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包圍北京城時明朝還有半壁江山百萬大軍,為何沒有一支勤王部隊馳援京師呢?

凌亂的單調


1644年,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就在這一年,統治中國兩百餘年的大明王朝滅亡,而在關外有滿洲人建立的大清政權則入主中原,實現了明亡清興的王朝更迭。

關於明朝的在1644年的覆亡,實際上還是有不少人感到了極度的惋惜。

一方面,崇禎皇帝本有機會南遷或者將自己的皇子送到南京,以南方半壁江山為依託,繼續延長明朝的國祚,以圖重新崛起,然而由於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和不願意承擔責任的性格弱點,不願意背上“逃跑”罵名的他和幾位皇子全部都最終被困死在了北京,正統的明朝也就此滅亡。

另一方面,則是明朝在依舊作用百萬軍隊的情況下, 被李自成長驅直入,攻破北京,然而卻鮮有軍隊揮師勤王,可以說是坐視了明朝的滅亡。


之所以出現沒有軍隊揮師勤王的局面,可以說崇禎皇帝要承擔非常重要的責任。

之所以說是崇禎皇帝的責任,主要是因為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袁崇煥之死,第二件事情就是唐王朱聿鍵被廢。

先來說說袁崇煥之死。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領滿蒙聯軍,繞過山海關,從喜峰口和古北口破關而入,一路上燒殺擄掠,直逼北京而來。

後金軍隊的突然殺將而至給了崇禎皇帝以及明朝的朝廷以極大震撼,崇禎皇帝重新啟用孫承宗為兵部尚書,並且迅速召集各方勢力前來勤王。大同總兵滿桂、山海關總兵趙率教以及遠在寧遠的袁崇煥帶著祖大壽等人,都是以最快的速度疾馳北京。趙率教更是因為行軍疲憊被阿濟格以逸待勞打得大敗,壯烈殉國。可以說,這一次是明朝軍隊勤王最為積極,反應最快,動作也是最快的一次,並且明軍這面損失也是相當慘重,除了趙率教,滿桂也在此期間陣亡。

然而,性格多疑的崇禎皇帝在此期間卻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他不僅將袁崇煥直接拿下囚禁了起來,並且還將其以反叛的罪名處以了凌遲極刑。

袁崇煥的死可以說給予了當時遼東的諸多將領以極大震撼,祖大壽先是力保袁崇煥,之後更是想要起兵去救袁崇煥,而除了祖大壽,吳三桂及其父親吳襄,也都在袁崇煥手下任職,這也使得這件事情在崇禎皇帝與遼東諸將之間產生了極深的裂隙,最終在明朝滅亡前後表現了出來。

唐王朱聿鍵也是因為勤王而遭受了人生變故。

崇禎九年(1636年),清軍在一次破關南下,這一次唐王朱聿鍵不顧“藩王不掌兵”的祖制,招兵買馬,揮師勤王。然而這一舉動,遭到了崇禎皇帝的極力反對,進而被削去了爵位,貶為庶人,還被囚禁於高牆之內,險些死在禁所。

這兩次揮師勤王,產生了兩樁悲劇,特別是袁崇煥之死,使得勤王的將領們是人人自危,畢竟,誰都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袁崇煥,於是在此之後,清軍再度破關的時候,都沒有再出現此前積極的勤王之舉。特別是在崇禎皇帝在北京城即將被李自成圍困的時候,也向吳三桂發出了勤王的旨意,然而吳三桂從寧遠到山海關120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14天,坐視北京城北攻破,而不願揮師勤王。


除開崇禎皇帝本人的原因,此時明朝的軍隊與崇禎以及整個朝廷離心離德,也是不爭的事實。

實際上,軍隊與朝廷的離心離德,早在明清松錦大戰的時候就已經是表露無疑。

薊遼督師洪承疇率領的十多萬明軍在松山被清軍圍困,洪承疇與諸將商議,有步驟有順序的進行突圍,撤離戰場,保全實力。然而令洪承疇沒有想到的是,吳三桂率先帶兵撤離,其他武將見狀也是紛紛帶兵撤走,只剩下洪承疇一個文官苦苦支撐,最終兵敗被俘,投降了清朝。此時,明朝文官系統與領兵打仗的武將之間,已經有了極大間隙,或者說武將對於朝廷乃至於崇禎皇帝之間,已然是離心離德。

