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决定亲征,大臣请一位老术士卜测吉凶,术士的回答很坦白

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军队大举入侵,宣府、大同等地同时临敌,形势危急。

此前,明军对于瓦剌的入侵有所防备。正统十四年的六月,明英宗向大同、宣府增派四万多名精锐明军。其中,陈怀、井源等人率领三万人前往大同,王贵率领一万五千人前往宣府,配合当地守军防御。其中这位井源是驸马都尉,娶的是明仁宗的大女儿嘉兴公主,算起来他是明英宗的姑父。

明英宗决定亲征,大臣请一位老术士卜测吉凶,术士的回答很坦白

现在瓦剌果然入侵,消息传到北京,在司礼监太监王振的鼓动之下,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命令太师、英国公张辅和太保、成国公朱勇调集军队。张辅已经是四朝的老臣,他的父亲张玉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将,张辅自己在安南立下大功,被封为英国公,后来几次跟随朱棣北征。朱勇是朱能的儿子,地位很高,人缘很好,但缺少武将必备的勇气和能力。张辅和朱能一个年迈气衰,一个平庸无能,明英宗选择他们主持军事,不是好兆头。

吏部尚书王直率领群臣极力反对亲征,但明英宗坚持己见。据说,当时翰林学士曹鼐去找一位年老的邻居,此人名叫皇甫仲和,精通星相、推步,当年曾经跟随朱棣北征大漠,准确预测过敌情。曹鼐请他卜测一下明英宗这次出征的吉凶,如果大臣们大力劝谏,能否留住皇帝。

皇甫仲和摇头说:“没有用,你们劝不住。现在最重要的是选立皇太子。”

曹鼐说:“可是皇子还太小。”

皇甫仲和说:“恐怕一场劫难不可避免。”

明英宗决定亲征,大臣请一位老术士卜测吉凶,术士的回答很坦白

这期间,大同那边发生了阳和之战。

在大同总督军务的是西宁侯宋瑛,是西宁侯宋晟的儿子,也是驸马都尉,娶的是朱棣的女儿咸宁公主,辈分更高。

宋瑛和大同总兵官朱冕、参将石亨、督军太监郭敬等人率领大同的明军迎战也先,双方在阳和的后口交战。此时的明军已经不是徐达、常遇春时代的明军,战斗力与朱棣时代的明军也差了一大截。算起来,从永乐年间到正统十四年,北方的明军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进行过大战,军纪涣散。结果全军覆败。宋瑛、朱冕战死,石亨逃回大同,郭敬伏身草丛,侥幸生还。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明英宗留下自己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率军出征。随驾的武将有张辅、朱勇、顾兴祖、陈瀛、吴克忠、石璟、刘安、李珍、沈荣、高远、薛绶、蒋信、梁成、李忠、王敬等等。文臣包括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和丁铉、王永和、邓棨、龚全安、栾恽、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等大批官员,真不明白明英宗为什么要带上这么多的文臣。各类人员加起来,总数多达五十多万。

明英宗决定亲征,大臣请一位老术士卜测吉凶,术士的回答很坦白

瓦剌军队是七月初八日入寇,十七日明英宗就率领几十万人离开北京,这样的反应速度还是很快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极度仓促、草率。

离京之前,礼部提出,要运送大量绸缎、布匹等物,准备皇帝用来赏赐将士。明英宗嫌太麻烦,说宣府那里有现成的。看起来,君臣们认定此一去必定会大获全胜,已经在为庆贺胜利作准备。

大队人马出了居庸关,越来越多的官员请求明英宗不要继续前行,赶快回京,都被王振驳回,明英宗冒着风雨一路奔到了宣府。

据说,当时王振非常嚣张,成国公朱勇等武将奏报军务,在王振面前都要屈膝脆倒,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被王振勒令“罚跪草中”。吏部郎中李贤忍无可忍,与几位御史商量,要派勇士杀死王振,请明英宗回京,由大将率领明军继续前往大同救援。问题是这些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于是要找英国公张辅商量,但没有机会。其实,就算他们找到了张辅,张辅也不会答应他们,因为这样的作法等于是发动政变,掉脑袋的风险太大了。

明英宗携风带雨赶到宣府,没有停留,继续西行,向大同进军。

明英宗决定亲征,大臣请一位老术士卜测吉凶,术士的回答很坦白

实际上,如果明英宗在宣府止步,不过是效仿父亲明宣宗曾经的做法,只是向瓦剌示威,显示一下明军的军力。但明英宗要比父亲更有胆量,或者说,要比父亲更无知,继续向大同进军。显然,他不像父亲那样只是做一做样子,他是真想去迎战也先。

于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