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三本書,我學會了這些。

“疫情期間,你在家都做什麼呢?”

這是近期看到最多的問答類話題,網友們有人變身家族大廚、有人開創趣味玩法,不能出門的每家每戶煙火氣息仍十分濃厚,即便心繫疫情,想著何時一切能恢復正常。


看完這三本書,我學會了這些。

每當夜晚9點一刻,我放下了手機,給自己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暫時遠離生活,回到書中找找被現實模糊的自己。

所以在疫情期間,我總共讀了三本書,接下來跟大家分享在書中,我的所見所感。


1 《我很重要》- 畢淑敏

畢淑敏《我很重要》這一本散文集,以心理醫生的角度洞察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暖心且富有感染力。

而其中 「 我的五樣 」這個篇章在疫情期間更是讓人有所感悟。


它是這樣的內容:

“寫下你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

然後一次一次地劃掉其中的任意一樣,等到最後,你留下什麼?


當過醫生的畢淑敏第一時間本能地寫下了:空氣、水、太陽、氣管、心臟。

而在經過一番思考以及周圍同學們更加接近現實生活答案的影響之後,「 水、陽光、空氣、鮮花、筆 」卻成為了畢淑敏最終的答案。


看完這三本書,我學會了這些。


最後,固守的「 筆 」成為了畢淑敏留存下來最重要的東西。

因為作為作家的她,筆是她的靈感傳送者,不可或缺。


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人生問答題,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所思考、掙扎、不捨。


看重親情的人,可能會把親情留在最後;

看重愛情的人,可能會把愛人留在最後;

看重事業的人,可能會把工作留在最後。


當然,這其中會劃分出更微小的東西。


其實,人生就是在選擇與被選擇中度過的。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每一個階段,都要有所拋棄。


看看自己的心靈寶庫,在紙張上(人生的軌跡中)留存下來的。

也許就是你內心真正看重且必要的。


2 《精神的三間小屋》- 畢淑敏

《精神的三間小屋》與《我很重要》歸屬於同一個系列。


她會向你傳送「 每天都冒一點險 」的生活心態,每一天都給自己設定一個昨天、前天、甚至以往都不曾嘗試過的事情,大膽地花費上一點時間,當作挑戰,去突破自己,繼之以行動,說不定還能夠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悟。


在疫情期間,我們不也正是如此嗎?在客觀因素的影響下,我們不斷地在做主觀的挑戰與選擇。


可以“冒險”般地挑戰三天讀完一本書;

可以“冒險”般地突破自己不會下廚的魔咒;

可以“冒險”般地花費一個下午的時間靜心思考。


每天都冒一點險,看起來有趣卻也十分具有價值意義。

看完這三本書,我學會了這些。


她會用 「 柔和 」兩個看似無力的字眼告訴我們要讓自己的心靈去慢慢長大。


書中寫道:“我們的聲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滲透到遼遠的空間。我們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輕靈地捲起心扉的窗紗。我們的面龐柔和了就更流暢地傳達溫暖的誠意。我們的身體柔和了,就更準確地表明與人平等的信念。”


有太多時候我們都容易被現實的波動而影響我們的情緒,暴躁、不安、易怒等無時無刻都成為一顆定時炸彈隱藏在我們的身體,漸漸地我們忘了 「 柔和待人處事 」是一件多麼溫暖且充滿力量的事情。


英國作家薩克雷曾說過一句話:“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在生活中做個柔和的人,也許它會帶著強而有力的力量在引領著你往前走。

看完這三本書,我學會了這些。

「 提醒幸福 」也是書中頗有感悟的一個篇章。


在被疫情消息籠罩的春節期間,大量的戳心消息鋪天蓋地,起床第一眼看的是實時更新的確診病例在不斷上升,睡前放下手機的前一秒還在關注實時動態。


提醒幸福在此刻顯得尤為重要。


即便被疫情捆住了雙腳,但是我們可以慶幸自己是個健康人;

即便自身收入受到影響,但是我們可以慶幸自己是個健康人;

即便每天時常“無聊”透頂,但是我們慶幸自己可以享受這份“無聊”。


幸福並不只有財富與地位可以證明,它細微到組成生活與生命的每一個部分。

記住這一刻的幸福,並且放大,幸福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

看完這三本書,我學會了這些。

3 《人生的路很長,最重要的是做自己》- 李默然

每一個階段,總需要給身心一個洗牌的機會。


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歸零、輸入、整理、歸檔。

對生活壓力的沮喪,認清、看淡、放鬆、加強。


渴望事業有成、渴望幸福美滿,成年人總是帶有一定的“功利心”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但是卻總忘記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如果碰巧踩了“狗屎運”成功,那也離不開你摸摸紮根、無人問冷暖的“艱苦”時代。


在2020年的開始,大自然給社會的饋贈足以讓人類觸不及防,全民陷入恐懼不安、憂慮深深的時刻,房貸、車貸、工作等一系列焦頭爛額的事情撲面而來,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不保,未來何在?


書中說到:“沒有永遠的晴天,沒有永遠的雨季。”


在這一刻看到這句話時,彷彿給心靈打了一針強心劑,世界上本無“永遠”之事。


據科學研究表明,對於人類的焦慮,有40%的憂慮是對於未來、30%的憂慮是關於過去、22%的憂慮是對我們來說微不足道的事、4%的憂慮是我們改變不來的、剩下的4%,則是那些我們正在做的。


而這段期間,我們正是放大了對“未來何在”這40%的焦慮、放大了對“過去做出辭職、歸零創業之舉”這30%的焦慮、放大了這4%無法改變的“疫情”焦慮,而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這4%大家卻無限縮小,甚至透明化,用上網追劇等來消磨時間。


不好好把握當下的時間,提升自身技能,而每天在無形的憂慮中度過。


焦慮感,不會因為你的迷茫、墮落、頹廢而消除。


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人生的路很長,在以後縱觀你過往的時光,疫情對生活的衝擊可能會微不足道,而如果你把握好了這段“無聊”的日子,這段增值的記憶則會永遠留存在你的人生檔案中,在以後的某個時刻,說不定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看完這三本書,我學會了這些。

——

疫情期間,我讀的書不多,只有3本。

但書,也許就在此刻發揮了作用。


它能讓我暫時逃離現實,精心品嚐其中的奧秘;

它能解開我心中的恐懼,讓無知的內心更加飽滿。


如果你恰巧也讀過這三本書,期待跟您交流~


  • 圖片來自網絡
  • 原創文章,希望與你們多多交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