於是,當李自成向北京進發,崇禎皇帝令各地軍隊勤王,然而這些掌握兵權的將領們卻上演了一出“人生百態”。

前文中的吳三桂,120公里的路程走了14天,已經算是比較積極的了。

山東的劉澤清,以墜馬受傷為由,拒不出兵勤王。

湖北的左良玉,名義上是起兵勤王,然而行軍速度比吳三桂還慢,更重要的是,他的目的不是勤王,而是一路上燒殺搶掠,與強盜無異。

而這幾位後來是無一例外的率兵歸降了清朝,並且為清朝輸送了近數十萬的兵馬,而這也成為了攻滅南明的主力。

其他的各路兵馬,也是採取了觀望態度。而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明朝財政崩潰,軍隊腐敗,士兵將領是缺糧少餉,士氣低落,自然不願意在為朝廷賣命。

其次,不管是在同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作戰,還是在同北方的清軍作戰中,明朝這面是負多勝少,早已沒有了鬥志。

再次,還是要歸結到崇禎皇帝的身上。崇禎因為多疑,殺掉了袁崇煥,因為推卸責任殺掉了陳新甲,因為剛愎自用,坑死了孫傳庭,面對這樣的軍隊,有哪個武將願意在為他拼命。就算是唐通趕來勤王,可是也是與李自成一接觸,就立馬投降了。

所以,武將與崇禎的離心離德,最終讓崇禎皇帝自始至終,都沒有見到勤王護駕的軍隊來幫助他擺脫危機,而他也在絕望中選擇了在煤山自縊,正統明朝也就此滅亡了。


雍親王府


李自成包圍北京之時,明朝可不止半壁江山,至少還有大半壁江山屬於大明,看一下這張圖就能明白。

那麼李自成兵發北直隸,直指北京之時,有沒有軍隊勤王呢?

事實上,還是有的。

崇禎發出勤王詔,大明各地的高級官員們先後收到了詔書。

其中手中有兵的還不少。

最著名的當然是吳三桂。

吳三桂手下,有四萬多關寧軍,戰鬥力頗強,接到勤王詔的吳三桂,沒說不來,卻始終在路上,直到崇禎自縊,他還沒到北京。

勤王的不止吳三桂,還有薊鎮總兵唐通。

收到詔書,唐通是最積極的一個,他立馬帶著他手下八千人馬,從駐地居庸關及時趕到了北京。

八千人馬雖然少了點,不過戰鬥力比起京師的京營來說,無疑強了不少,而且我相信唐通確實是真心想要勤王,如果他想投降,等李自成大軍一到,在居庸關就可以立即就地投降。

崇禎怎麼對他呢,他給唐通派了個監軍的太監,賞了他一些銀子(有說是四十兩,有說是四百兩,這裡不予考證),命令他打哪來回哪去,死守居庸關,守不住的話,太監身上帶有聖旨,具體什麼內容不知道,反正類似尚方寶劍,隨時可以砍了唐通的腦袋。

唐通石化了,回到居庸關的他對左右說:外有戰兵,內方敢堅壁,如此朝廷軍兵盡降,困守愁城徒死矣,吾非不知大明亡無日,然吾家累世將門,不敢降。

思來想去的唐通,覺得到底還是老命重要,在李自成大軍一到後,還是投降了。

還有一位,盤踞武昌的左良玉,手下號稱大軍八十萬,卻磨磨蹭蹭,以計劃還未周全為名,拖延出兵時間,直到最後也沒能發兵。

還有更扯的,山東總兵劉澤清,山東離北京距離更近,劉澤清卻以騎馬受傷為名,拒絕發兵。

武將不熱心,文官們倒是躍躍欲試,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右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袁繼鹹分別在江北、江西試圖組織兵力北上,但軍隊都控制在武將手中,縱然有心也無能為力。

什麼原因導致勤王詔無人響應呢?

