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楚河汉界: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磨合"

跨越楚河汉界: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磨合"

引言: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连续的文明历史,"纵横一万里"复杂的地理空间。复杂的地理空间,使得各别体量的地域之间,自古至今存在着自然与人文的种种差异,并孕育出或显或隐、或鲜明或模糊的地域意识、地域特色。由此,研究中国历史,自当重视地理空间的差异与地域历史的过程。在中国,特别关注地理空间的学科是历史地理学;而通过历史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地域思维,追寻各别地域形成的历史过程,观照其共同传统,解释地域之间的差异,研究不同地域的冲突与融合,可以建立起区别于"狭义"历史学的、研究与解释中国历史的新体系。

跨越楚河汉界:历史学与地理学的

一、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视野:历史地理学者的思维

关于中国历史以及承载中国历史的地理空间,最简明的表述是两句话:"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怎样的"上下五千年"?上下五千年连续的或者说不间断的文明史。连续,这是中国历史最精彩的地方。现代中国人谈孔子、读老子、说庄子还有感觉,这就是"连续";现代中国人看甲骨文与金文基本还能认识,这就是"连续"。这种"连续",在世界文明古国当中是非常特殊的。怎样的"纵横一万里"?广阔而且复杂的地理空间。没有这样的地理空间,当然就无法承载民族繁杂、人口众多的中国历史的创造者;没有这样的地理空间,也就没有中国丰富多彩的地域历史与民族文化。考虑到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地理环境的影响较之今天更加直接、全面、重要,所以研究中国历史以及其中的地域历史,应当更加重视这样的地理空间。

在中国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中,特别关注"地理空间"的分支学科是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学科;历史地理学的"关键词",可以认为是"复原"( 各别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复原)、"变迁"( 不同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分布"( 特定时期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差异"( 选定时期自然地理面貌与人文地理面貌在各别类型地域之间的差异)。在这四大关键词中,与本文的主题"地域视野"关系最为密切者,无疑是"差异",因为"地域差异"正是"历史研究的地域视野"能够成立与得以展开的基础与关键。

地域之间的差异,包括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人文地理景观的差异。这些差异的现代状况,往往能够直接感受。以中国人文地理为例,在内地汉族地区,以秦岭、汉水(中游)、淮河为界,划分南方与北方。南北之间差异明显,如交通方面是南船北马,饮食方面是南米北面,军事方面是南方水军占优、北方骑兵擅胜,武术方面是南长于拳、北长于腿;再者,由于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形完整、平坦,而南方的地形相对破碎、间隔,使得在语言、饮食、食等等方面,北方在较大的地域里显得较为一致,而南方的方言、菜系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认为,北方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因此倾向"求同",南方在这些方面则习惯"存异";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进程,长期以来,政治的"主话语权"属于北方,所以中国历史追求"大一统"的趋势相当明显。

跨越楚河汉界:历史学与地理学的

诸如上述的南北差异,也存在于中国内地以山(太行山)、河(晋陕黄河)、关(函谷关)、峡(三峡)等等大体划分的东部与西部之间。南北差异的自然地理基础是纬度的不同,东西差异的自然地理基础则是海陆距离的远近。而以这样的南北差异与东西差异为基准,层层缩小来看,中国现在各别省区之间、省区内部、城市与乡村之间,甚至城市内部,也都存在着种种的差异。

既拥有共同传统又保持各别特色的中国地域社会,是理解与研究悠久而曲折的中国历史的关键所在。时间与空间正像历史研究的双翼,只重时间过程的历史研究是单向的、平面的,只重空间过程的历史研究是模糊的、无序的;只有兼重时间与空间,双翼齐展,才是系统、全面、立体的史学研究。

