭司、戰俘等人物外,還有魚、蛙、蛇、鹿、猴、鳥、蝙蝠、海豹等動物,馬鈴薯、玉米、水果、蔬菜等農作物,神廟等建築,及祭祀、耕地、制酒、冶金等場面。

這件容器描繪了一隻正準備跳躍的蜥蜴,背部鑲嵌海菊蛤貝殼。蜥蜴通常在白天活動,且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下,因此在莫切藝術中,蜥蜴有時代表著太陽神和死神。莫切藝術因卓越的自然主義、雕塑藝術風格、豐富多彩的主題及敘述性特點而聞名,這種風格在美洲是獨一無二的。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持杯男子形陶罐,莫切文化(250-750/800年)

莫切工匠特別擅於捕捉人類形態和表情的細微差異。這件容器描繪了一個顎裂且鼻子變形的男子,他戴著簡易的頭套和耳飾,身著襯衫或傳統短袍,僅在袖口上簡單裝飾金屬亮片。右手拿葫蘆形碗,左手拿一淺陶碗,碗裡可能有用於治病的植物根莖。與現代觀念不同,在莫切文化中殘疾人被認為與祭司一樣具有某種特殊能力。該陶罐運用手工和部分模製的技術製作而成,只有頭部以立體雕塑的形式呈現。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尖牙鳥面武士細紋陶瓶,莫切文化(250-750/800年)

由於武士和祭司掌握政權,大量表現武士形象的藝術品是莫切文化另一特色。在莫切文化的許多陶器上可以看到戴著不同鳥頭面具和頭飾的戰士參加跑步比賽的場景,他們似乎代表著不同的社會政治團體或神話群體。

這件器皿所描繪的鳥面武士是莫切藝術中較常見的主題。他戴著頭飾,身穿兩件式長袍,隨身攜帶盾牌、飛鏢和戰鬥用的棍子,翅膀展開著,似乎隨時準備飛行。除了頭盔和背部翻蓋上的杜米刀形(月牙狀)金屬裝飾外,上衣上也縫製了小金屬飾牌和圓片。背景中的仙人掌和無花果並非隨意的裝飾,它們表明了鳥面武士作為犧牲者的身份。仙人掌也許代表著致幻的聖佩德羅仙人掌,無花果曾在多個莫切祭祀場景中出現,可能在祭祀儀式中被用作抗凝劑。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肖像陶瓶,莫切文化(250-750/800年)

從公元400至550年左右,莫切陶瓷藝術家開始製作肖像容器。部分陶器上的人物形神兼備,其高度逼真的、雕刻形式的頭部形象,與先前對普通人的描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些陶器甚至展示了一個人從年輕時開始,不同年齡段的面貌。然而,這些“肖像”只有真人頭部大小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大。

這些陶器用模具製成,因此是可以複製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莫切的肖像容器可能並不是為了描繪真實的個體或生物,而是為了記錄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人物,並通過製作他們的陶瓷肖像,來表達自己的尊重。

這件肖像容器描繪了一個一隻眼睛失明的男人。工匠捕捉到了極其微妙的細節,如臉頰略微向上拉,睜開的那隻眼睛的凝視等。

第三單元 跨區域政治體系的建立(約600-1100年)

6世紀晚期,由於氣候異常,安第斯各區域文化產生了不同的變化。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是大面積的人口變動:秘魯北部沿海和中部沿海人口密集,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南部沿海,納斯卡的大部分人口遷移到遠離海岸的高山地帶。7世紀晚期,瓦里綜合了納斯卡等地區的元素創立了新的宗教,以阿亞庫喬為中心向各地傳播。

8世紀起,武力征服成為擴張的主要手段,北部沿海政治勢力逐漸衰弱,南部沿海陷入了多個文化並存和政治混亂的局面。迪亞瓦納科人在的的喀喀湖流域積極傳播自己的宗教,並在太平洋沿岸的莫克瓜谷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瓦里和迪亞瓦納科文化雖然都沒有對安第斯全域實現長久的統治,但對沿海地帶卻影響深遠。10世紀初葉,以秘魯北部的蘭巴耶克為據點的西坎人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生產力發達、技術先進、人口眾多,控制了秘魯沿海的廣大地區。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棍神紋大形彩陶甕,瓦里文化(650-1000年)

