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氫是從哪裡來的?

土匪22


構成氫需要哪些條件?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從氫原子自身出發,仔細研究一下要構成一個氫原子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目前來說,根據原子模型,我們知道,氫原子是由一個電子和一個原子核構成的,而原子核內有一個質子。

但這還沒完,根據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質子還是可以再分的,質子是由夸克構成的。

一共是三個夸克,分別是2個上夸克和1個下夸克,其中上夸克帶2/3個電荷,下夸克帶-1/3個電荷。因此,質子的電荷為:2/3+2/3-1/3=1。

但其實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夸克為什麼可以構成質子,這就要提到強相互作用了。

傳遞強力的是膠子,用來把夸克束縛在一定範圍內。夸克只要距離越遠,強相互作用就會越強。因此,夸克其實有點類似於被關了監獄一樣,被困在之子中。這也被稱為

夸克禁閉

除此自外,我們在描述一個粒子時,常常會用到三個物理量,分別是電荷,自旋和質量。對於質子的自旋,目前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原理。而質子的質量,99%來自於強相互作用產生的能量(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質能等價,可以換算成質量。),而1%來自於夸克的質量。而根據希格斯機制,夸克的質量來自於希格斯場,希格斯玻色子則是希格斯場的振動。所以,最後,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構成一個氫原子需要:

  1. 夸克
  2. 電子
  3. 傳遞強相互作用的膠子
  4. 希格斯場(希格斯玻色子)

粒子的起源

所以,其實科學家通過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將四大作用力中除了引力之外的三種力統一了起來。而傳遞這些裡的是基本粒子,這一類粒子也被稱為玻色子。而構成物質的粒子則叫做費米子。

所以,產生氫元素的問題在這裡轉換成了尋找基本粒子起源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其實要從宇宙大爆炸說起。話說在138.2億年前,發生了宇宙大爆炸。

在大爆炸第一秒內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一開始宇宙開始降溫,空間距離膨脹,四大作用力逐漸分解開來。此時,宇宙出現了各種基本粒子,其中就有夸克和膠子、電子、希格斯玻色子。

後來各種基本粒子在希格斯場中獲得了質量,而在膠子的作用下,出現可“夸克禁閉”,也就是說形成了質子。質子中1%的質量來自於夸克和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99%的質量來自於強相互作用。

但是,此時的溫度還很高,還是等離子體。隨著溫度進一步的下降,大概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38萬年後,電子和原子核結合成為原子。

因此,其實宇宙開始初期,宇宙中主要的元素就是氫元素,佔比達到了70%多,其次是氦,其他元素還不到1%

其他元素

除了氫元素之外,其實其他的元素是在恆星內部合成的,所以恆星也叫做元素煉丹爐。具體來說,就是恆星的主要分成是氫元素和氦元素。然後恆星的核心發生著核聚變反應。這個核聚變反應有兩條路徑:質子-質子反應鏈和碳氮氧循環。

結果就是,4個氫融合成1個氦-4。發現沒有?這時候順位就提高了。所以,恆星其實一直都在煉“元素”,往原子序數高了反應。

但並不是說,可以一直反應下。由於鐵的比結合能很高,意思是核聚變產生所需要的能量比反應輸出的能量還要大,也就是入不敷出的,大多數的恆星都停在了鐵元素之前。如果,質量還特別大,有可能會產生超新星爆炸,這時候就可以合成鐵之後的元素。

我們地球上的元素就屬於順位很高的那種,就拿木星來說,它成分其實和太陽很像。所以,科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周圍曾經發生了超新星爆發,而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東西,都是那一場超新星爆炸帶來的留下來的殘渣。