是因為明末的時局,使得手握重兵的武將們逐漸蛻變成了軍閥,而在當時局勢下,武將們一是出於保存實力的需要,不希望拿自己的兵力去跟李自成消耗,一旦被擊敗,恐怕難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二是基於對天下大勢的判斷。許多人都認為明朝氣數已盡,李自成一統天下已成定局,所以不願再為大明陪葬,許多人都已做好了改換門庭的準備。當然,萬一最後李自成在北京城下被擊敗,局勢逆轉,他們痛打落水狗的速度,不會慢於任何人。

出於這些原因,當時明朝雖然名義上還有百萬大軍,除了唐通,卻沒有一支軍隊真正飛奔而來勤王,這背後,其實就是各方勢力的博弈。


小院之觀


危急的局勢


崇禎十六年,隨著孫傳庭部在河南覆滅,明王朝最後一支精銳機動力量消失,李自成佔領西安後,挾百萬之眾東征北京,一路上明軍除了少數抵抗外幾乎是望風而降。

此時李自成佔據陝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兵勢強盛,大有席捲天下之勢,明眼人都能看出大明將要滅亡,此時手握軍隊的統領們需要考慮的,是怎樣利用手中的籌碼來換取在新朝保住自己的勢力。

各部勢力的反應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正式下令調薊遼總督王永吉、寧遠總兵吳三桂和薊鎮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勤王。我們來看各勢力的反應。

當時趕到的只有薊鎮總兵唐通,唐通駐紮在居庸關,當李自成部隊到來時直接開關獻城。


吳三桂部則駐紮在關外,當時關外已是滿清的勢力範圍,入衛京師就意味著放棄寧遠,帶入關內的就不僅僅是部隊,還包括官兵的家屬,把一切收拾安頓妥當就要耗費一些時日,入關後,吳三桂亦在暗中觀察局勢,磨磨蹭蹭進軍,還沒趕到北京即已陷落。

劉澤清則謊稱墜馬,無法行動,崇禎沒有辦法,只得賜給銀兩表示慰問,劉澤清把臨清搶掠一番後率軍南逃。

最終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上吊自殺。


九州史冊


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承天府。承天府是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的龍興之地,嘉靖帝長在鍾祥小城而因緣際會繼承了大明天下。為了紀念這個發跡之地升格安陸州為承天府治鍾祥,承天府規格檔次僅次於老朱發家的濠州鳳陽府。李自成漂泊半生轉戰大半個天下,此時已經擁眾百萬驍將千員,明朝的統治眼看著搖搖欲墜野心膨脹之下李自成已然準備以華夏之主自居。《明史紀事本末·李自成之亂》記載:“既而連陷荊、襄、鄢、郢,席捲河南,有眾百萬,始侈然以為天下莫與爭,思據有城邑,擅名號矣。群賊俱奉其號令,推自成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號汝才曰代天撫民德威大將軍。”



(李自成漫畫像)

不久到了1643年三月,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李自成修繕襄王宮殿,大封文武群臣下令所佔有的地盤換上自己的旗幟名號。自成據襄陽,號曰襄京,其餘所陷郡縣,俱改易名號。修襄王宮殿,設官分職,武官有權將軍等九品,文官有太師、六政府諸品。


李自成佔據襄陽以後,又殺死了左金王革裡眼等義軍首領吞併了革左五營。又派人突襲殺死綽號曹操的羅汝才,吞併了羅汝才的隊伍。又以兵二萬攻袁時中,殺之,“小袁營”也被消滅。老回回馬守應歸降李自成,除了張獻忠之外大部分的起義軍不是被李自成吞併就是投降官軍。於是秦中蜂起之賊,大半降於官軍,其強者俱為闖賊所並,至是而盡,惟老回回遂為闖賊所部。老回回名馬守應。自後止闖、獻兩大賊陸沉中原矣。

史籍記載李自成善攻羅汝才善戰,李自成攻克了許多名城大邑所以是義軍中善於攻城的。羅汝才手下騎兵多原來明朝的三邊戰兵多,所以長於野戰。汝才戰士四五萬,戰馬萬餘騎,馬騶廝養不下四五十萬。李自成整合了這幾支義軍後,1643年9月在河南郟縣擊敗孫傳庭拼湊的十萬大軍斬首四萬。隨後攻破潼關殺孫傳庭,李自成大軍進圍西安守將獻城投降。

(1644年)崇禎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稱王於西安,僭國號曰大順,改元永昌,改名自晟。李自成正式建立政權,追封先祖分封官職爵位。正式釐定軍制,《明史》記載李自成有:“籍步兵四十萬、馬兵六十萬。”隨後李自成開始東征明朝京師,一路上除了在寧武關遇到總兵周遇吉頑強抵抗之外。其餘地方不是一鼓而下就是不戰而降,大軍很快到達北京城下。崇禎皇帝急詔封總兵官吳三桂、左良玉、唐通、黃得功俱為伯。其他各部大將各有升賞,同時徵諸鎮兵入援。先招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後又招山東總兵劉澤清密雲總兵唐通等人。只有唐通率兵八千入衛和太監杜之軼守衛居庸關,後來也雙雙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進軍北京路線)

李自成大軍到北京城下,再也沒有援兵勤王。不久北京城破,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那麼崇禎皇帝下詔勤王為什麼沒有人響應呢?