7世紀,秘魯中南部高地的瓦里帝國和他的首都瓦里躍然而起,8世紀中期,瓦里帝國實際上控制了秘魯沿海和高地的大部分地區。瓦里彩陶以直徑和高度都將近1米的人頭形器皿、五指形底敞口杯和羊駝造型頂部開口壺最具特色。

畫面正中站著一位男神,而僅以玉米頭飾裝飾的象徵性的頭部可能是一位女神,省略了該女神的身體可能是為了容納陶甕的手柄。器物內部描繪了兩對相同的神,具有完整的身體,女神所穿的長袍和頭飾都裝飾著玉米穗。

這件彩陶甕來自納斯卡山谷的帕切科遺址,被發現時已碎成上百片,是作為祭品在埋葬之前被故意砸碎的。在這裡許多用於祭奠的陶器被故意摔碎,這一定是一個大型且重要的儀式,並以大量陶器的毀壞和埋葬而結束,其中許多是大型陶器。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肖像容器,迪亞瓦納科文化(前500-1100年)

與莫切文化一樣,迪亞瓦納科肖像容器看起來似乎在描繪具體的真實的個體。

這位位高權重的男性留著鬍鬚,頭戴一頂精心裝飾的帽子,正在咀嚼古柯葉,可以看到他的面頰上有一個凸起。至少從約公元前3000年至今,在整個安第斯山脈,人們普遍喜歡咀嚼古柯葉。

許多古代陶器上都描繪過人們咀嚼古柯葉的情景——臉頰上有凸起。每片古柯葉含有0.8%的可卡因生物鹼,當加入少量石灰或氧化鈣時可以產生一種溫和的刺激,有助於抑制飢餓、口渴、疼痛和疲勞等感覺。秘魯各地的農民現在仍有咀嚼可可葉以解除疲勞的習慣。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彩陶香爐,迪亞瓦納科文化(前500-1100年)

香爐是迪亞瓦納科文化最精緻的陶器類型,大多以神聖動物,如貓科類(美洲獅、美洲豹、狨、安第斯貓),猛禽類(隼、鷹),以及駱駝為題材。這些容器被用來燃燒貢品、帶香氣的植物等物品,主要在儀式場所中使用。有時也被放置在墓室的石蓋上,因為人們相信這些動物是死者的守護者。

這件香爐上裝飾的可能是美洲駝。人們通常認為美洲駝適應高海拔環境,不存在於炎熱、乾旱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實際上在包括納斯卡在內的沿海地區,美洲駝曾被廣泛飼養和繁殖。美洲駝可以搬運貨物、用作祭品,其皮毛、肉、骨頭(製作工具)、糞便(用作燃料和肥料)等也有利用價值,在現實生活和宗教世界都有重要的作用。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彩色束腰外衣,瓦里文化(650-1000年)

瓦里紡織品包括掛毯、方頂帽和喪葬用品等,至今仍以其神秘的圖案及和諧的配色被譽為世界上最精美的紡織品之一。

瓦里束腰外衣是安第斯地區最精美的紡織品之一。人們使用自然顏色的駱駝毛,有些地區也會加入少量的靛藍色,編織成兩塊長方形的片狀,於肩線處摺疊,並將中間和側面縫合製成服裝。在四條寬條紋部位裝飾著對稱的幾何圖形,並以一種複雜的方式不斷重複。其設計來源於玻利維亞高原上迪亞瓦納科的重要建築遺蹟。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銅祭祀刀,西坎文化(750-1375年)

西坎文化已經有了非常精湛的金屬冶煉技術,可以進行大規模的金屬製品生產, 西坎中期的成就之一,就是為秘魯北部帶來了一個以大規模生產砷青銅(銅、砷合金)為主的青銅時代。這種金屬的機械性能與中國古代生產的銅鈦合金非常相似。砷青銅取代純銅製作耐用的實用工具,如挖掘工具、土塊破碎器等在當時越來越普遍。使用時,其管狀末端會插入木柄。

這種祭祀刀又稱作杜米刀。由砷青銅製成,刀片呈半圓形,柄身裝飾一位坐著的西坎勳爵形象,他是早期一位領導者,模仿西坎神並聲稱自己是神界領袖。這把祭祀刀出土於羅洛神廟遺址一座貴族墓中。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海菊蛤紋黃金燒杯,西坎文化(750-1375年)

