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今年春節帶若蘭寶貝回老家過年了。2歲多的若蘭聰明伶俐、乖巧懂事,贏得了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的一致誇讚。有鄰居說“在城裡長大的孩子,從小送去早教中心培訓,就是不一樣啊”。原來,鄰居以為若蘭的伶俐、懂事是經過了早教機構培訓的緣故,這真是天大的誤會。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很多父母都會把孩子送進早教班,以期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通過早教班老師的引導,把孩子的一些閃光點給挖掘出來,培養起來,從而讓孩子變得更優秀,變得更落落大方。但是,我始終做不到去贊同這個觀點。所以,我家若蘭從未上過任何早教機構的培訓課程,我和若蘭爸爸也從來沒有過要讓她去早教中心培訓的打算。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還要被商家洗腦多久?

我們居住的小區門口有一家幼兒園,我時常帶若蘭去那裡玩,經常可以見到一些培訓機構在幼兒園門口派送廣告傳單。無論是從派單員的口中還是廣告傳單所展示的內容,都會煽情的將“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展現學生家長面前,彷彿宇宙真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現代社會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0-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階段,其智能發展可謂日新月異。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的研究表明,多數孩子在4歲之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此時的孩子具有強大的吸收能力和記憶力,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很多打著“開發智力”的噱頭的培訓班也大行其道。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8200萬的德國人為什麼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這對於那些花重金給孩子“開發智力”的家長,真是莫大的諷刺。

在一項針對中國的“早教”的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的早教中心、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主要集中在識字、閱讀、計算和英語口語等方面。這些培訓課程,充其量就是讓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再無多大用處。真以為靠那些,就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真是被商家“洗腦”了。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什麼是“早教”?早教到底應該教什麼?

前面提到了德國人能夠“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的“秘訣”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難道德國人不重視“早教”嗎?恰恰相反!“早教”的發源地就是德國!

不過,不同於大部分中國父母理解的,“早教”就是要“早點兒教”、“提前教”,而是指孩子的“早期教育”。教的內容更不是外語、認字、背詩,而是讓孩子在遊戲和與父母的交往過程中獲得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健康成長的互動式活動。簡單說就是一種用親子互動的方式,旨在促進孩子成長的活動。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可中國家庭的“早教”,卻與其原本的理念大相徑庭。某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的一份調查顯示:有88.6%的家長在孩子上學前教孩子識字算數等知識,有28.2%的學齡前兒童家長讓孩子學習外語、20.3%的家長讓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學習小學課程。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那麼,“早教”,到底應該教給孩子什麼呢?作為“早期教育”的先驅者和領軍者,德國的早期教育仍以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對全世界嬰幼兒早教領域產生著深遠影響。它包含的範圍很廣,

除了感覺統合、身體運動、社會交往、藝術和語言的刺激外,還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觀察習慣、記憶習慣等的養成。

近年來,隨著早教市場的火熱需求,各國的早教理念及方式被競相報道。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把“早期教育”特別強調為5個方面的內容,即:社會、情感、審美、智力和語言發展。美國人十分重視兒童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從嬰兒1歲半起就開始培養其自我服務技能。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他們認為: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嬰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繫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鍊、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

除了重視孩子自我服務技能的培養,他們還認為:教給孩子學習能力比教會他做幾道算術題更重要。所以,他們不會將不屬於這個年齡段的知識技能硬灌輸給孩子,而是崇尚讓他們多動手、多體驗,在各種益智、團隊遊戲中學會體驗和探索的本領,更主動更交互地認識周圍的事物。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父母的溫情陪伴,就是最好的早教

這一代父母大部分都是80後、90後,他們更希望用科學的方式養育孩子。可是,這麼小的孩子要怎麼教育,許多家長非常茫然,於是就寄希望於“早教班”。最近,不少省份都已確定了開學時間,但主要針對的是高三、初三的學生,小學、幼兒園以及早教機構、託管班開學的時間尚未有明確通知,這讓很多家長十分焦慮。其實,根本沒必要帶孩子去上所謂的“早教班”,因為父母便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師,完全可以教導好自己的孩子。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作為一個合格的家長,首先應該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專家指出,嬰兒從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家長要關注並培養其身體、情感、認知、社會活動能力等。作為父母,我們為生計奔波、為理想奮鬥,努力為孩子創造美好的生活,認為這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但其實他們真正想要的只不過是爸爸媽媽的陪伴。

陪伴過程中的愛、溫暖、體貼等正面情緒能被孩子感知和學習,從而變得更獨立、自信、有力量、學會被愛和愛人。一位教育學家研究發現,父母的陪伴,不但能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打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基礎,更能因融洽的親子關係讓你的教育“入腦入心”。所以說,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最好的“情感啟蒙”,莫過於父母的陪伴帶給孩子的“安全感”

對於寶寶來說,父母是自己最先接觸到的家人,寶寶的情感是從父母身上習得的。寶寶對於爸爸媽媽有著發自天性的依賴,家長的懷抱和輕輕撫摸,都是寶寶所喜歡和期盼的。尤其是當寶寶哭泣時,家長的陪伴和安慰能讓寶寶獲得安全感,不再害怕陌生的環境,這對於寶寶來說都是一種情感的啟蒙。

有關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研究發現,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是在嬰幼兒時期。所以,在寶寶的嬰幼兒時期,父母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充滿父母的愛,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快樂的成長,擁有健康的性格正確的價值觀。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陪伴有利於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為孩子學習和掌握各種技能打好基礎。

每個做了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從小培養和訓練孩子的認知能力非常重要,因為嬰幼兒的認知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學習和使用知識等一系列的能力。

