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唐到五代,从极文明到极黑暗,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懂?

天涯风平


很多人可能迷惑,从盛唐到五代,一个开放自信,军功强大的超级大国怎么就转变为武人当国、以下克上、分裂割据的破碎板块。

其内在的原因,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简单来说就是隋唐下层的土地分配制度均田制遭破坏,导致府兵制没办法维持,最终募兵脱离了制度的控制。从而最终造成了军阀割据。

一、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

均田制是从北朝开始实行的制度,指的是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在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比如上税(租庸调制)、比如跟随国家打仗。土地属于国家,理论上来说分给你的土地在你死了之后要收回,在重新分配给其他人。

与均田制对应的军事征兵方式是府兵制。既然你已经无偿得到了国家分配的土地,那么你就有义务在国家打仗的时候自己准备相应的作战装备为国出征。而且府兵因为主要身份是农民,出征时朝廷才派一个大将领军,战斗结束大将回朝,府兵回乡,不会造成将军与士兵的人生依附从而造成将领尾大不掉。

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就说的是府兵出征要自备相应装备

看似很美好的制度,而且北周隋唐武功强盛都跟均田制和府兵制有很大关系。但是大家发现,均田制只能在战乱之后人口锐减,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情况能实行。事实上到了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均田制已经开始实行不下去了。人口增长,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

对应的,府兵对于一次性的战斗有优势,但府兵说到底还是临时军队,面临作战时间不能长和作战半径短的问题,府兵是自己劳动、自己准备作战物资,时间长了,家里的地谁来种,不种地没收入,不要说买装备了,饿都饿死了。而且对于需要建立人身依附关系相互信任的军队,比如皇帝的亲卫部队,杨广时期就开始国家出钱建立骁果卫(就是最后弑杀杨广的那支部队)了。

这些在唐朝统一战争时期还可以克服,但后来唐朝疆域扩大到极限,边疆要留兵驻守,需要职业军人吧。唐朝与西边的吐蕃,南边的南诏、北边的突厥回鹘等随时发生战争,而且李隆基又是一个“开边意未已”的雄主。需要一支稳定的、职业的军队来驻守边疆。长期与异族战斗的西北(与吐蕃)、东北(契丹、奚)、西南(南诏、吐蕃)需要厉害的将领长期带领才能保证战争胜利。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要让将领集中所有资源用于战争才能打赢吧,不然发现敌人大将先去找军需官写申请,一套冗长的官僚程序走完,敌人也走了不是。

久而久之,处在边疆的节度使就成了集一方军权、财权、人事权等一切大权于一身的土皇帝。

然后那些游牧民族还是流动的吧,在幽州打败了他们,万一他们跑到河东来怎么办,出于事权统一的需要,一个方向的节度使是不是由一个可以信任的大将总揽全局会更好呢?所以就出现了王忠嗣这样兼任西北四镇节度使和安禄山这样兼任东北三镇节度使的超级军头。

二、安史之乱后藩镇和朝廷的实力平衡

后来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王忠嗣到死都忠于大唐,所以很多人没听说过他,而安禄山一脚踢翻了大唐盛世。在对付安史叛军的过程中,朝廷要让政府军有战斗力,同样给了很多政府军头领节度使的头衔,方便他们便宜行事,战后这些藩镇得已保留,导致原本只是为了边疆战事的节度使制度在内地遍地开花。

然后一连串中央和藩镇的角力之后,大唐取得了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之间的平衡,在这个平衡中又度过了150左右。这个过程中如果皇帝强势一点、有能力一点就拿几个不听话的藩镇杀鸡儆猴,想方设法扩大一下中央权威,皇帝弱势一点,没有能力一点就被宦官、大臣、藩镇等欺负一下。

但其实真正欺负皇帝的主要是宦官,因为首先唐朝中央掌握一支精锐的神策军(在宦官手里)。单独对付任何一个藩镇造反没有问题,其次中央有大义名分,单独一个藩镇造反只要中央一纸诏书,周边想着吃掉你扩大地盘的藩镇马上像苍蝇闻到雪一样群起撕碎你。