西坎金匠製作了許多有著不同裝飾圖案的高浮雕容器。這件燒杯上部裝飾具有代表性的熱帶海洋生物——海菊蛤,下方刻畫了一位手持鑽石形物品的貴族人物,它們可能是權利和力量的象徵。在古安第斯,至少是在查文文化時期,來自赤道附近太平洋的海菊蛤已經成為水和女性(生育)的象徵,用於祭祀神靈的儀式。在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時期(1532-1535),海菊蛤被認為是神靈最喜愛的食物。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蜘蛛形黃金首飾,西坎文化(750-1375年)

最高級別的西坎貴族通常用大量金片製成的飾品,如頭飾、耳軸、手套和脛骨套等來裝飾全身。

在安第斯,蜘蛛可能象徵著生命的力量,從查文時代開始,各種安第斯文化都曾對蜘蛛進行過描繪。這件黃金首飾呈現的是一隻蟹蛛科的雌性蜘蛛,這種蜘蛛會主動捕獵,而不是利用蛛網誘捕昆蟲。它準確地刻畫出了蜘蛛的眼睛、腿和牙齒,且在不使用焊接技術的情況下,將蜘蛛腿及8個微小的球形卵囊與身體連接在一起,可見工匠技藝之高超。對卵囊的細緻描繪反映了西坎人對母性和生育能力的關注。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黃金面具,西坎文化(750-1375年)

這件展品呈現了前西班牙時期南美大陸黃金技藝的巔峰狀態。紅色硃砂(硫化汞)覆蓋了面具正面的大部分區域,象徵著人類血液或者一種重要的生命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將逝者召喚回來。面具的外觀與西坎神的面貌極近相同,西坎神是西坎宗教中地位最高、無所不能的神。人們認為這件面具的佩戴者具有神聖的權力和權威,並具有與神靈溝通的能力。

第四單元 最後的帝國:契穆王國和印加帝國(約1100-1572年)

公元1000年前後,高原地區的瓦里和迪亞瓦納科政權紛紛解體,再次出現了眾多區域小政治集團,衝突不斷;北部沿海西坎文化的衰弱使契穆王國獲得了發展良機,以地處莫切谷的昌昌為首都,擴張到了沿海一帶。秘魯南部高地庫斯科地區的印加,通過戰爭、聯盟、聯姻等方式,使政治軍事實力猛增,以破竹之勢壓倒各方勢力,成為15世紀末之前由原住民建立的最大規模的政治體系。

他們推行大規模的“國民計劃”:以克丘亞語為公共語言,建造農用梯田,普及農耕和畜牧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等,但隨著領土的擴張,如何有效的統治極速發展的帝國成為行政層面的難題。1532年西班牙人來到南美洲時,帝國已經出現了各種問題:望族之爭、中央權力對同盟集團和高官的制約和妥協、地方勢力的反叛等。

印加帝國造就了史無前例的偉業,卻在最輝煌的階段戛然而止,留給世人不盡的感慨和疑惑。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銀盃,契穆文化(1100-1470年)

秘魯北部沿海地帶,以昌昌為首都的契穆王國以莫切文化為源頭,在吸收了瓦里、蘭巴耶克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公元1357-1400年,契穆征服西坎後發展成沿海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成為同時期在高海拔地區開始實施擴張的印加帝國的最強勁敵。

契穆文化已掌握金、銀、銅和若干種合金的冶煉和多種加工技術。

這件銀盃上覆雜的浮雕紋飾描繪了漁夫漁獵的場景,漁夫跪在新月型的蘆葦船上,手持矩形竹槳。直到今天,印第安人仍然用幹蘆葦捆紮起來製作漁船,這種船可以容納一兩個人和他們的裝備。銀盃的製造技術和裝飾風格明顯受到了西坎文化的影響。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雙色人形陶罐,昌凱文化(1100-1460年)