最後,總結一下,氫元素是宇宙大爆炸早期留下來的。而更高順位的元素需要依賴於恆星和超新星爆發。


鍾銘聊科學


1)輕原子的形成:按照主流的大爆炸學說,在大爆炸的瞬間沒有物質,只有純能量。隨即發生了快速的暴漲,之後宇宙則一直處於膨脹之中。隨著空間膨脹,體積增大,溫度也隨即下降,純能量開始產生了最初的基本粒子,例如光子、中微子、正負電子對、正反夸克對,不斷地產生與湮滅。由於人類尚沒有完全弄明白的機制,發生了CP破壞,宇宙中的正物質多於反物質(約十億分之一的多出率),出現了質子、中子、電子、光子與中微子。在宇宙產生之後約三分鐘,在高溫高能環境中,中子衰變成了質子與電子形成了氫核,或者與質子一起形成了氦核,也包含很少量的鋰核,但此時電子沒有被核捕捉,因此沒有形成原子。宇宙處於等離子體的相態。

一直膨脹到約38萬年,溫度下降到足夠低,此時的原子核可以捕捉到電子而形成了穩定的原子。宇宙中的光子及中微子可以自由穿行了,到今天則形成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而中微子背景輻射尚未被發現。這一切的詳細論述可以拜讀諾獎獲得者S.溫伯格的名著《最初三分鐘》

2)鐵以下的其它元素的形成:由貝特首創,經過福勒、霍伊爾、伯比奇夫婦等人的不斷完善,恆星內部的核合成學說日趨完善。從碳至鐵的所有元素都是在恆星的內部通過核聚變鏈而形成

3)鐵以上的元素形成:大質量的恆星,其內部完成了鐵聚變之時,也開始了它的死亡之旅。沒有力量能阻止巨大引力而產生的恆星塌縮,而且極為迅速。在塌縮時,引力不斷壓縮恆星內核,同時向外的能量不斷拋射恆星的外表物質。但引力是最終的羸家,在最後的死亡來臨時,大質量恆星將發生宇宙中最大的能量爆炸:超新星。爆炸產生的巨大的能量可以再次點發核聚變,產生了鐵以上的元素。由於時間短,因此量(丰度)也很少

可見宇宙的初期只能產生輕元素,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的丰度比約3:1,這與人類的觀測一類。而其它的元素都是在恆星內部通過核聚變形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就是恆星的餘輝!



刺頭小李


答:氫元素和氦元素是宇宙中丰度最高的兩種元素,其他元素佔比不到1%,其中氫元素就佔了大約75%;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說法,宇宙中的氫元素和氦元素,是大爆炸開始10秒後大量形成的。


太陽有45.7億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太陽中的氫元素進行核聚變反應,生成了氦元素,並釋放大量能量;目前太陽的元素中,氫元素質量大約是71%,氦元素質量大約是27%,其他元素大約2%。

既然我們宇宙中,有如此多的氫元素,那麼這些氫元素是怎麼來的呢?

目前,宇宙大爆炸理論對宇宙元素丰度的預言,和實際觀測情況高度吻合,使得宇宙元素丰度成為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重要證據之一。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觀點,138億年前,我們宇宙從一個半徑無窮小的奇點開始暴漲,起初的溫度高達10^32度(普朗克溫度)數量級,然後宇宙溫度隨著宇宙膨脹逐漸降低。

在大爆炸後大約10秒,溫度降至30億度,此時核力可以束縛質子和中子,於是質子和中子結合成穩定的氦元素,而大量的自由質子,則極易和自由電子結合成氫元素(氕),於是宇宙中形成了大量的氫元素和氦元素,雖然經過138億年的時間,大量氫元素在恆星中燃燒成了氦元素,但我們宇宙中的氫元素還是比氦元素高出很多。


而在我們地球上,氫元素含量只有0.75%,這是因為地球屬於固體星球,地球的引力難以束縛住氫元素和氦元素,在地球大氣層外層,每天都有大量的氫元素和氦元素逃逸到宇宙空間中;對於像木星這樣的氣態行星,就擁有高達75%的氫元素,以及大約25%的氦元素組成。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氫是宇宙中最多的元素,按質量來看,即使氫是最輕的元素,也佔宇宙總質量的約3/4。那麼,宇宙中這麼多的氫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還得從宇宙大爆炸之初開始說起。按照現在廣為接受的大爆炸理論,在大爆炸開始時,宇宙的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大爆炸開始後,溫度迅速冷卻,這會影響粒子的產生。由於溫度表徵了粒子的速度,在非常高的溫度下,粒子的運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它們可以逃脫四種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中任意一種力的束縛。