剛出生的寶寶都是通過感知覺來認識周圍世界,即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覺器官,感知、認識周圍物體的顏色、氣味、味道、形狀等特性。家長一般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通過簡單的逗笑,或玩具等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鍛鍊寶寶感的知覺。之後,隨著寶寶開始學習坐、爬、走,能夠探索的世界越來越廣闊。這時候家長可以經常和寶寶一起走進大自然,讓寶寶獲得對世界的生動感受和認知,而寶寶情感也會更加豐富。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對於多數家庭來說,晚飯時間是一家人的“聚會”,其中蘊涵著難得教育契機。吃飯時喊寶寶幫忙裝飯、端菜,還可以引導寶寶觀察,每個人吃飯都有一隻碗、一雙筷子,數一數,我們有多少筷子,多少椅子等。這些都將有助於孩子數學思維的發展,寓教於樂,讓孩子對學習充滿溫情和愉悅的回憶。

每天睡覺前,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玩玩具,或者動手做一些手工等,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滿足和鼓勵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父母的陪伴,有利於孩子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如今,有很多父母白天忙著工作,下班不是抱著手機就是盯著電腦,一天和孩子說不上幾句話。如果爸爸媽媽願意試著關掉電視機、電腦,放下手機,聽寶寶說話,鼓勵寶寶講述自己一天的“探險經歷”,和孩子一起讀一些益智兒童讀物,孩子的詞彙量和語言表達能力將會得到快速提升。

事實證明,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庭,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會非常出色。自寶寶呀呀學語開始,家長就是寶寶的第一傾聽者和對話者,更是教育者和引領者。當寶寶只會用哭泣表達時,家長都能很快聽懂其中的含義,並作出回應。當寶寶開始學說話時,家長更要耐心與寶寶互動交流,鼓勵寶寶樂於學說話,樂於與人互動,由此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會今後的社會交往能力發展打下基礎。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

孩子的教育是關乎終生的問題,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是父母的產物,父母的行為表達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言行都是自身行為的參考。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身的言行自然更容易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品行有所薰陶,給予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這對孩子來說是陪伴也是教育的契機。父母做好榜樣,孩子成長的才更加茁壯。陪伴是父母的責任,而言傳身教更加彰顯父母的智慧。

另外,在陪伴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一般來說,寶寶從2歲起便能感受到家庭的氣氛,而不同的家庭氣氛會使孩子在思想、態度和一般行為中作出不同的反應。愉快、和睦的家庭氛圍更容易讓寶寶養成健康積極的心理和性格,而經常爭吵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難以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家長進行早教要注意採取鼓勵性學習,創造愉快、安全的環境,才能更好地開發寶寶的潛能。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家長應該如何做好“陪伴早教”?

父母的愛有千萬種,陪伴是最直接的表達。父母作為連接孩子與世界的第一人,陪伴的方式和質量決定著孩子能否構建對自我的認知,以及能否學會如何與世界共處。那麼,家長該如何做好“陪伴早教”呢?

首先,孩子需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

很多父母都會陷入一種誤區,他們以為孩子在身邊、寸步不離就是陪伴,所以在陪孩子的時候,他們總是順帶著看看電影、玩玩手機亦或是忙著工作。其實那僅僅是“陪著”,而不是孩子需要的“陪伴”。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高質量陪伴孩子的最佳打開方式應該是,父母全身心投入陪伴孩子,做到細緻入微的觀察,體會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內心需求。

現在的父母,很難抽出大段的時間陪孩子,那麼“見縫插針式的抽時間”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哪怕是10分鐘的遊戲時間也會讓孩子高興很久。只要父母有心,把零碎的時間都利用起來,用心陪伴孩子,一定能給孩子帶來幸福的感受。

此外,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積極回應,讓他知道自己一直被愛著,這樣才能帶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親密感,利於建立親子依戀。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其次,聊天、遊戲、親子閱讀不可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共同進行的一個研究發現:兒童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並且,大腦活躍程度與孩子聽到多少詞彙無關,而與會話輪流次數強烈相關。

研究人員指出,交談不僅促進親子關係,也促進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交談具有一種強大驅動力,讓人類多方面能力同時發展。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和孩子交談,儘管用詞簡單,但會話中除了語言內容,還有非語言方面的信息。比如肢體語言,成人反應能力,以及社交方面的信息。這都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語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頭推理能力。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遊戲,是童年最重要的工作。所以,爸爸媽媽每天花點時間陪孩子玩,就是最有心的“早期教育”了。遊戲不僅豐富了孩子的感知覺刺激,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並且能夠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在遊戲中獲得對人生的最初體檢。在遊戲中學會禮儀、分享、信任和溝通,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最佳途徑。

大腦發育的關鍵因素在於兒童與父母或其他看護人進行有回應的互動,如果缺少回應,或給予的回應不可靠或不恰當,大腦就無法完成適當的發育,而這就會導致孩子未來的學習、行為和健康受到一定的影響。親子互動閱讀,是回應性養育的最好方法之一,不僅能夠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還能夠促進孩子感知覺、動作、認知、社會情感和自我調節能力的有序發展,建立安全的親子依戀。

別再被培訓機構“洗腦”了!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最後,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科學早教不僅要進行孩子教育,父母的教育更為重要。只有進行過科學學習的合格父母,才有可能更好地教育孩子、達到因材施教。要讀懂孩子,才能給他提供更多體能、智能、心理能力方面成長的幫助。古人云“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其實這和養育孩子的道理是一樣的,養育孩子的前提是要觀察自己、完善自己,謙卑地學習。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種責任,這是不可推卸的,也是遠遠重要於早教機構等外界因素所提供的教育的。父母多陪陪孩子,孩子會因此有更多的安全感、也會更加的自信,同時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將會得到發展。父母的溫情陪伴才是對孩子成長的最好的守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