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为什么一定要收台湾,那时候有什么意义?

茴香陷的大包子


清朝时的台湾与今日的台湾不同,在当时农耕社会背景下,台湾实际上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偏辟之地,醉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台湾的首付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当时的台湾全岛人口不过十余万,相比内地的一个大县还不及,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对于大清帝国来说的一块弹丸之地,却让清政府耗时数年发兵数万,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收复台湾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这两方面是清朝统治者也就是康熙皇帝非常看重的。

台湾收复的历史背景:

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收复台、澎、金、厦三十六岛,此时距离清政府入关统治中国已经过去四十年时间。在这期间,清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国主要地区,作为明朝统治延续的南明的括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先后覆灭。公元1661年,清军将领吴三桂率清军进入缅甸,缅甸国王莽白将逃往缅甸的永历帝送给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所弑,明朝彻底灭亡。在灭亡南明政权后爆发了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清政府历时八年,最终于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彻底平定了三藩之乱。三藩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朝初年的大规模统一战争和军事行动告一段落,清政府初步完成了对中国主要地区的统一,并基本上消灭了明朝残余势力。此时孤悬海外的台湾却仍然有着一股抵抗力量,这就是郑氏集团,郑氏集团在永历帝被害后在台湾举起了明统的旗帜,一时间成为了反清复明的大本营,这种情况对于清朝的政治安定和通知的巩固非常不利,年轻的康熙皇帝决定彻底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

台湾收复的政治意义:

永历帝被杀之后,残存不多的明朝宗室大部分离开了大陆,迁往亲明的台湾投靠郑氏集团,还有一些民间的只在反清复明的义士,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迫害而来到台湾,一时间台湾成了反清复明的大本营。郑氏集团由于曾经受惠与明朝,所以一直对明朝心存感激,并且宣称与清朝势不两立,永历帝被杀后郑氏集团仍然是用永历年号,并且在随后的三藩之乱中发兵攻打清朝福建浙江的一些沿海地区,郑氏集团甚至还暗中与日本幕府以及尊明贬清的朝鲜李氏王朝联系,并相约共同出兵推翻清朝,日本德川幕府对此表现的并不热心,而朝鲜李朝君臣却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台湾与朝鲜和日本勾结的行径为清政府所警惕,于是在荡平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便开始着手对台湾的统一行动。最终台湾被清政府收复,台湾的收复不仅让清政府扩大了统治地区,更重要的是作为明朝最后的皇统和反清复明的最后希望的彻底断绝,从此之后,反清复明的力量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已经从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变成了疥癣之疾。清政府收复台湾让人们看到的是清朝对明朝的彻底战胜,很多人因此对于反清复明的前景感到悲观甚至绝望,这也是清政府所想达到的最理想效果。

台湾收复的其他意义:

台湾的收复不仅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还有着他的军事意义,台湾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收复台湾,使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而随后对于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清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清政府的海防得到了巩固。内地的先进文化得以在台湾广泛传播,台湾与内地的差距逐步缩小,同时清政府对于台湾的二百一十二年的统治加强了台湾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认同感,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康熙皇帝力排众议的收复台湾。

有一种观点认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仅仅是征服明朝的残余而已,于民族大义来说没有正义性。但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一直遵南明的皇帝朱由榔为正统,进行抗清斗争。可见,他没有自立为帝,并且多次推辞了南明政权的封王。可见他一直忠心于汉政权,没有任何独立的意思。但是,后来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昔日作为抗击外敌抵御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氏集团已经蜕变成了民族分裂势力,台湾郑氏集团变成一独立于海外的王国。因此,康熙帝出兵金门,收复台湾,确实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主完整,因此也是正义的战争。


历史课课代表


一、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

满族入主中原之前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集团,是有国家这个概念的,在灭亡了明王朝之后满汉文化的交融促使了大一统思想的发展。而康熙皇帝一开始就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为清朝开疆拓土,成就自己千古一帝就应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统一的局面。满族文化在受到汉文化的融合时候也继承了一统的国家思想。

二、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

康熙元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了。形成了以郑成功之子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而郑氏集团呢又是明朝遗民,还掌握有武装,这在康熙眼里是一个隐患。想想在大清朝的统治范围内还有前朝的武装力量,还在企图复辟,如此下去那么清王朝的统治也就不是稳固的。

所以消灭明朝遗民武装力量,稳固清朝统治,消除前朝余孽才是康熙不得不收回台湾的最大动力。

收回台湾的意义

清朝收回台湾后设置府县,设立军事机构驻军等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军事防卫力量,巩固了东南海疆防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治的稳固。对后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历史小白谈历史


清政府统一台湾,是清康熙年间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

康熙初年,全国大范围的抗清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只有郑成功之子郑经仍然占据台湾,郑氏拥兵自重、挟海自立,对中国的领土完整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郑氏在与清政府的谈判中,曾多次提出“称臣纳供”、“世守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

郑氏此时的表现已经不是要恢复汉族在中国的统治,而是要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这与当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初衷完全不同,已经不是满汉之间的民族斗争,而是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

康熙六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上疏康熙帝,要求早日进军台湾,后又提出“顺则抚之,逆则剿之”的抚剿并用方针,力谏收复台湾。

1683年施琅作为清政府福建水师提督,率部向台湾进攻,在实现国家统一后,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将台湾纳入祖国版图,驻军守护,设官治理,徐图开发的正确主张,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历史意义。

一是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

二是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加强台湾的经济、文化等多元化发展。

三是有利于东南海防的加强。

总的来讲,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大事,有重大历史意义。


河马一毛不拔


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兵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而成为百世流芳的民族英雄。而定鼎中原的清王朝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必须从意欲独立于国家版图之外的郑氏割据政权手里再次收取台湾。为此,大清和郑氏集团进行了几十年的斗争。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始而招抚,招抚不成而征剿。剿抚之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橘子树剧


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曹中华


明朝最后抵抗基地,不收等着打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