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真的沒有人種嗎?

用戶675562495857


農村人種地越來越少了,而土地荒蕪的卻越來越多了。這個是農村面臨的實實在在的境況。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關乎到千家萬戶的廚房和餐桌子,是國計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是,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雖然減少了勞動力的投入,卻大大增加了機械化作業的費用投入,使糧食成本大大增加。

糧食價格的長期低迷和糧食成本的增加,使農民到手的利潤越來越薄,遇到旱澇年景,甚至會出現負利潤。就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秋麥各收一千斤,毛利也只有兩千來元,刨去一千多元的成本,也就只剩下一千塊錢左右了。按一戶農民六畝地算,一家人年農業收入也就是六千元左右了。

農民為了討生活,只得外出打工,每個月掙的雖然不多,但也有三千五千的收入。幹一個月下來,就能掙到種地的幾乎全年的收入了。所以農民開始逐步脫離土地,進城務工了。剩下一些城裡找不到活幹的老年人,便留在家裡侍弄土地,雖然掙不到什麼錢,但一家人的吃飯問題總是能夠解決的。

由於人手不夠,留守老人只能揀好一些的地種,賴地遠地就沒有人耕種了,所以荒地現象就越加突出了。

雖然國家提倡流轉、承包等形式來改善農業發展的不利現狀,但終因糧食價格不高,利潤較低使大的公司不願涉足,農業零散式經營仍然占主導地位,影響著農業的發展和進步。使種地的人還會呈現遞減的趨勢。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農村還有人種地麼?種地的人多麼?

肯定的回答您,種地的人肯定有,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種地的人會逐漸縮小,這個我按照我所在的村的發展變化來分析。十年前的農經調研座談時,很多農戶就已經提到了,小家小戶的發展已經制約了家庭經濟收入的門檻,因為水稻種植的成本越來越高,機械作業成為主流,以後只會歸入種植大戶。我村屬於東北平原地帶,有1000餘戶,7000餘畝水稻種植面積,人均承包面積為2畝,平均每戶8畝左右承包地。十年前種植戶約800餘戶都種植水稻,閒時務工,而當前,全村只有300餘戶還種植水稻,這些種植戶分兩種情況,大戶和散戶,大戶最多種植1000餘畝,大戶每年的機械購置配備越來越全,收割機插秧機平地拖拉機施肥機等等,畝種植成本越來越高,本地地租現平均價格為700元每畝,收割100元,插秧65元,平地20元,翻璇地30元,還有育苗種子化肥農藥施肥等等,年畝產約1300斤左右,每斤水稻價格約1.4元左右,從這個數據上分析,畝年收入約300元左右,成本制約了散戶的種植收入,大戶從種植量上來增加收入。散戶種植水稻的特徵基本都是55-60歲以上居多,在外沒有務工能力,只能在家種植水稻同時撿點務工活為主要收入。今後的發展趨勢來看,在農村戶口的農村人大部分進城買房務工發展,農村的承包地會逐步歸到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手裡,集中發展規模化水稻種植,大棚草莓、香瓜等。





村裡秋會計


農村當然還有人種地,否則,我們吃的糧食從哪來啊!

不過,現在在農村種地的大多都是像我這樣的“大齡青年”!出門打工沒人要,只好種些麥和稻。累死累活一年年,雖有吃喝缺鈔票!


譬如我自己種地吧!種了兩畝玉米,前一段乾旱少雨,玉米旱死了一部分,預計能收穫個六七百斤。我還種了半畝紅薯,也是因乾旱,紅薯長得並不好,能收穫幾百斤就不錯了。總得說來,今年種地是要賠錢的。但沒辦法啊,誰讓自己年老體弱又沒本事呢!?

最後啊,我想說的是~~大家都關注一下我們這些在土裡刨食吃的老青年吧!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種地都有些力不從心了。你們年輕人要常到農村看看,把我們種地的技術學習一些,等我們真的啥也幹不動了的時候,你們也好接過我們的鋤頭繼續耕種土地!如果你們不學習種地技術,你們將來就不可能會種好莊稼,你們種不好莊稼你們將來吃啥?如果將來沒啥吃的話,人們還怎麼活下去?難道大家都願意只顧眼前不管將來,靜等國人絕種嗎?


