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是不是打“自卫反击战”天下无敌,打“开拓进取战”罕见胜绩、寸步难行?

bsdjfb


历史上的孙吴政权,的确给人防守强悍、进攻乏力的印象。

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地理因素

这点不需要多说了,依托长江天险和强悍的水军,孙吴面对曹魏的主动进攻,很少落於下风,还让曹操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但当北上面对淮南坚城,东吴士兵的战斗力就显得不足了。

第二、将领私兵制

东吴的士兵,是将领的私产。将领自己养兵,还可以代代相传。

例如陆逊死后,他的“陆家军“传给了儿子陆抗。陆抗死后,又把兵马分给了儿子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

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

秋遂卒,子晏嗣。晏及弟景、玄、机、云、分领抗兵。

孙权曾经试图打破这种现状,但没有成功。因为东吴的将领,都是“私兵制”的拥护者。

东吴将领成当、宋定、徐顾死了,留下孩子还小,孙权就想趁机把这三个将领的兵马移交给吕蒙。吕蒙却对此拒绝了,认为孙权此举是对于国有功之人不公平的。说白了,私兵制的游戏规则不能破坏,要不然今天孙权可以把别人的兵给你,明天你的兵也会被孙权夺去给别人。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

在这种兵制下,东吴将领们保卫领土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毕竟破巢之下无完卵,如果吴国被灭,自己这点“私产”多半也保不住了。

但对外打仗,积极性就成疑了。谁都想打胜仗,但谁都不想把自己的“老本”给折完了啊!

第三、集团本土化

孙吴集团最开始其实是分为三大派,一个是元老派,代表人物是孙坚的手下黄盖、韩当、程普;一个北方派,代表人物是老家在长江以北的张昭、鲁肃、诸葛瑾等;最后一个是本土派,代表人物是江东豪门出身的陆逊、朱然等。

从孙权统治后期开始,前两派就逐渐凋零,本土派开始占上风。尽管孙权一直试图搞平衡,大力扶持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同时多次打压陆逊,但仍然无法扭转整个孙吴统治集团本土化的大趋势。

对于本土豪门来说,他们的根基就在江南,北上的意义不大——就算打赢了,还能整个家族都迁到北方,和北方那些世家大族抢人抢地盘去吗?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陆逊一生,也曾多次北伐中原,但都是规模很小、非常谨慎的小打小闹。原因除了上文讲的地理因素和私兵制外,陆逊本人的动力也是不足的。


庄苏谷


吴侯孙权之所以屈居于江东一偶之地,简单来说,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建安十三年(208),荆州之主刘表病逝,次子刘琮接管荆州,正值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琮在蔡瑁等人的劝说下投降曹操,曹操趁势想鲸吞江东,率百万大军住扎在赤壁,于对方隔江对峙。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孙权决定于刘备联军,共同抵御曹操。大都督周瑜用诈降火攻之机大破曹军,史称“赤壁之战”。

曹操引兵退回许昌,孙权和刘备为了荆州之地的归属摩擦不断,但是荆州最后还是落在了实力最弱的刘备手里,周瑜不服,几次欲兴兵讨伐刘备,都被孙权制止了。因为曹操虽然赤壁大败,却依然是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如果此时因为荆州的归属和刘备大动干戈,消耗的是双方的军力和国力,容易被曹操趁虚而入,拿下江东。在天下大势面前,孙权和鲁肃拿捏的还是很准确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东吴大都督吕蒙趁关羽攻打曹仁的时候,袭取荆州。因为刘备当时已经有了荆州,川蜀,汉中之地,成为了最强的诸侯,孙权害怕刘备灭了曹操以后来攻打江东,出于自保,才和曹操联盟,偷袭了荆州,此时拿下荆州一是为了生存,二也是为了之后可以逐鹿中原做准备。

章武元年(221),刘备举全国之兵为关羽复仇,攻打孙权,被吴将陆逊于夷陵击败,孙权得以保全了江东之地,此时,曹,刘,孙的势力又回到了最初割据的时候。

孙权少年之主,天纵英才,一生都在为保全江东故土,争霸天下做准备。奈何曹操和刘备的太过强大,而且江东将士多是水军,步军实力比不上曹刘难以逐鹿中原。几次生死存亡的时候,都做出了准确的应对,即曹强刘弱时,联刘抗曹,刘强曹弱时,联曹抗刘。





