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把疫情变教材的三个故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宗宽 通讯员 龙开松 朱玉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洛阳师范学院在全力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努力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规则教育、感恩教育、科学教育等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子“讲”战役故事、“写”社会课题、“行”志愿精神,真正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奋力交出疫情防控和思想引领的出色答卷。

故事一:永信班学员讲述战疫故事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伟大!大家好!我是永信青年梁雪珂,今天将由我带大家继续走进疫情背后的那些感人故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第八病区有位个子小小的女护士,名叫杜富佳……”

最近几天,由洛阳师范学院永信班学员、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一班学生梁雪珂录制的朗诵音频《永信青年讲述战“疫”故事|不是英雄的妹妹,是英雄兄妹》,在学校新媒体平台——“青音嘹亮”微信公众号推出后,引发了师生的热议和好评,有同学留言说:“讲的真精彩,好期待下一期哟!”

永信班是洛阳师范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示范工程,成立于2012年3月。“永信”二字取自该校英雄校友韩永信的名字,又意为“永远的信仰”。该班每年招收30名学员,学制一年,通过理论学习、经典阅读、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员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研究者、传播者和实践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洛阳师范学院把永信班日常开展的“青马分享会”“永信大讲堂”从线下搬到线上,在“青音嘹亮”微信公众号开设《永信青年讲述战疫故事》专栏,每周推送两期,每期讲述一个战“疫”故事。

洛阳师范学院:把疫情变教材的三个故事

栏目选取的战“疫”故事以“内容有热度、有温度,传播效果有能见度”为标准,每期故事都经过了永信班全体学员的集体研究、认真筛选、反复打磨、精心设计,经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老师审核后,由永信班学员进行线上录制。

青音嘹亮推送的第一期抗“疫”故事《我必须跑得更快》,讲述了患有渐冻症的金银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先进事迹,为了让读者和听众能够通过声音的传递直观感受张定宇医生与时间赛跑、与命运叫板的顽强精神,永信班学员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入挖掘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物背后故事,在文稿中融入细节描述和话语引用,在录制过程中多次修改完善,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这些故事是开展生命教育、培养责任意识、涵养家国情怀最有说服力的素材。我们讲述故事的过程,既是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思想之旅,更是守初心、强本领、担使命的成长之旅。”故事朗诵者、洛阳师范学院永信班班长、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武航剑如是说。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洪彬介绍,《永信青年讲述战疫故事》是疫情期间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一次全新探索。学校积极引导永信班学员把灾难当教材,在战疫故事的挖掘、选取、讲述中体悟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力量、中国优势。同时,充分发挥永信班学员火种、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用声音传递正能量,激励激发更多青年学子把感动化作力量,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深入。

故事二:湖北籍学生家乡调研获得立项资金

小张是洛阳师范学院大三学生,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人。2月中旬,宅在家中的她接到学校发布的“疫情防控期学生发展性资助专项研究项目申报”通知后,立即开展线上调研,查找相关资料,精心撰写《新冠肺炎疫情对黄冈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课题申请报告,最终顺利通过学校专家组评审,获得立项启动资金1000元。她说:“我将按照学校的要求,把课题写在家乡的战‘疫’大地,坚持从体验中来,从经历中出,以翔实的案例和数据,把疫情带给我的思考用结题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洛阳师范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疫情防控工作精神和要求,前移阵地,精准发力,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启动疫情防控期学生发展性资助专项研究项目申报工作。该项目主要针对家庭困难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以资助研究经费的形式,引导居家学子依托所学专业知识,从学术角度对疫情防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提升育人成效。

洛阳师范学院:把疫情变教材的三个故事

专项研究项目的课题设置突出实际应用,以疫情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就业及相关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侧重点。学校精心设置15个参考选题方向,涉及网络教学、大众传媒、心理健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等众多领域。申报者既可以从参考选题中选题,也可以自拟实用研究题目。

经过学校广泛线上动员,学生积极响应、踊跃申报,共有342人递交项目申请。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严格评审,将其中114项课题(本专科生立项114项,研究生立项10项)列入计划,经过网上公示后,每项课题给予1000元研究启动资金。据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崔家田介绍,目前,11.4万元启动资金已拨付到位,惠及114名家庭困难的在校大学生。上述课题全部完成后,学校还将根据后续结项评审结果,给予500—1000元的资助经费。

“推动实施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研究,旨在引导大学生立足疫情实际,关注国情社情民情,思考解决办法,将课题写在祖国大地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责任意识、感恩意识,真正达到资助和育人的统一。”分管学生工作的该校党委副书记宋文献谈到。

故事三:64名学生组成“手拉手”志愿服务团

2月28日以来,洛阳师范学院2017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耿永超每天除了要完成网课学习和实习课程作业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通过网络为援鄂家庭子女进行课业辅导。耿永超是洛阳师范学院“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家庭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之一,与他结对的是一名正在上初一的援鄂人员子女。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河南大批医护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冲上了防控工作最前线。为充分展现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的教育关怀,缓解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洛阳师范学院积极响应该团省委、省教育厅的号召,组织开展了“手拉手”专项志愿活动,积极动员选拔师范类专业学生参与。活动开展以来,共有上百名师范生踊跃报名,学校根据年级、专业、特长等报名信息,从中精心挑选出具有教育实习或学习课程辅导经验的64名学生,组成“手拉手”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根据帮扶家庭的个性化需求,通过钉钉、微信等远程学习和交流平台,为医务人员子女提供“一对一”的云支教服务。耿永超说:“经历,意味着成长。参加为援鄂家庭子女辅导功课的志愿服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援鄂人员在前线与疫情做斗争,我们在后方用知识与爱心向奉献者致敬、分忧,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为了保证线上辅导质量,提升志愿服务的品质,洛阳师范学院还为学生志愿者配备有专业指导老师,并建立“手拉手”专项志愿活动微信群,学生志愿者需要通过群内打卡的方式反馈每日的辅导内容,校团委负责老师每天负责跟踪、统计、评估志愿者工作,力求实现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实效化。

洛阳师范学院:把疫情变教材的三个故事

“手拉手”专项志愿活动,是洛阳师范学院青年学子参与众多疫情防控志愿活动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洛阳师范学院注重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引导学生在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的情况下,积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主动参加所在村镇、社区、街道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大爱、有大德、有大情怀的人。如: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引导学生以“艺”抗“疫”,通过创作漫画、海报等艺术作品形式,积极参与当地的疫情防控宣传,用画笔为抗“疫”助力;法学与社会学院引导学生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帮助当地群众提高自我保护、依法防控意识;体育学院引导学生“宅”家编创家庭版运动训练健身操,做成视频发布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引导“宅”在家中的孩子进行科学锻炼、增强体质;新闻与传播学院引导学生参与当地疫情防控新闻报道,积极撰写各类民生报道,传递更多正能量等等,各学院引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危机中获得锻炼和成长。

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表示:“教育要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联系起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学校的责任不仅仅是‘停课不停教’,更要用好抗疫‘活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世界,在讨论与参与中加深对于生命的思考、成长的理解,进一步激发责任担当意识,做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新时代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