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辣椒網評:“雲端”開梨園,唱響傳統戲曲文化

為配合疫情防控,全國各地取消各類劇場演出近兩個月了,許多戲曲院團積極轉戰“雲”上,依託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在線開設雲課堂,展播經典劇目、傳播戲曲知識,吸引了大量的線上觀眾。

“雲端”開梨園,新老戲迷紛至沓來。線上傳播傳統戲曲文化,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方式。在如今新媒體佔主導的傳播環境中,將戲曲的演出搬到線上,既契合了當下全國人民“防疫不出門”的現實情況,通過網絡技術實現了跨時空、多層次、新形式的藝術共享,彌補了老“戲迷”無法觀看線下演出的遺憾,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傳統戲曲的傳播渠道,其演出內容、傳播手段和形式的創新,在潛移默化中讓傳統戲曲文化流行起來。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曾是極具群眾性的藝術形式。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起,文化藝術市場化、大眾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使得傳統戲曲的觀眾逐漸流失且年齡結構老化。加之,此時期內中國傳統戲曲的傳播力度小於外來文化,形成了“文化斷層”,互聯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更趨向於接受外來文化,這也使得傳統戲曲越來越失去影響力。

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和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習慣和民族精神,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載體。以唱、念、做、打為基本表現形式,融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於唸白和唱詞的微言大義,中國戲曲長久以來在普及傳統倫理道德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敦本淳俗,崇本揚善,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徵和文化內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力發展、弘揚戲曲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人民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

發展戲曲文化,離不開技藝的傳承,更離不開有效的傳播。戲曲文化的傳播,最主要的是要與年輕人建立良性互動關係。無論是“雲端”演出,還是上海音樂廳舉辦跨界音樂會,將傳統戲曲與電子樂、多媒體等現代化音樂編輯技術融合起來,都是以創新的技術手段吸引年輕受眾的好方法。改革傳播手段,改變傳播的話語方式,創新表演的內容和形式,才能真正讓傳統戲曲文化進入年輕人的世界。

優秀的傳統文化處於變化的歷史進程中,須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才能始終保持鮮活的生命力。讓傳統戲曲與年輕人的心理距離更近,就需要加強其在新媒體語境下的有效傳播。春天到了,疫情在不遠的未來也將解除,願公園裡聽老者唱戲的人群中有更多年輕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