明朝主要兵制是衛所兵,衛所兵在明朝建立不久就已不堪使用,朱元璋建立衛所制主要是為了兵農合一減輕國家負擔。但是到頭來成了一群種地的農民,基本上沒有什麼戰鬥力。明朝精銳是後來募兵制下的九邊精兵和關寧鐵騎,以及後來編練的浙兵秦軍等。


(蒙古騎兵畫像)

明朝有所謂北虜南倭之患,後來這兩部分消停了又有東北的女真和中原的流賊。為了防備蒙古明朝在北部修築了長城,並設立了九邊重鎮。在南面為了消滅倭患編練了戚家軍等精兵。但是由於十幾年北方不斷的戰亂,經過農民軍和清軍的輪番消耗。明朝各地不是不派勤王兵馬而且派不出兵馬了,自崇禎繼位以來明朝的精銳逐漸消耗殆盡。明朝經過崇禎末年的兩次戰役精銳盡喪,關外中原兩場大戰明朝九邊精兵基本全軍覆沒。明朝在北方的統治基本瓦解,明朝滅亡已成定局。


(曾是明朝大患的倭寇)

松錦大戰

1640年,清太宗皇太極為了打通入關的關寧錦通道派兵圍困錦州城,崇禎皇帝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八總兵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四萬集結寧遠城準備救援錦州。

(洪承疇投降劇照)

1642年洪承疇起初實行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策略取得小勝,後來被清軍圍困包圍糧草後路被劫。崇禎皇帝又不顧前線情況一味催促決戰,前線各軍互不同屬臨時拼湊各懷心思。大同總兵王樸率先率部逃跑然後各軍崩潰自相踐踏,部分官兵投降清軍明軍大潰。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戰死,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至瀋陽後來投降,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佔領錦州。吳三桂率三萬殘兵退守寧遠。《明史》記載:“(明軍)先後喪士卒凡五萬三千七百餘人。”



松錦大戰歷時兩年,明朝不僅主帥洪承疇被俘投降兵力損失慘重,幾個總兵戰死糧草輜重損失一空。明朝的關外防線只剩下寧遠,明朝完全喪失了反擊能力僅能據城自保。由於關寧軍的根基在關外山海關一代,崇禎皇帝讓關寧軍勤王等於是放棄對清軍的防守。關寧軍捨不得自己的根本和幾十萬家屬,也擔心清軍抄關寧軍後路所以沒有積極響應崇禎皇帝的勤王詔書。一直推脫直到北京城破,李自成一招降關寧軍幾乎立馬響應。後來由於雙方矛盾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又打起了為崇禎報仇的旗子。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劇照)

朱仙鎮大戰

關外的松錦大戰結束不久,中原又發生了一起決定明朝國運的一場大戰。1642年,李自成羅汝才聯軍陸續攻佔河南十幾座城池,並且第三次包圍開封。崇禎帝命督師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嶽偕總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等率兵18萬(號稱40萬)往援開封,會師朱仙鎮。李自成採用圍點打援的戰術,一部分兵力包圍開封。然後利用明軍成分複雜互不統屬的機會,在朱仙鎮外挖掘壕溝準備困死明軍。左良玉叫農民軍勢大乘夜搶掠別營騾馬準備逃跑,結果造成明軍大潰全軍崩潰。《明史·姜名武傳》記載:“時諸軍壁硃仙鎮者十餘萬,左良玉最強。一夕,其軍大噪,突諸營,諸營驚潰。其軍遂乘亂掠諸營馬騾以去,於是諸營悉奔。”


(火器先進的明軍)

