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田野綠色歡歌

本報記者陳浩軍
旋耕機在田裡歡唱,劉進良在水中忙活,一身是泥。村民笑著說:“他這個全國勞模,硬是實打實幹出來的。”


劉進良家住赫山區歐江岔鎮牌口村,是個“有想象力的農民”。2004年,他麻著膽子承包湖田甩畝600畝,一番勞作喜獲豐收,生產糧食360噸,在當地一下子有了名氣。
他承包面積一年年擴大,到2007年,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965畝。田多了,矛盾就多了,投資風險更大更多;除去各項開支,還虧了幾萬元。後來,他將自己承包的土地分流一部分到合作社,自己基本保持在2000畝左右。
農業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有時禾苗正揚花時遇到狂風暴雨,有時蟲害特別嚴重,畝產會打折扣。最慘痛的是,2013年因鎘大米事件,糧食銷售不出去,他虧損了138萬多元。即使這樣,劉進良不欠農民工資,土地流轉費用一分不少。
種田不能總是虧本,劉進良從提高產量和優質優價上下功夫,他種的都是農技專家推薦的優質水稻。從2017年開始,他又搞起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現代農業之路,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在省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試行“稻鴨共生”種養模式。綠油油的稻田裡,成群結隊的鴨子歡快地戲水、捉蟲,既減少了蟲害,又降低了農藥化肥成本,一舉多得。技術創新,產品提質。2019年,公司研發出來的5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他申請的生態稻米種植技術,被授予國家專利。

“全國十大種糧標兵”“全省農村黨員學用典型”……榮譽面前,劉進良很淡然。“能夠走出一條符合現代化農業、符合農民心願的發展路,帶領村民共奔致富路,是一直努力的方向。”在去年農民豐收節上,他如此深情表白。他投入資金添置了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機械,在保證自己生產的同時,幫助種糧大戶機插、機耕,服務面積近3000畝。這些年來,他一直帶領周邊的貧困戶一同發展生產,他們除了種好自家田外,還給他幫工,每年有較為穩定的收入。
因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劉進良憂心如焚。“作為種糧大戶,我意識到自己在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守住糧食安全生產底線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就聯合段青明等10位種植大戶,發起倡議。”讓他欣慰的是,這份倡議得到了全市眾多農業經營主體和種植戶的積極響應,表示要排除一切困難,全力以赴做好春耕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