跨越楚河汉界:历史学与地理学的


二、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视野:历史学者的立场

另一方面值得讨论的,是当今中国历史学越来越重视"地域"研究。本来,在古代学科分类中,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沿革地理学(也称舆地学)就是史学的辅助学科,如从隋唐到明清长期沿用的经、史、子、集四部文献分类中,沿革地理属于史部。沿革地理主要关注疆域变迁、政区沿革、地名定位、河湖演变,藉此为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提供空间定位与地理解释。进而言之,人类历史时期的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关注空间的历史地理学在历史学中的作用在于:研究不同时代社会发展所处的具体地理条件,阐明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所处的地理场所,赋予历史过程以空间位置,明确历史事件的地理特征。如果设个比喻,中国历史好像一场多幕大戏,那么,地理空间或者说各别地域,就是中国历史这场多幕大戏演出的"舞台"。

跨越楚河汉界:历史学与地理学的

"地理"之于"历史"的重要性,大概正是导源于此,在中国,除了专业的历史地理学者外,其他历史学者关心"地理"的历史变迁者,既不乏人;而研究历史的空间分异状况或者地域的时间形成过程者,更是较多。尤其后者,可以认为做出了值得称赞的研究成果。如汉唐地域史研究及其思考。

以汉唐(起公元前221年嬴秦统一,止公元960年赵宋建立)地域史为例,在这千余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统一(秦、西汉、东汉)、分裂(三国)、又统一(西晋)、又分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再统一(隋、唐)、再分裂(五代十国)的政治局面,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心理等方面的地域差异与地域意识,也随之经历了削弱、加强、又削弱、又加强、再削弱、再加强的变迁过程。于是以地域的视野研究汉唐历史,便引起了部分学者的高度重视。

跨越楚河汉界:历史学与地理学的


徽州学以徽州社会历史文化及其传承为研究对象,显然,"徽州"就是"徽州学"赖以存在的地域基础。作为历史地理概念的徽州,位于今天安徽省的南部,略指当年徽州府所辖的六县,即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 其地理环境层峦叠嶂,万木丛生,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所以外出经商成为徽州人谋生的主要途径,徽商也因此成为明清商业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地域性商帮群体,这又形成了本土意义上的"小徽州"与徽商意义上的"大徽州"的概念。

徽商重视商业合同与契约文书的作用,重视家族谱牒的修纂,且有收藏文书与原始资料的优良传统;徽州还有好讼、"健讼"的风气,凡事皆以文字记录下来, 举凡土地买卖、租佃、借贷、典当,甚至家庭的分家等等,都以文书的方式加以记录,作为凭证。又作为地域文化概念的徽州,是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朱子之学为指导思想、追求儒贾仕三结合的典型地域。再有值得指出者,徽州地域社会当然是中国封建的农村社会,而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民国中央政府的一系列土地赋税制度政策,在该地域得到了忠实的贯彻执行,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则为丰富的原始性文书档案材料的保存提供了天然条件;以此,由徽州地域,可见中国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民国封建农村社会的一般。

跨越楚河汉界:历史学与地理学的

徽州学的研究,运用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计量研究与比较研究兼重等等的方法,涉及历史学、文献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学、美学、民俗学、建筑学、环境学和医学等诸多学科,故而徽州学的属性,按照现代学科分类难以归属,质言之,它是综合性的"地域学"。

徽州学已经不仅属于徽州地域史研究的范畴;徽州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状况、社会面貌和文化变迁的缩影,透过徽州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加清晰地审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与"徽州学"同属广泛意义上的"地域学",在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保持地域特色相对明显的中国,当然还有许多,它们各具学术基础、社会需求、现实价值。

综上所述,历史研究其实无关古人旧事,古人故矣,旧事往矣,所以追问历史的终极目的,应该还是在于着眼未来的发展吧!随着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演变,大则民族意识、小则地域观念,都在觉醒、萌发甚至膨胀之中,对此现象的评价,非本文所能担当;而至为明显的事实是,"乡村传统"、"地域文化"、"城市特色"等等,成为社会生活中时髦的语汇,学者们尤其是广义的历史学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都会置身或者卷入其中。然则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视野,无论历地理学者的思维,还是狭义的历史学者的立场,其实或隐或显地都与这样非学术的宏观背景有关。

参考文献:

胡阿祥:《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视野》,《学海》,2009年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