松錦大戰失敗明朝還可以據山海關抵抗清軍,起碼短時間內自保無憂。中原大戰的失敗使明朝在北方的主力損失殆盡,再也無法對農民軍採取主動的進攻態勢。經此一役明朝戰力最強號稱百萬的左良玉嚇破膽子,再也不敢也沒有能力主動進攻李自成。而且左良玉的精兵也損失殆盡,可以說對李自成大軍聞風而逃。左良玉自朱仙鎮南潰,久屯襄陽,諸降卒附之,有眾二十萬。其餼於官者僅二萬五千,餘俱因糧村落,襄人不聊生。十二月,李自成、羅汝才合兵四十萬由唐縣而西。良玉結營襄陽近郊,大造戰艦於樊,將避賊入郢。左良玉兵力雖多軍紀敗壞,多是烏合之眾。禦敵無方擾民有術,禍害起駐地老百姓來比流賊還狠。《明史·左良玉傳》記載:良玉自硃仙鎮之敗,精銳略盡,其後歸者多烏合,軍容雖壯,法令不復相懾。



(左良玉電視劇劇照)

其他後來南明建立時倚為長城的所謂江北四鎮,兵力還不如左良玉。諸鎮兵惟高傑最強,不及良玉遠甚。這些人不是貪生怕死保存實力的軍閥,就是被李自成打的潰逃的敗兵。更沒有膽子去勤王,至於南方留守南京的軍隊不僅沒有經過戰爭狀態吃空餉嚴重兵無戰力。南方招降的鄭芝龍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忠心不足,更不會響應勤王的號召。

就算有忠義之師北上勤王也面臨著道路不同,糧草補給困難的境地。北方大部分地方都已經被大順政權所控制,南方的明軍想要北上首先面臨的就是大順軍隊的層層阻擊。而且經過清兵入關抄掠和農民軍和明軍的十幾年的戰亂,北方地區已經是土地荒蕪人煙稀少道路艱險不同。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明朝財政軍費的枯竭和北方人民的慘狀:“用兵必裕餉。河南五郡淪沒,河北強半蒿萊。額賦五十萬,昨年完不及二十萬,撫鎮闕餉五月有餘。此糧餉之大略也。轉餉必須民。自經寇十餘載,人煙幾斷,守城、修河、轉運,至於稚子荷旗,老婦鳴柝。”


崇禎帝召見保定巡撫徐標,徐標敘述明朝江淮地區的慘狀。“時上召保定巡撫徐標入對,標曰:“臣自江、淮來數千裡,見城陷處,固蕩然一空;即有完城,僅餘四壁。蓬蒿滿路,雞犬無音,曾未遇一耕者。土地人民,如今有幾?皇上亦何以致治乎?”由此可見明朝北方的兵力財政已經接近枯竭,而崇禎皇帝此前多次徵召各地精銳兵馬對抗清軍和剿滅農民軍。各個地方忠心明朝的兵馬幾乎消耗殆盡,所以李自成包圍北京時南方大軍由於時間道路較遠沒法及時勤王。也因為此前精銳的浙兵(戚家軍)川兵(白桿兵)等早已在多次對清戰爭中消耗殆盡,剩下的不是被農民軍嚇破膽就是自私自利保存實力的軍閥。



(擁立福王的江北四鎮)

經過十幾年清軍農民軍的輪番打擊,明朝的國力軍力陷入絕境。以至於北京被圍時曾經擁有百萬大軍的明朝幾乎沒有可戰之兵,再也沒有勤王大軍雲集的場面。直到南明建立,這些明朝殘餘的兵馬再也沒有明軍應有的戰力和氣節。面對清軍不是一擊即潰就是不戰而降,幫助南明延續十幾年的盡然是招降的海寇鄭芝龍餘部和李自成張獻忠的餘部。而南下進攻南明的清軍主力幾乎都是投降清朝的明軍,不得不說有時候歷史是如此的弔詭。



(崇禎帝煤山自縊漫畫)


湘淚飛蝶


“諸臣誤朕至此”,瞧瞧,這就是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崇禎皇帝聲淚俱下所說的話。一個帝國的CEO居然到死都不知道反省自己、面對自己的錯誤,有這樣一位領導,可想而知整個團隊的能量有多大了。

其實在崇禎時,明朝的軍事力量已經呈現出了割據的跡象,各地守軍也在接到朝廷命令的時候掂量起了自己的利弊。再說除了國內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明朝還面臨著滿清的外部威脅。

1966年3月17日,李自成大軍包圍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已經在早朝上暗暗落淚,大殿裡的大臣們也是默不作聲,在城破國滅的恐懼中。曾經的崇禎皇帝是一個廢寢忘食、勵精圖治,一心想要力挽狂瀾讓大明重新輝煌。但是事與願違,下一刻他就將變成亡國之君。且不說他在位期間做了些什麼可稱可讚的事情,就爆發李自成農民起義而言,那就跟崇禎治理國家的能力大大相關了。