老胡說三農


就目前的農村而言,老弱留村,田地荒蕪已是不掙的事實。真正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年輕人80、90後基本沒有。造成如此局面的根本性原因是土地產出低,掙不了錢,不如打工省心賺錢。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我們山區,連片土地較少,並且都分包到戶,零星碎片式的土地耕種起來難於管理,成本較高。另外長期施用化肥農業致使土地板結,性能弱化,越是如此,農民每年就越大量投入化肥農藥,也就越導致土地貧瘠。越來越貧瘠的土地上產出也就會越來越少,而農民更不願意花大筆的錢投入土壤土地的改良,最後就只能慢慢讓它荒蕪。現如今還能依附在農村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的農人都是些年老體弱的50歲以上老人,他們從事農業生產投入根本不考慮和計算報仇,都只從自己口糧的著落為出發點,就為了滿足自家一年的糧食就行。所以目前我們家鄉的農業就是建立在一個自給自足、不計成本得失,每年復始循環的一群60、70後老農人身上。他們不需要機械化,他們習慣了人挖牛犁的傳統農耕文明,他們沒事做,一年到頭就為了耕種自家的那三兩畝田地,他們是我國農業最忠實的繼承人,由千千萬萬的他們撐起了中國農村農業。





林邊小舍


風兒悠悠,為林解憂!專注回答林業方面問題,歡迎關注!

農村還有人種地嗎?種地的人多嗎?以後會如何發展?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套用國家領導人的一句話“土地是用來種的,不是用來看的”!因此種地產糧是國家農業生產的根基,關係到國家安全穩定的基礎,是民生大計,是國家重點關注的農村工作。

目前農村的土地仍然有人耕種,但耕種的模式發生了變化,種地的人越來越少,而且前景堪憂!

目前農村土地耕種的現狀

  • 耕種人員越來越少

當下農村大片良田一般均通過承包和流轉,由大戶承包種植,採用機械化作業,集中採購農資,以減少生產成本,利用規模化種植的優勢,實現盈利,因此耕種的面積雖然沒有大面積減少,但耕種人員劇減,耕種土地的人原來越少。
  • 偏遠零散土地基本荒蕪

而一些偏遠零散貧瘠的土地,基本處於荒蕪狀態,沒有人耕種了。土地荒蕪既是事實,也不像“傳說” 的那麼嚴重,但至少是一種很不樂觀的傾向。
  • 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

在土地耕種主觀意識方面,農民種糧情緒低落,積極性不高,寧可打工掙錢買糧,也不種糧,真正種糧的多為一些年齡較大,沒有文化、沒有技藝,找不到活幹的留守老農。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

  • 集約化經營的推廣

之所以在糧食價格偏低的情況下,仍然維持較高的耕種率,主要得益於土地流轉、機械化操作、以及農資的集中採購。

土地流轉:

能夠提供較大面積的土地,便於大戶承包集約化經營,開展機械化耕種。

機械化操作:能夠解決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因素,同時大量節約生產成本。

農資的集中採購:通過集中採購降低生產資料成本,減少生產性支出,提高利潤空間。

  • 農村勞動力萎縮

偏遠零散貧瘠土地的荒蕪主要是勞動力進城務工,造成農村勞動力減少,無力耕種偏遠零星土地,同時偏遠零星土地無法流轉,只能荒蕪。
  • 糧食收購價過低,傳統模式種糧無利可圖

當下糧食市場供需有保障,而且糧價不高,給不少農民一種種糧不如買糧的錯覺。但從傳統種糧成本核算來看,還的確種糧不如買糧。按照傳統的種糧投入與產出來做比較,一畝100-300元的純利潤,一年耕種幾十畝(大多數人僅有幾畝耕地),還真不如外出打工更合算。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家是農民棲息的港灣,能種地養家,誰願意放棄耕種,顛沛流離,捨棄慈母嬌妻外出務工?

