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怎樣形成的?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

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歡快的旋律,深情的傾訴,勾起億萬中華兒女對中華大家庭的熱愛和眷戀。然而,“中華民族”究竟如何解釋?究竟應該包括哪些人?它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滄桑變化?這些問題都值得學習和探討。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是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所形成的,是一個比一般民族高一個檔次的民族共同體。長期以來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漢族(無論居於國內還是國外)、居於國內的各少數民族(55個)及海外華人(包括華僑和華裔)。

中華民族是個複數詞,不是單數詞。“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中華民族是由“華夏族”“漢族”逐漸發展而來的,讓我們追溯一下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幾千年逐漸發展、演變的經過。

一、中華民族在形成之初的遠古時代就是一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複合體

夏代以前,曾有過不知其數的氏族、部落及部落集團生長繁衍在中華大地上,遷徙不定,分合無常。它們在其各自的發展過程中,弱肉強食,通過戰爭和經濟、文化的交往、雜居相處、互相融合,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遠祖——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落集團,互爭雄長。

華夏集團:發祥於黃土高原,後沿黃河東進進入中原地區。華夏集團內分兩支,一支稱黃帝,一支稱炎帝。神話傳說中那位桀驁不馴、怒而用頭觸不周山的共工氏,也屬於這個集團。

東夷集團:活動區域大致在今山東、河南、安徽一帶,與黃帝惡戰的蚩尤、射日的后羿,都屬於這個集團。

苗蠻集團:主要活動於湖北、湖南、江西一帶,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媧都屬於這個集團。

這是中華文明的原創時代——炎黃時代。形成過程中原始的中華民族,首先是炎帝、黃帝諸部聯軍在涿鹿大敗蚩尤,從而完成了炎黃諸部與蚩尤部落的融合。繼之而來,炎黃二帝發生衝突,發生阪泉(今山西運城市一帶)之戰,黃帝戰勝炎帝,便成了炎黃兩集團的共祖。炎帝潰敗後,向東南方轉移,黃帝因此成為華夏集團的代表。他對內“修德”,以改善民生,對外“振兵”,以安定百姓,經過對東夷集團及稍後對苗蠻集團的征戰,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取得連續勝利,從而確立了在中華民族及其文化多元發生中的主流地位。

由此可見,華夏集團並非單一民族,而是在多次部族兼併戰爭中融合了眾多民族的結果。

二、夏商周:五大民族集團融合華夏族最終形成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古印度、古埃及、古中國、古巴比倫(即今伊拉克)這四大文明古國,它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在獨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歷5000年滄桑鉅變而從未中斷的惟有中華文明。而正是在夏商周三代,中華文明由興起走向繁榮昌盛:華夏文明的各源流開始匯聚,中國文明和華夏傳統的基本特徵漸趨成熟,中國古代基本的政治社會制度、禮樂文明奠定基礎,中國最早的王朝誕生並定鼎中原。

夏朝是由夏族建立的。因此夏朝的建立,也標誌著夏族或華夏族的初步形成。“商代夏而立和周代商而建,不是一個民族代替另一個民族,而是同一民族夏族的改朝換代。”(陰法魯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1》)

在夏商周時期,在民族交往中形成了五大民族集團:夏族(華夏族)、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華夏族居於“中國”,即當時的中原地區,夷蠻戎狄居於華夏族的東南西北四方。記錄周朝的《禮記·王制》篇說:

中國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這條記載表明,當時我國存在的“五方之民”,即夏、夷、蠻、戎、狄,是不同的五大民族集團。這個華夷五方相配而又統一於“天子”的政治模式,經過春秋戰國“五霸”“七雄”500多年的兼併戰爭——經過大動盪、大分化、大變革的陣痛,推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其中,東方的夷族多入齊、魯,南方的苗蠻多為楚所統一,西方的戎族多為秦所兼併,北方的狄族多為晉所兼併。四方少數民族在語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禮儀文化等方面與華夏漸趨一致,華夏族最終形成。

三、秦漢魏晉南北朝:中華民族經受大統一後大分裂考驗

這一歷史時段共約800年,前400多年為秦皇漢武建立的秦漢王朝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基礎。而魏晉南北朝近400年時期長期處於分裂與動盪,“百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詩)堪稱亂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經過多年兼併戰爭,完成統一大業。但統治未久即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劉邦建立的延續400餘年的強盛漢朝。

秦漢王朝具有宏大的規模和氣勢,千秋巍然的秦長城,綿延7000多公里的絲綢之路,都是這兩個王朝的大手筆傑作。

從民族交流、融合的角度看,下列事件值得關注:

一是秦統一六國,削平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多民族的諸侯國,本身就具有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性質。

二是秦末漢初,北部草原的匈奴兼併了眾多的遊牧民族部落,以長城為界與漢朝南北對峙,後經漢武帝北攻匈奴,匈奴歸順漢朝,在中國第一次出現北部遊牧區與中原農耕區兩大類各民族在內的大融合。