三、微妙的平衡被黄巢打破

这样的平衡如果没有外力破坏,可能还会维持一定的时间,可惜遇到了黄巢,所谓的流寇可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个藩镇的范围内活动。他是全国流窜作案,而且破坏力惊人,过程中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单个藩镇显然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中央开始授权一些节度使节制一大片地区,方便统一剿灭农民军。

这个过程在黄巢起义被剿灭之后,众多的小藩镇也就变成了几个地盘广大、实力雄厚的超级强藩:李克用、朱温、王建、杨行密。这一串名字吹响了后续五代十国的号角。

而地盘扩大了的各藩镇看着连唯一的神策军都被灭的一干二净的大唐皇帝,就好像当年的曹操、袁绍等人看着汉献帝。大唐这座大厦就这样倒了。

而五代十国武人当国的时代就这样来了,毕竟五代十国每个朝廷的前身都是大唐的武人节度使。“兵强马壮者为天子”。这批武人不最后打出一个胜利者并想出解决武人跋扈的制度方案这事不算完。

总结:从大唐盛世到武人当国的五代十国,其实有一连串演变的逻辑链条,最开始的原因,其实还是均田制的破坏和府兵制的解体,大唐尚武的传统埋下了最终被反噬的命运。


丁强888


从盛唐到五代,从极文明到极黑暗,究竟发生什么?唐代是我国历史最辉煌时代代表着中国历史将达到最巅峰时期。不可思意的是唐朝没落后直到五代十国汉族都没有真正统一局面将面临着有一次历史上大的史前灾难。

那么唐朝最盛时期为何有没落到灭国局面呢?

唐朝是有李渊和李世民两位共同开创了唐朝,唐朝鼎峰时期以至于后来中国将李世民尊为唐朝最有代表性皇帝之一。

可惜唐朝后期皇帝昏庸无道直到灭亡也没有再出现一位像李世民一样优秀的帝王来继续扶持大唐繁荣昌盛。

大唐衰退和武则天登基后乱改政策有很大关系

1、武则天将科举考试改为以武为国家发展目标导致后来出现窃国大盗

武则天偷走李家王朝后大肆走改革路,将对李家忠心耿耿的老将、以及王公贵族都君君罢免安排自己娘家人作为朝庭重用之臣。

武则天的改革之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是为了国家而改革创新了,其实是为她自己在朝中为了更好的把持朝纲再做了这个改革路。

她的:“以武发展国家直到唐朝末期才从三千武人中才出现了一位真正的国家栋梁之才郭子仪”。

唐朝末期中央军与其它藩王之战导致百姓苦不堪言,连年加税所得税收是唐朝鼎峰时候三倍这让本来就无法生活的百姓更加反对朝庭。

后来出现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军与中原唐朝军队作战,王仙芝与黄巢兵分两路共同讨伐中央军自时自刻中央派出大军镇压王仙芝。

王仙芝最终战死沙场部将纷纷投奔黄巢顷刻之间黄巢变成农民起义军最大势力起义军领袖。

那么五代时期有多黑暗呢?

黄巢为了打赢战争不惜劳民伤财还喜欢屠杀百姓,让百姓对这位残暴至极农民起义领袖有了新的了解认识也注定了黄巢最终失败。

波斯王国曾经一批商人来到广东一带做生意,黄巢从北方一路抢到南方广东发现广东很多波斯人很有钱、就决定杀光波斯人抢走所有钱财。当地很多汉族也被卷入其中被无辜杀害。

在中原黄巢、朱温都曾经屠杀很多百姓因此这也是五代时期最黑暗时期。

五代时期历经磨难几十年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出现统一之后才让中原黑暗时期消失。

但是赵匡胤为了统一中国连连战争也让百姓苦不堪言,由此五代时期是也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


谈笑历史


连年战争,军阀混战,黄巢起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