大爆炸後10^(-43)秒,溫度為10^(32)度,這被稱為“普朗克時間”。大爆炸後10^(-35)秒,溫度降為10^(27)度,引力已經分離,宇宙進入暴漲期,夸克和反夸克形成。大爆炸10^(-10)秒,溫度降為10^(15)度,強相互作用分離,夸克開始結合成質子(氫核)、中子及其反粒子。大爆炸後0.01秒,溫度降到了10^(11)度,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分離,光子、電子和中微子已經形成。

大爆炸100秒後,溫度降到10億度,這是最熱恆星內部的溫度,質子和中子在強相互作用下開始結合形成氚核(一個質子和一箇中子)、氦核(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還產生了少量的鋰核(三個質子和四個中子)和鈹核(四個質子和五個中子)。大爆炸大約30萬年後,溫度為3000度,電子與原子核開始結合在一起,中性原子出現。當一個電子與一個質子結合後,宇宙中的氫就這樣產生了。

川陀太空

20170618


深空電報


宇宙裡的氫封存在了玻璃質透明含晶隕石中,請科學家檢測,便可知其所以然。

這些像泥鰍一樣的拉長汽泡,是正在擴張的宇宙能量,成分氫(氕氘氚),也叫微流星,可以檢測。


這些汽泡也是能量“微流星”。


這些雪花就是這些汽泡(微流星)核聚變形成的,汽泡“無中生有”形成雪花,解剖幾塊“玻璃質透明含晶隕石”定然能搞清楚宇宙中氫的來龍去脈。


大連富麗庭隕工周


氫是這個宇宙中最簡單的元素,它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構成。原子量為1.00794u(u為統一原子質量單位,1u為碳原子質量的十二分之一)。它是宇宙中最為常見的元素,佔重子數量的75%。它有三種同位素,分別是:氕、氘和氚。氕的丰度為99.9885%。其他兩種較為稀有。


圖:氫原子

氫原子是恆星的主要燃料,它在恆星中發生核聚變反應,生成了其他的重元素,並在這個過程中降低質量,轉換成能量釋放出來。

那麼,氫又是從何而來呢?

在138億年前,一個“奇點”突然發生了“爆炸”,為什麼爆炸,目前所有的理論都無法解釋。目前,科學只能瞭解普朗克時間以後的事情。



10∧−36秒開始發生了暴漲,暴漲大約只持續到10∧−33~10∧−32秒之間。暴脹結束後,宇宙繼續膨脹,但速度就低得多了。這時宇宙中的物質包括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和其他的基本粒子。此時的宇宙非常的炙熱,所有的粒子都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著。


此時的物質和反物質數量是相等的,但是,某一種破壞這種平衡的的反應出現,它使得物質的數量超過了反物質的數量,超過的數量大約只有3000萬分之一。

宇宙誕生10∧-6秒之後,夸克和膠子開始結合成質子(反質子)和中子(反中子)。此時的溫度已經不足以形成質子~反質子對、中子和反中子對,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發生湮滅,最後只剩下了大約十億分之一的物質。

宇宙誕生1秒以後,電子和正電子也經歷了這一切,湮滅反應後,只剩下了電子。

大約在宇宙大爆炸後的第三分鐘,隨著宇宙的進一步膨脹,溫度降低到大約10多億度,物質密度大約降低到海面大氣的密度。一小部分質子和中子開始結合形成了氘(氫的同位素),其他的質子形成了氫,氫進一步的聚變形成了氦,並且還生成了極微量的鋰和鈹。這個過程大約進行了17分鐘,即宇宙誕生的第20分鐘。這就是太初核融合。



隨著宇宙的膨脹並冷卻,核融合就停止了下來,也幸好宇宙能夠以極高速進行膨脹,晚一點這個宇宙的核融合就可能進行到後面的較重元素,這樣的宇宙就不大可能會誕生出生命來了。


講科學堂


150億年前的宇宙是一團夸克態的物質,直經大約920億光年。夸克態物質分佈在宇宙的各個角落。夸克態物質也是由更小的基礎微粒組成,這些基礎微粒之間的距離(空間)相對很大。隨著時光的流逝,夸克態物質不斷凝聚,形成電子、質子、中子和氫原子,並且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動宏觀天體不斷演化。形成當前的星系、恆星和行星及我們的地球。