昌凱文化於12至15世紀在秘魯中部海岸(約位於現代城市利馬附近)蓬勃發展,與北海岸的契穆帝國處於同一時代,並且互相影響。其最具特色的是陶器和紡織品。陶器以多變的手塑造型和白底黑紋的紋飾著稱,包括魚、猴、貓、鳥、網紋、回紋和方格紋等;最常見的器型有雙直提樑大肚甕、人頭形頸部細長的橢圓甕、男或女裸體伸臂陶俑、帶底座的杯和碟、帶動物(狗、羊駝、鳥)和水果雕塑的器皿等。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印加風格美洲駝紋陶盤,印加文化(13世紀早期-1572年)

與之前的藝術風格(如莫切和瓦里)相比,印加藝術更強調有序的設計,僅使用有限的幾種色調,以深紅色或棕色為主,幾何形是最常用的圖案。

這件印加淺盤裝飾有兩圈駱駝紋和一排鑽石圖案,一對小小的半圓形手柄對稱分佈於相對的邊緣。這種手柄是儀式宴會中所用盤子的典型特徵,有時候也用金、銀製成的盤子,但現今比較少見,因為西班牙殖民時期將金銀器熔化製成金錠、銀錠帶回了國內。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短袍,印加文化(13世紀早期-1572年)

在紡織技術方面,印加人吸收了各地區的經驗,創造出了價值毫不遜於金銀珠寶的藝術精品。最常見的有上衣(翁庫或蓬丘)、羽毛披風和掛毯。花色設計以對稱的幾何形圖案為主。

在印加文化裡,紡織品對於宗教、政治、社會和經濟等領域的活動至關重要,它們表達了印加人的宇宙觀和時空觀念,是社會階層的象徵,是既可用來易貨的實用物品,又可用來衝抵賦稅和貢獻的珍品。紡織品的生產包括個體生產和官造兩類,只有官造精品才有資格在宗教祭祀禮儀上作為聖物獻給神明或分配給祭司、將軍、貴族使用。線也有粗細貴賤之分,最貴重的要屬以高山羊駝毛紡成的細線。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銀質美洲駝紋女性胸針,印加文化(13世紀早期-1572年)

印加人掌握了多種金屬加工工藝,如鑄造、鍛打、模製、衝壓、鑲嵌、鉚接、焊接等。不僅會冶煉金、銀、銅、鉛、錫、汞,還會冶煉各種合金,如利用汞來提純黃金,用銅及其合金製造武器、日用器皿、工具和利刃。他們製作的黃金製品精美絕倫,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相媲美。

這是一件錘擊而成的銀質布針或固定件,裝飾有橢圓形手柄,其上為兩隻貓科動物。它具有兩個功能:(1)固定披肩,常成對使用;(2)作為個人裝飾或珠寶。胸針僅限女性使用,並被視為安第斯女性祖先的象徵。在西班牙人抵達安第斯地區之前的幾個世紀,白銀象徵著月亮和女性身份,但銀質胸針只適用於貴族女性,地位較低的女性使用青銅製成的胸針。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吉氆——記事結繩,印加文化(13世紀早期-1572年)

這件保存完好的吉氆出土於秘魯東北部的萊梅班巴地區。

印加帝國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但始終沒有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字。他們依靠吉氆來統計物品的數量和記錄事件。吉氆與我國古代的結繩記事相似,在印加帝國之前已經出現,印加時期得到廣泛使用。根據專家們的研究,製作吉氆的棉線或毛線的顏色、粗細、長短,結的結構、形狀、在繩子上的位置和結之間的距離都分別代表不同的數字和意義。遺憾的是,這種結繩只有專門的吉氆掌管者才能明白,現在遺留下來的繩結成了無法解開的謎。

小狐帶你雲看展 | 從“山鷹之子”看安第斯文明

木質凱羅杯,殖民時期(1535-1821年)

這件在儀式上飲酒用的凱羅杯製造於西班牙早期殖民階段,卻保留了印加時代的形式。外部裝飾分為3個部分:最下面為鮮花圖案,中間一週抽象幾何紋,頂層描繪了印加貴族手持盾牌的場景。工匠先在木杯表面雕刻出紋飾,再用產自亞馬遜叢林中的樹脂加熱後進行彩繪。在西班牙殖民時代的早期,印加皇室成員被允許保留之前的一部分特權,使用這些裝飾著榮耀標誌的凱羅杯即為其中的一種特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