明朝末年,社會出現了兩極分化,階級矛盾進一步加劇,天災人禍也是頻頻發生,官場政治更是腐敗不堪,在這樣的水深火熱之間,老百姓只能揭竿而起拼上一拼了。後來李自成成為闖王,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起義隊伍發展壯大最終攻佔北京。

為什麼當時的明朝還有可觀的兵力,卻在崇禎發出勤王詔之後沒有人來救援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疑神疑鬼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是在崇禎皇帝這裡卻不是,之前鎮守山海關的袁崇煥就是個前車之鑑,這是一個大功臣,為了守住國門浴血奮戰,但是到頭來還是被處死。朝中有些官員的別有用心也罷,但最主要的還是崇禎皇帝自己心裡是怎麼想的。所以有了袁崇煥的前車之鑑,散佈在各地的明朝軍隊中肯定有很多將領也在想,袁將軍功勞那麼大的人都說殺就被殺了,我們去了就算把李自成打跑了說不定自己的人頭也就落地了。所以後很多接到詔書的人要麼藉故磨磨蹭蹭,或者乾脆不來。

二、只覺自己能力有限,保命要緊

能夠佔領大片土地,建立大順政權,不光是人多勢眾,也說明李自成部隊的實戰能力還是不錯的,明朝將領左良玉等人就敗在了起義軍前。所以對於勁敵,有些人還是有些忌憚的。而當時明朝的形勢也不容樂觀,人們也只是想能在艱苦的環境中能把小命保住就不錯了。所以對手上的一兵一卒是格外的愛護,怎麼會去打一個沒有勝算把握的仗呢!

三、守衛力量薄弱,潰敗太快

其實,也並不是沒有來勤王的軍事力量,但是可悲的是,還沒等勤王的不對到達,北京城就破了,崇禎皇帝就死了。這也只能說守衛京城的力量在人數和戰鬥力上都是很薄弱的,沒有撐到援軍到來。在當時社會的格局下,重要的兵力都以部署到北方邊境,而南方的軍隊相對路程遙遠,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耗費很多時間是必然的的,所以要是能夠多撐一會,說不定吳三桂就趕來了,打跑李自成,歷史說不定都要改寫了。

所以,一個國家的滅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有外部、內部的很多歌因素造成的,所以一個好的領導才能帶好一個嗷嗷叫的團隊。


歷史中簡堂西域鷹眼



誰說沒有,當時唐通就率領了八千兵馬到了北京勤王,只不過被崇禎帝派杜之秩去監軍,去守衛居庸關,等到李自成的大軍到來,杜之秩先投降,唐通後面也跟著投降。

不過也就是這一支軍隊趕到了北京,還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而且這還是崇禎帝詔天下勤王當背景下,只能說很是詭異很是反常。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以現實角度來看,主要原因在於明末軍隊開始軍閥化。也就是說朝廷對於軍隊的約束力是大大下降,兵權都在於帶兵將領手中,明朝大廈將傾之際,這些將領出於自保心態,認為明朝大勢已去,自然沒有去勤王北京了。

以人心角度來說,更是值得琢磨了。

畢竟明朝當時建國已經二百多年呢,長期的正統思想灌輸下,還有世代享受朝廷恩澤的將領肯定不在少數,哪怕軍隊軍閥化,怎麼說也有一部分將領前往勤王,但為什麼就唐通一隻軍隊過去呢?

是因為崇禎帝這個人忠奸不分,諸如忠君愛國的盧象升和孫傳庭,前者是死於崇禎帝的昏庸,被崇禎帝安排的監軍太監高起潛聯合大臣楊嗣昌害死。後者是潼關失守之後戰死,偏偏崇禎帝還認為他詐死,沒有給予贈蔭,崇禎帝這樣做不是寒了天下將士的心嗎!?

