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受情傷揮刀斷食指,後嫁明星丈夫猜疑不斷,致丈夫含冤而死

早年受情傷揮刀斷食指,後嫁明星丈夫猜疑不斷,致丈夫含冤而死

常言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自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的文藝事業繁榮發展。195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片《南征北戰》上映,影片中文質彬彬的高營長從一群豪放爽朗的工農幹部中脫穎而出。

他的俊朗陽光從衣褶裡飄散出來,令觀眾們耳目一新。不可否認電影之精彩至極,但在影片之外的現實生活中,高營長扮演者馮喆的人生更如一場跌宕起伏的戲劇。

1920年,馮喆出生在天津市一箇中西文化交融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其父馮建統專心於鐵路管理工作,其母韋瑤珊是富家大小姐,從小便接受系統的西方教育。

早年受情傷揮刀斷食指,後嫁明星丈夫猜疑不斷,致丈夫含冤而死

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馮喆在21歲即前往美國聖約翰大學攻讀學位,在後來輟學回到上海後,他憑藉出色的外表被推薦到劇團做話劇演員。1947年,正值風華風貌的馮喆同舒繡文一起主演了電影《裙帶風》,從此開啟了他的演員生涯。

與此同時,馮喆在一次觀看”中華劇藝社“彩排郭沫若話劇時,對劇中的一個小配角一見鍾情,她就是張光茹。

張光茹原名張啟珍,1929年出生於四川省宜賓敘永縣。她的父親是一名落魄秀才,迫於生計,同時也出於對出人頭地的渴望,張光茹9歲時便進入戲班學戲。

和所有才子佳人大同小異,馮喆相貌俊朗、一表人才,憑藉多部出色作品一躍成為一線男星;張光茹甜美可人、學藝刻苦,最後也從配角晉升到川劇紅伶。

早年受情傷揮刀斷食指,後嫁明星丈夫猜疑不斷,致丈夫含冤而死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然而喬.拜倫有言:“愛情對於男人不過是身外之物,對於女人來說卻是整個生命。”張光茹亦然。尚年輕的她曾受過痛徹心扉的情傷,併為此揮刀斬斷了自己的左手食指,發誓再也不會相信任何一個男人。

然而在她遇到馮喆之後,相同的事業使二人有諸多共同語言,英俊溫柔的情郎展開猛烈的追求攻勢也讓她猝不及防、無力抵抗。他如此英俊又有名氣,更重要的是哪個女子能夠拒絕一位餘光皆是你的男子,畢竟他的眼神是如此溫柔、如此深情款款

就這樣,二人快速確定了戀愛關係。雖然馮喆作為當時的一線男星,身邊美女如雲,但他卻始終只對張光茹情有獨鍾,這完全滿足了她作為女人的小心思和虛榮心。

1949年5月7日,29歲的馮喆與20歲的張光茹最終在香港六國飯店舉辦婚禮,攜手走進婚姻殿堂 。正如常言道:”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後,二人也曾經有過短暫的幸福時光。然而,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雞毛蒜皮的瑣事、張光茹一日不止的猜疑使得二人的婚姻狀態急劇惡化。

早年受情傷揮刀斷食指,後嫁明星丈夫猜疑不斷,致丈夫含冤而死

曾經熾熱的愛情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張光茹整日整夜地擔心馮喆抵擋不住其他諸多女星以及女粉絲的誘惑而出軌。此時,二人的婚姻出現第一道無法挽回的裂痕。

《南征北戰》拍攝結束後,馮喆作為“祖國慰問團”的一員前往朝鮮慰問人民志願軍。臨出發之前,馮喆向張光茹提出要個孩子的想法,卻遭到張光茹果斷的拒絕。

久別如新婚

1953年4月馮喆結束慰問演出從朝鮮歸來。正所謂“久別如新婚”,二人之間的感情得益於長期分別所造就的掛念而有些許緩和。張光茹同意了生子的要求。

然而懷孕後,張光茹仍然不消停,忽然又說馮喆風流成性、狗改不了吃屎,一時間又開始大吵大鬧,讓二人都疲憊不堪。不僅僅是口頭功夫,張光茹甚至不顧身懷六甲,又是翻筋斗又是爬單槓,折騰個不停,導致流產。

早年受情傷揮刀斷食指,後嫁明星丈夫猜疑不斷,致丈夫含冤而死

此時,二人的婚姻真正出現了無法挽回的裂痕。但作為公眾人物,即使馮喆有千千萬萬個無法再忍受婚姻的理由,為了事業、為了名聲,他還是忍了。

然而張光茹的猜忌心卻越來越重,甚至逐漸演變為只要馮喆和其他年輕女子說兩句話,也會懷疑二人有染。馮喆對此痛苦不堪,他曾對好友抱怨道:“光茹太敏感,讓我實在無法暢快地呼吸。”

不久後,馮喆不幸染上了血吸蟲病,並因此摘除了脾臟和胰腺。此時的他已對名利淡然,只希望可以得到妻子的照顧和安慰,但張光茹卻提出了回到四川老家演繹川劇的想法。就這樣,從1956年起,二人正式開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此時的婚姻已經徹底名存實亡。

唯一寶貝的人就是妻子

據上影廠演員鐵牛說,馮喆是深愛著張光茹的,馮喆曾說自己唯一寶貝的人就是妻子。然而,你不說,我也不懂。沒過多久,悲劇悄然而至。更令人痛心的是,張光茹也在其中起了極大的推手作用。

早年受情傷揮刀斷食指,後嫁明星丈夫猜疑不斷,致丈夫含冤而死

在眾所周知的那場運動中,張光茹為了報復馮喆的“不忠”,完全不顧“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情分,向峨影廠揭發了馮喆許多眾所不知的私事,向已身為池魚暮雁的馮喆傷口上撒鹽,讓他受盡各種猜疑和迫害,不堪重壓自殺身亡……

馮喆含冤自殺後,張光茹也並未再婚,而是選擇了自己獨自生活。張光茹去世後,她的遺囑顯示:

張光茹要求自己的骨灰一半葬在父母身邊,一半葬在成都磨盤山公墓。二人的恩怨情仇最終致使張光茹至死也不願與馮喆合葬。

開端和結局都有了,再去糾纏細節,任誰都會覺得有些貪婪。然而我們心裡都明白,人性複雜,馮喆可能是一位優秀的演員,但他絕不是一名出色的丈夫。二人的婚姻悲劇也絕不是一人過錯,而是兩人共同的失敗造就。

馮喆家境優渥,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眼界開闊、學識淵博;張光茹出身貧苦,沒有受過系統教育,僅有的處事觀點大多來自戲文。門不當,戶不對的二人最終連成為陌路都是一種奢望,只能成為仇家。婚姻失敗至此地步,光茹二字本意的“光明前途”又要到何處去尋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