由此可見,宇宙中的氫原子是由夸克態物質不斷凝聚成質子、中子而形成的。氫原子在恆星內部還在不斷進行熱核反應生成更重的元素,如氦原子、碳原子、鐵原子等重元素的原子核,並不斷對外釋放出巨大的光能,推動宏觀天體不斷演化。


mcz107436431


讓無神論者的科學家們回答吧。他們會告訴我們物質的來源、來源的來源、來源的來源的來源、來源的來源的來源的來源、來……、……源。如果你有耐心,你可以聽到你死的時候,科學家還在侃侃而談、永不悔改地探索下去。這就是一萬年以後人類的結局。


逍遙神趙科菲


有部書名叫《最初的三分鐘》,作者史蒂文.溫伯格。基本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七加八等於



大約140億年前,在所謂的宇宙“大爆炸”形成期間,只形成了最輕的元素——氫和氦以及微量的鋰和鈹。隨著宇宙塵埃雲和來自大爆炸的氣體冷卻,恆星形成,然後它們聚集在一起形成星系。

自然界中發現的其他86種元素是在這些恆星的核反應和被稱為超新星的巨大恆星爆炸中產生的。

在恆星生命的大部分時間裡,恆星融合元素氫在它們的核心變成氦。兩個氫原子結合成一個系列製造氦- 4的步驟。這些反應占太陽能量的85 %。剩下的15 %來自產生鈹和鋰元素的反應。

這些核反應產生的能量以各種輻射形式發射,如紫外線、x光、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此外,中微子和質子等帶電粒子被釋放出來,正是這些粒子構成了太陽風。

地球正處在這股能量流的路徑上,這股能量流溫暖著地球,驅動著天氣,為生命提供能量。地球大氣層能夠屏蔽掉大部分有害輻射,地球磁場能夠偏轉太陽風的有害影響。

當恆星的核心耗盡氫時,恆星就開始消失。垂死的恆星膨脹成紅巨星,現在開始通過融合氦原子製造碳原子。



更多的大質量恆星開始了更遠的距離系列核燃燒或反應階段。這些階段形成的元素從氧到鐵不等。

超新星爆發時,恆星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和中子,從而產生比鐵重的元素,如鈾和金。在超新星爆炸中,所有這些元素都被排入太空。


我們的世界實際上是由恆星核心深處形成的元素組成的,這些元素早已死亡。正如英國皇家天文學家馬丁·里斯爵士所說,“我們實際上是逝去的恆星灰燼。”當你買一個氣球時,氣球裡充滿了氦氣——其中大部分是在宇宙只有3分鐘大的時候產生的!

以下是氦元素參與反應制造新元素的例子:

3個氦原子融合成一個碳原子

碳原子+氦原子融合產生氧原子

氧原子+氦原子融合形成氖原子

氖原子+氦原子熔合生成鎂原子


116種已知元素中只有90種是自然產生的,那麼另外26種來自哪裡?

答案可以在被稱為粒子加速器的核電廠和機器的發展中找到:

科學家發現,通過讓快中子在核反應堆中與鈾的常見同位素鈾- 238碰撞,產生了“新”元素鈈。通過在被稱為粒子加速器的機器中將原子粉碎在一起,人們發現可以製造新的元素。例如,用氖原子轟擊鋦元素的原子,形成元素106——釒喜(Sg)。

106號元素,是一種人工放射性元素,化學符號106或Unh,屬週期系VIB族。半衰期最長的同位素是質量數為263的106號元素。已發現質量數為259、260、261和263的四種同位素。

1974年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的弗廖羅夫和奧加涅相等用加速器加速的鉻離子轟擊鉛靶,反應合成了質量數為259的106號元素的同位素。他們鑑定259以自發裂變的方式衰變,半衰期為千分之七秒。幾乎同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的吉奧索等用加速器加速的氧離子轟擊259微克的鐦靶,反應合成了263,並用測量263衰變鏈子體的方法進行了鑑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