三是漢武帝時期,派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闢“絲綢之路”,溝通了漢族與西域眾多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

四是漢武以後,“華夏族”逐漸改稱“漢族”。“漢族”得名於漢王朝的建立和強盛。經過從夏到漢約2000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諸“夷”已先後融入漢族,只有西方、北方、邊疆各地還存在一些少數民族。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是:進、退、分、合,變化無常。總的發展趨勢是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不斷融合,漢族在人口上常佔優勢,因而在中華大地上取得了主體民族地位。“漢族”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一種“民族融合體”。

魏晉南北朝,戰火蜂起,混戰近400年,社會生產與文化都遭到極大破壞。先有魏、蜀、吳三國鼎立,繼而出現“八王之亂”,晉朝統治集團內部大分裂,導致西晉短命而亡。隨晉亡而來,在北方,先有十六國割據,後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的相繼更替,形成南北對峙,史稱南北朝。

長期的戰亂和割據,經歷了統一→分裂→再統一→再分裂的多次反覆,但中華多民族發展過程並沒有斷,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臍帶”並沒有斷,所以,每次分裂之後,都歸結為更高度的統一,各民族又在新的組合中穩定了。南北朝之後隋唐的大統一與繁榮就是極好的例證。

四、隋唐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經過魏晉南北朝近400年的分裂混戰,隋唐時完成了更高程度的統一。隋唐宋時代共約700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由分裂動亂逐步走向統一安定的時代,其間雖有五代十國那樣短期的紛爭局面,但總的看來,以大一統為時代特徵,特別是唐朝登上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是相當開明的王朝,相當開放的時代。

這一時段與大一統有關的事件主要有:

在選官方面進行重大改革。實行開科取士,用科舉制代替以前的薦舉制,打擊魏晉興起的門閥世族對官場的壟斷,讓大批中下層知識分子由科舉入仕途,參予和掌握各級政權。藉助科舉制度及儒學,中國的社會管理和思想一直處於有序狀態。

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在民族地區與內地一樣設置府、州、縣,所不同的是邊疆羈縻府、州都督、刺史等,都可世襲,不變舊俗,因俗而治。使位居西域的吐蕃人(藏族的祖先)、回訖人(維吾爾族的祖先)和位居雲南洱海一帶的南詔人(彝族、白族等的祖先)等眾多少數民族歸附唐朝,標誌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而唐太宗李世民創建的“貞觀王朝”則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2007年央視一套熱播《貞觀長歌》前,科教頻道(10套)播出《昭陵(太宗陵)探秘》,從殘缺的昭陵六駿中依稀可見“貞觀之治”的盛世風采。這六匹戰馬伴隨太宗一生,既象徵唐太宗所經歷的最主要的六大戰役,又是表彰它們在唐王朝創建過程中的赫赫戰功。奇怪的是牽馬人全是西域民族之首領,這些人均為太宗手下敗將,卻甘願和六駿一起永世為太宗守靈。很顯然,太宗的威名不是武力脅迫的結果,而是文治武功威化所致。

唐蕃通婚是這一時期的重大事件。唐太宗時候,吐蕃(藏族)的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加強了漢藏的聯繫,為彼此間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唐中宗時,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唐蕃關係更加密切,“和同為一家”了。821年,吐蕃和唐會盟,並建立了一塊會盟碑,這塊碑經歷了1100多年,現在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門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的歷史見證。

五、元明清: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最終確立

元明清三朝從13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初,共經歷640多年,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在古代的發展已進入完成階段。主要表現在:

1.堅持國家“大一統”思想。截至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西北邊患全部掃除,西藏、青海、新疆全部納入中國版圖,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發展了漢唐以來傳統的中國疆域。

2.行省制的確立與發展統一了行政區劃體制。元代創立行省制,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全國設11個行中書省(中央派出機構),簡稱“行省”。明清兩朝承襲行省制,明朝設15個省,清代設22個省,保持了政區的一以貫之。

3.元明清三代,中國沒有出現過大分裂。

清代中國疆域再次擴大,遠超漢唐。東南起自臺灣,西北至巴爾喀什湖,西南起自雲南邊境,東北至外興安嶺;南起自南海諸島,北至恰克圖邊境,所有地方都置於中央的有效管轄之下,形成空前的“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為現代中國奠定了基礎。

綜觀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夏商周三代形成華夏族。發展到秦皇漢武時代,已奠定中國疆域的基礎,華夏族改稱漢族。唐代與吐蕃關係的發展,為西藏成為中國版圖奠了基。及至清代中國大一統最終完成,成為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統一多民族的泱泱大國。中國古代各民族的多次戰亂、分裂和統一都是在中國疆域內展開的,由於中華文化向心力的維護,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主旋律。中國在成為一個主權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漢族始終是人數最多、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主體民族,其他各民族也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中國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