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设计并研制文昌航天发射场"大脑"的核心成员

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现代化的滨海发射场,其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而讲到信息化和智能化不得不提测发指挥监控系统,这是发射场的数据汇集、处理、分发及显示中枢,是完成航天发射任务的核心部分,可以说就是发射场的"大脑"。来自四川的小伙向鹏,正是参与这个"大脑"设计和研制的核心成员。

8年前,与很多航天人一样,从某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向鹏怀揣梦想,主动请缨来到海南文昌参加祖国新发射场的建设。

当时文昌发射场还处于热火朝天的创业初期,测发指挥监控系统的研发正需要软件方面人才,爱好编程的向鹏恰逢其时。

刚出校门,就面对从未遇见过的大型系统开发,向鹏虽然有些犯难,但更多的是期待。为了迎头赶上项目开发的进度,他边"啃"书本边实践,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才肯回宿舍。

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向鹏就跟上了开发进展,逐步开始担负起独立模块的研制工作。

他是设计并研制文昌航天发射场

向鹏正在编写程序代码

新发射场的测发指挥监控系统要求跨地域向各参研参试单位实时提供测试发射数据,供各单位专家辅助指挥决策,这在国内发射场尚属首次。而更加困难的是,如何解决大流量数据情况下的更新延迟问题,"一定要将数据延迟控制在1s以内。"已经担任项目组技术负责人的向鹏坚定地告诉自己。

困难面前显担当。为了解决项目难题,向鹏带领项目组成员集中攻关。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文献,最终在国外前沿论文上找到了可能解决问题的技术。可是国内关于这项新技术的研究寥寥无几,国外相关的验证试验也只有很少的文献,"新技术怎么用?能不能用?"又成了项目组面临的新问题。

"要达到国内领先,就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啃别人没啃过的骨头!"向鹏带领项目组经过讨论后,一致决定:边试验边探索论证。

说干就干,他带领团队连夜搭建了试验环境,设计系统原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试验验证,原型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能够满足要求。

他是设计并研制文昌航天发射场

向鹏正在带领项目组成员讨论

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向鹏带领项目组提前完成了系统研发,经过论证后,系统具备了测试发射能力。随后,向鹏作为指挥员,带领系统成员圆满完成了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运载火箭的合练以及首飞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

长征五号遥三任务后,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型运载火箭测试发射需要,上级提出要对测发指挥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大量的指挥显示页面需要重新设计,所有接口软件需要重新开发。

系统升级刻不容缓。向鹏带领团队开展升级工作的同时,还提出,要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数据交互软件的性能,降低数据丢失率。

"航天发射任务中,每一个数据都十分重要。"向鹏说,系统原来设计的指标是数据丢失率不超过十万分之一,为了数据传输更可靠,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把数据丢失率降到千万分之一以下。

而受限于系统影响,实现起来技术难度很高,一场攻坚克难的硬仗又摆在了向鹏和他的团队面前。

为了达到目标,向鹏在仿真环境下进行反复试验,每次修改后要用半天时间来进行验证,项目进展十分缓慢。然而,留给向鹏的时间却只有短短两个月。

他是设计并研制文昌航天发射场

向鹏正在指导岗位人员

时间紧,任务重。向鹏带领团队再次开启了"白+黑""5+2"的疯狂加班模式。不到两个月时间,先后修改近两百个版本,终于赶在期限前达到指标要求,圆满完成任务。

向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西昌航天人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直面挫折、不畏艰难的优良品质。

航天事业是高风险的事业,探索浩瀚宇宙的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停止追梦奋斗的脚步,每个人都紧紧铆在岗位,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努力求索、钻研,用自身力量助力祖国航天!

<code>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魏后福 郑怀周

编辑 | 麻雨洁

邮箱 | [email protected]/<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