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北伐史稱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說白了是塊遮羞布嗎?

明朝立國初年,蒙古人雖然被朱元璋趕回大漠,但實力未損,北元殘餘勢力依然強大。為了徹底解除北方邊患,朱元璋在十餘年裡陸續發動八次大規模北伐,北元行政根基被動搖。此後,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仍然具有強大的實力,時常襲擾明朝邊境。朱棣遷都北京後,決定一勞永逸解決北方邊患問題,於是發動了五次北伐。

永樂八年二月,朱棣第一次北伐,翰林檢討金幼孜隨行,負責記錄皇帝生活起居,軍政大事,逐日記錄後編成《徵北錄》,這是關於成祖北伐的第一手資料。

朱棣北伐史稱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說白了是塊遮羞布嗎?


朱棣此行不像打仗,更像是遊山玩水、狩獵賞景,一路上所獲不過野馬、狡兔、黃羊之類,金幼孜能記錄下來的朱棣談話,無非是“汝等觀此,方知塞外風景”、“汝等觀此,四望空闊,又與每日所見者異”,無一言涉及軍事。此時正值五月,草原上水草豐盛,牧民們逐草而居,一路上未見蒙古一人一騎。直到五月八日,才收到第一份軍情:某胡騎都指揮使“獲虜一人至”;次日再獲“胡寇數人及羊馬輜重”。

朱棣北伐史稱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說白了是塊遮羞布嗎?


此後,明軍所遇全是遊虜散寇,一觸即潰。到六月九日,才見到一支還算整齊的蒙古小隊,朱棣下令左右親軍親自出戰,一舉擊潰敵人小隊,生擒數人,並追擊十餘里。這十餘里追擊戰是朱棣第一次北伐中的最大戰役。七月,朱棣結束了為期五個月、用兵五十萬的第一次北伐,班師回京。

朱棣北伐史稱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說白了是塊遮羞布嗎?


永樂十二年,朱棣再次發動北伐,目標是日漸強大的瓦剌與兀良哈。與第一次相比,此次北伐戰果巨大,在烏蘭巴托附近擊潰了據險而守的瓦剌軍,斃敵數百人,但並未追擊。此戰結束後,朱棣班師回京。

朱棣北伐史稱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說白了是塊遮羞布嗎?


朱棣兩次北伐,動用兵力五十餘萬,民夫數百萬,糧道漫長,補給困難,給明朝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此時明朝消耗巨大,北建故宮、南修武當、招撫諸番、鄭和七下西洋、亦失哈九上北海、征伐安南,再加上朱棣北伐,早已不堪其重,竟發生了戶、禮、兵、工等四部尚書合議反對北伐之事。朱棣龍顏大怒,結果戶部尚書夏原吉、工部尚書吳中下獄,兵部尚書方賓自殺,強行通過北伐決議。

朱棣北伐史稱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說白了是塊遮羞布嗎?


永樂二十年,朱棣力排眾議,頂著巨大的壓力發動第三次北伐,誓要徹底消滅蒙古餘部。然而,此次北伐比前兩次都不如,數十萬大軍出師呼倫貝爾,韃靼首領阿魯臺率部撤離,朱棣撲了個空。為了給朝臣們一個交代,《北征錄》極盡能事地粉飾北伐之行“醜虜阿魯臺聞風震懾,棄其輜重牛羊馬駝逃命遠遁”、“殺首賊數十人,斬獲其餘黨無算”。自相矛盾的說法,含糊其辭的斬獲表明,朱棣這一趟又白跑了。

朱棣北伐史稱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說白了是塊遮羞布嗎?


永樂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朱棣發動第四次、第五次北伐,阿魯臺故技重施,在明軍未到前拔營而去,明軍再次撲了個空。《明史》記載“如入無人之境”,不是說明軍英勇,而是真的沒有人。朱棣懊惱不已,只好把只好把擒獲的一個蒙古酋長說成是韃靼王子,封“忠勇王”,作為韃靼來降的證據,總算可以搪塞過去。最後一次北伐,朱棣索性空手而回,連可以冒充的戰果都沒有,從頭到尾未見一人,“彌望荒塵野草,虜隻影不見,車轍馬跡皆漫滅,疑其遁已人”。無奈之下,朱棣只好班師,行至榆木川時病重去世。

朱棣北伐史稱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說白了是塊遮羞布嗎?


這就是“五出漠北,三犁虜庭”的成祖北伐。朱棣五徵蒙古,戰果寥寥,兩次無功而返,消耗糧餉物資無數,沒有擒獲任何一名韃靼、瓦剌首領,只換來數百名戰俘。要知道,朱元璋八次北伐,僅第六次就俘虜蒙古王子、王妃、貴族、公主等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人、馬四萬七千匹、駝四千八百頭、牛羊十萬、寶璽、圖書、金銀印章無數。成祖北伐與太祖北伐,差距天差地別。二十五年後,瓦剌人捲土重來,在土木堡大敗五十萬明軍,明英宗被俘,勳貴武將戰死無數,導致武將勢力衰弱,即位的明朝皇帝不得不依靠內廷制約文官,最終埋下了亡國的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