今後會如何發展

正如前面所說,“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是國家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相信國家會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土地耕種,糧食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

  • 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種植將替代傳統種植模式

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農業現代化將逐步成為現實,除了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以外,而且還將賦予信息化、智能化新的內涵,替代傳統種植模式勢在必行,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必將加速這一進程。
  • 加快土地流轉和整合,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

土地流轉和整合,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以及目前各地正在開展的“三變”工作,都在為農業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只有將基礎設施建設的更加完善,將偏遠、零散的土地資源整合的更加規範標準,才能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掃清障礙,提供必備條件。
  • 提高糧食收購保護價和種糧補貼,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

包括袁隆平院士在內的很多三農方面的專家呼籲提高種糧補貼,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切實解決我國糧食生產和安全問題,國家也在不斷通過穩定延長土地承包經營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三變”、加大土地流轉、整合、鄉村振興等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農村的改革和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糧食會迴歸合理的價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會得到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村也越來越好!


基層林業



現在農村還有人種地嗎?種地的人又有多少?全國其他地方不瞭解,但西北的隴東高原上,還存在一定數量的種地人,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在田地上。慶陽酒說君來自那裡,熱愛著那裡,時時關注著那裡。

當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全國掀起的孔雀東南飛熱潮,也喚醒了西北窮鄉僻壤的種田人,一腦股兒湧向東南沿海,進廠打工掙錢,換回來比種田多幾倍的收入。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延續至今。而農村留守的莊稼漢一年比一年少,能種田的人,也由當初的四五十歲那一輩邁進了六七十歲甚至八十多歲的老人行列。



現在,這些老人被稱作留守老人,農田的守望者。他們勤勞樸實能幹的農民本色,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一如地忙碌在田間地頭,從土坷垃裡撿拾著並不等價的糧食。

今天,打從鄉間村道走過,田地裡彎腰勞作的多是老人,七八十的有,六七十的太多。慶陽酒說君從好多村子老人的問話中知道,大多數生活富裕,錢糧無憂,種地成了一種本能,一種割捨不了的情懷。


一位山邊塬頭上七十八歲的老人曾這樣說,兩個娃都在西安扎了根,買了樓房,每月寄千把塊錢,讓他們老兩口安逸地度晚年,不要種地了,但他看地荒了,心慌地就閒不住了。這兩年種植了近十畝畝藥材,每年收入個三兩萬塊錢不等,心裡高興,精神頭也好。勞動習慣了,閒不下來,一閒病就來了。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種地是因為家庭條件原因,不得不種,是家庭經濟來源的一部分。總之,家庭碎片化的種地模式,早已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如果小農經濟模式的種地,只會越來越貧窮,看不到希望。


慶陽酒說99


農村有人種地,種地人不多。種地的一些人,都是上年紀沒力量外出打工的,及身體欠住的人。無論糧食價格如何,這一部分人也要過活。無奈的過著比較窮的日子。





Luzhanxiao


人人都有一個田園夢,

所以不用擔心地沒有人種。

交通不方便的偏遠山區,山坡,就不應該種糧食,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栽上果樹苗木更好。

平原地帶,適合機械收割耕種,節省了人力,根本不需要太多人了,我家五六畝地,你只要站地頭上指揮交錢就可以了,糧食直接送到你家中,現在打藥都有專業的了,你只管交錢就行了。



疙瘩姜


現在在農村種地的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這批人還能種多久,要是糧食價格高還行,現在糧食價格普遍太低,種地收入太少,以我老家為例,現在每家種植20到30畝地,一年下來基本就是掙到3多塊錢,同時還有投入呢,所以這個帳算一下,不如出去打工一年的收入,打工還比較省心,況且打工這還是一個人的工資,但是種地呢,一般都是兩口子,這樣算賬怎麼都不合算,所以這個局面不會持續太久了,現在很多大的國企都在介入這個農業,例如中石化,他們在搞的新的種植模式map,就是以後的發展方向。


小星翰


農村還有沒有人幹種地這個問題:地還是有人種的,有多有少。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河南是個產糧大省,不種糧食全國人民吃什麼?50歲以下的人都不願意在家種地,出外打工一天,就是一畝地的收入,種地幹什麼?在家種地的都是那些留守女人和60歲以上的人〈困出外打工沒人要〉,謊一部分,種一部分,這就是物價的非漲,給農民帶來的困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