崇禎帝如此折騰下,忠君愛國的大多是不得好死的下場,那些奸臣不說節節高升,但也是高枕無憂。這樣自然會使人心渙散的,局勢還在控制範圍之內,即使人心渙散其實也沒什麼大問題,但當局勢不可控制的時候,人心渙散的惡劣影響就出來了,看見明朝大勢已去,這些將領自然不想去勤王了,免得自己忠君愛國一場,反而落得一個淒涼下場。

所以說崇禎帝雖然以身殉國的風骨值得肯定,但是他的帝王心術,是真的不咋滴,最後搞得是人心渙散眾叛親離啊,讓人唏噓不已。


宋安之


當時崇禎皇帝下詔各地部隊入京勤王,並非沒有勤王部隊馳援京城,而是救援部隊行進速度太慢,李自成部隊打得太快。

吳三桂的關寧軍長期鎮守山海關收到詔書後發兵京城,只不過在半道上就傳來了崇禎帝自縊身亡的消息。

左良玉大軍人數最多,但他奉召後拖拖拉拉在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後才準備出兵。

餘下歷史有載的將領如劉澤清之類大多推諉不奉召,或者觀望局勢拖延救援。

李自成在明末的十幾年時間裡轉戰大明西北,在孫傳庭兵敗之後,李自成再難有敵手,大明的各個將領大多各自心懷鬼胎打著自己的算盤,有兵的不一定願意救,願意救援的不一定有兵,願意救援又有兵的又沒來得及救援。

可憐崇禎皇帝以死殉國。


通讀歷史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大軍包圍北京,明朝最後一位帝王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朝就此滅亡,當時明朝至少擁有半壁江山在手裡,還有百萬大軍,為何沒有一直勤王部隊馳援京師,主要還是各個將領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懼怕崇禎皇帝等原因。

李自成包圍京師之時明朝軍隊勢力如何

在李自成包圍京師之時,明朝各地的軍隊至少有百萬大軍。

最大的一支為左良玉統領的軍隊,左良玉號稱有八十萬大軍,其軍隊在練兵之時,旗幟可插滿山野,軍隊所到之處地動山搖,正兒八經的足有八十萬之眾。

吳三桂的大軍雖然少也有十萬之眾,吳三桂大軍雖然少,但是當時吳三桂大軍的戰力也是不可小覷,後來以十萬大軍對李自成二十萬大軍打成平手。

另外還有高傑和劉澤清的部隊,都有幾萬的軍士,總體下來在明朝滅亡之時,明朝軍隊至少有百萬之眾。

京師下達勤王命令之時他們心還鬼胎並未全力勤王

在得到勤王詔令之時,擁有八十萬大軍的左良玉謊稱自己不慎墜馬拒不奉詔,高傑與劉澤清則是呈現出觀望態度,只有吳三桂在接到勤王詔令後出兵京師。

在各種壓力之下,左良玉、高傑、劉澤清、他們才把遞交出兵計劃,出兵勤王的整個部隊都是龜速行軍,還未到京師已經得到崇禎自縊的消息。

當時崇禎讓各地將領出兵勤王之時,下詔都是各種封賞,不但加官進爵,還有重金獎勵,可奇怪的他們居然這樣來敷衍京師,完全違背了我們一直說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認知。

勤王之師進度緩慢的原因

首先雖然他們合起來擁有百萬大軍對於打敗李自成沒有必勝的把握。

左良玉曾經是李自成的手下敗將,對李自成大軍有心裡恐懼感,人一有恐懼心裡自然做事不會積極,對待京師勤王能敷衍就敷衍。

劉澤清不但軍隊數量少,而且其整體不過一幫烏合之眾,自然不敢首當其衝的去京師勤王。

高傑更不用說,本身就是李自成部將知道李自成的軍隊實力,不可能做出頭鳥,拿雞蛋碰石頭。

吳三桂不用說大家自然也知道,他已經為自己留了一手,投降清軍。有後路自然對京師勤王的詔令也是不積極應對,也不願意把軍隊投入京師勤王。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崇禎帝人不行呀,剛腹自用,疑心病嚴重。

當年皇太極的十萬八旗精銳部隊,繞道草原,出人意料的出現在京師城下。當時袁崇煥得到勤王命令後,親率大軍日夜兼程的感到京師勤王,在各路大軍的配合下把皇太極打得落荒而逃。

但是崇禎皇帝以通敵之名把袁崇煥抓捕入獄,並凌遲處死。有這樣的前車之鑑,誰還敢去京師勤王,辛苦打敗李自成說不好鬧個身死的下場。


豫北老崔


晚明時期,軍隊已經成了軍閥,兵部漸漸失去節制。晚清時期也是一樣,甲午戰爭,李鴻章、袁世凱等軍閥出工不出力。


阮景東


當李自成包圍北京的前後,大明唯一能夠馳援京師的部隊叫做吳三桂。其餘的南方軍隊似乎都被牽制了,無法進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