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券”打得是什么商业套路?

优惠券是什么?一张白纸,加印“N折”、“抵扣NN”的大字,然后铺天盖地的散开!1886年,美国亚特兰大市的一位药剂师约翰·彭伯顿发明了“可口可乐”,不过这种口味奇特的饮料在当时并不受欢迎,销量始终上不去

两年后,约翰·彭伯顿把“可口可乐”股权转卖给经营药房生意的商人艾萨·坎德勒

艾萨接手之后,谋划了一次刺激可口可乐销量的“营销计划”

艾萨印作一批命名为“免费试饮优惠券”,通过街头发放、杂志夹带、邮件直邮等方式共发放了836万份,按照当时美国人口除以份数来计算,平均每9人就有一个可以享受免费的可口可乐

随着知名度的逐渐提高,可口可乐的销量直线上升,最后发展为风靡全球的饮料产品

在此次“营销计划”中,优惠券处于核心地位,其商业逻辑就是“由点到面”、“先名后利”商家做生意是为了盈利,如何使盈利最大化,则一直是商业中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商业逻辑上,我们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减去“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之为“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越小,盈利越高

例如,麦当劳的一份炸鸡套餐售价30元,成本10元;我们假设济宽裕的“甲”愿意支付购买、经济一般“乙”只愿意支付20元购买

第一种情况:商家定价30元

则利润为30-10=20元(乙不愿意购买)第二种情况:商家定价20元

则利润为(20-10)x2=20元(甲乙同时购买)比较之后发现,第二种情况盈利要高于第一种,但是第二种盈利并非“盈利最大化”,甲手中还存在10元的“消费者剩余”

在这种情况下,商家开始引入优惠券,发明第三种销售方式:定价30元,并通过“大数据检索”向“乙”发送10元优惠券,刺激“乙”消费,此时满足甲乙两类人都愿意支付的条件

这样总利润为:甲(30-10)+乙(30-10-10)=30元,结果高于前两种方案

这种区别对待的销售模式被称为“价格歧视”,又叫“价格差别”,它可以帮助商家从不同消费者身上赚取差额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

商家定期推出不同套餐并配套相应优惠券,交叉销售,不断刺激顾客消费

长此以往,顾客就会逐渐降低对优惠券的敏感度,只记得使用优惠券会比门店价格低廉

优惠券的另一打法在于,它只降低了商品“实际成交价格”、并未降低“商品原有价格”和“品牌价值”

如果直接降价,则会让顾客觉得产品价值在下降,或者说产品本身就值这么点钱,用户会在心底给产品贴上“低价标签”,直接拉低产品定位

日后再想提价,顾客可不会买账

二战时候,艾森豪威尔签署二战结束盟约用的是派克钢笔、麦克阿瑟接受日本投降签字用的是派克钢笔、1972年尼克松访华赠给毛泽东的也是派克钢笔

后来使用派克钢笔,就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派克也走向了高端市场的销售路线

但20世纪90年代,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钢笔市场销量下滑,为了挽救公司业绩,当时派克公司CEO詹姆斯·彼特森做出了一个决定:拓展和开发低端钢笔市场,推出了一款每支售价仅3美元的钢笔

结果,派克公司的营业额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持续走低

这种做法让派克钢笔的用户感觉受到了愚弄和羞辱,原来用派克笔是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现在用派克笔成了跌身份的象征

这种做法,很快让派克公司失去了大量的销售市场

优惠券的商业价值毋庸置疑,其玩的形式也层出不穷

商家今天出一个“满300减50”、“满500减100”,明天出一个“七折八折”、“买二赠一”,后天再出一个“零门槛抵扣”,“随机立减”

这背后或有“先提价、再发券”、或有“去存量、赚名气”、或有“贴心精品热销”

我们无法预估下一次优惠券的花样是怎样,但我们可以了解优惠券背后的商业打法

“自古真情留不住,偏偏套路得人心”

各位小主,你帐户的优惠券多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