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慣來命名的節日。為每年冬至後的105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代寒食節這天要禁菸火,並且只能吃冷食。寒食節的來歷,是為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受到繼母迫害,帶著趙哀、介子推等人四處逃跑。這天, 重耳一行來到衛國郊外,個個又飢又渴,就靠在樹下休息,派人四處找飯食。過了一會兒,介子推端著-碗湯給重耳喝,重耳覺得味道很好,就問,“你從什麼地方弄來的這肉湯?”介子推說是從他大腿上制下的肉,重耳十分感動,說:“我一個逃亡的人累得你如此,以後怎麼才能報答你呢?”子推說:“我們只盼望你能早日回國,並不想要什麼報答。”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經過多年漂泊,重耳終於回到晉國,並順應晉國人民的願望當了國君,即晉文公,文公即位後大賞在他落難時跟隨他的人。介子推為人正直,他不願與那些愛官求爵位的人為伍,就一直在家,過著清貧的日子,侍奉母親。母親問他:“你追隨文公19年,曾經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給他吃,功勞也不少,為什麼不到朝延當官,卻天天編草鞋餬口呢?”介子推說:“文公即位是順應了人民的要求,我不願以功自居,也不想與那些求官愛位的人在一起。”母親聽了後說:“你能當個清貧有志氣的人,我就不能做清貧有志的人的母親嗎?”介子推聽了,高興地說:“孩兒我十分喜歡綿山,我們到綿山去隱居吧,免得在這兒又有什麼是非。”當夜,介子推揹著母親去了綿山。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鄰居解張知道了介子推的事情,為他打抱不平,就寫信責備晉文公不該忘記介子推的功勞。晉文公看了信,大吃一驚:“天哪,我怎麼能忘記了子推的功勞呢,這是我的過錯。”馬上命解張為大夫,讓他當嚮導,親自去綿山尋找介子推,介子推還是不願出山。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重耳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後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時,發現他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似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讀了,放聲痛哭,他命人把介子推母子倆的骨骸葬在綿山下,建造祠堂紀念,並把綿山改名為介山。

“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介子推的故事和後來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相通之處,都代表的是中國人的含蓄,不顯擺,不張揚,是"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做人"的價值觀,值得我們繼續繼承和發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