旧梦难寻MAX


导语:

个人的观点是孙权在继承江东沃土后并没有发生太多的战役。首先是孙权继位时年龄太小不适合参与争夺天下;其次是孙策虽然一统江东,但是并没有稳定住江东沃土;最后孙权在成长中唯一适合联手的诸侯就是刘表,而刘表年迈并没有大军过江的打算,因此孙权和刘表只会偶尔打打“水战”成就了水军也造就了江东多儒将的一种现象。



乱世中东吴大多都在安内

孙权继位时年龄相对较小,又管辖着整个江东,加上孙策的意外身亡让孙权不敢有大的动作,不然自己也不能稳坐江东。

孙策以雷霆手段在几年内就统一了江东八十多县,再这期间惹得很多当地的世家豪族不满,不然孙策也不会遇刺。这就给孙权带来了很多麻烦,内部的不稳定再参与中原的大战,很容易让居心叵测的世家豪族反叛导致整个讲定动乱。在当时孙权最好的生存办法就是延江设置防御,然后用兵力确保内部的稳定。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决策让江东背上了盛产儒将的说法。



对手的转变让东吴寸步难行

孙权在稳定江东时武将、士卒经历最多的战争就是平叛及与刘表间的摩擦。孙权继位后直到赤壁之战,几乎没有大型的战役发生。刘表年迈决断也有些犹疑,刘表虽然有十万甲士但也一直观望着时局的走向,这也间接的说明了东吴和刘表之间只有小范围的摩擦而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战斗。

赤壁之战的爆发代表着两件事:第一件东吴内部已经足够稳定;第二件东吴的的对手由刘表变成了曹操。内部稳定代表着具备向外扩张的基础,但是对手的改变则让江东寸步难行。曹操及帐下的武将是在中原厮杀胜出的一方,这意味着曹操一方身经百战,而东吴的武将中经历过打战役的武将基本都是老将军了,年轻的一代大多都是理论派。因此东吴的扩张战中胜少败多,寸步难进。



总结:东吴在中原和北方战乱时期选择巩固自己的基础已经限制了东吴的走向。但是也没有诸侯敢像曹操那样用以战养战的方式发展。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并不是这样的。孙权虽然没有太大的野心,不想吞并三国,但孙权手下能人还是不少的。前有周瑜,鲁肃就不多说了,但后来吕蒙,陆逊也非等闲之辈。尤其是陆逊,刘备为给关羽,张飞报仇,亲率七十万兵将直捣东吴,差一点就灭了东吴。幸亏东吴重用陆逊,而陆逊一计火烧连营,使刘备大败,兵马折损大半,逃至白帝城,后不久去世。说明东吴还是有能人的,也是能打的。


江河湖海洋


孙策死的太早,孙权只是守成之人,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一般不会招惹别人,更不会有什么开拓进取之战。对于自卫反击战取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江东地理位置决定,有长江天险,南方多水路,北方曹魏士兵不善于水战,即便曹操没有赤壁之败,要想跨越长江和东吴开战,东吴只要以逸待劳,半渡而击至,曹操也是很难攻下东吴。

二、孙权是一个守成之人,虽不及哥哥雄才大略,但知人善用的本领还是很高的,重用鲁肃连蜀抗曹,重用吕蒙、陆逊等人主持军务,陆逊更是孙权的力排众议任用,火烧连营,废掉刘备,按道理刘备顺江而下,势如破竹,打败东吴应该是没问题的,年轻的陆逊采用骄兵之计,让刘备战线拉长,深入腹地,瞅准时机,一把火烧掉整个蜀国精锐。


饕餮中国


东吴自卫反击有名因为是在生死存亡之际~赤壁不反击被灭,夷陵不反击还是被灭!但说东吴只会自卫反击我有不同看法:擒关羽夺荆州干的可是利索。


河西江东


个人认为东吴地处南方有长江,等很多的天险易守难攻,而且北方等陆军不擅长水战,所以很容易防守,而水军打陆军主动攻击肯定不擅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