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197


《翻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197


作為疑兵,皇太極的主要任務在於吸引明軍的主力。然而,跟他想的不太一樣,別說主力,幾乎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遇到。

於是,他一路高歌猛進,來到大明在關外的最後一道防線(錦寧防線)上的最大一座城池,錦州。

錦州的主要守將,大家並不陌生,就是當年那個逃回來的祖大壽。

當然,皇太極對他更不陌生。這些年,一直保持著聯繫(單向的)。因此,他到錦州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祖大壽寫信。

信中說:“我與將軍幾年不見,甚是想念,如今只求見一面,到時候,去留隨便,絕不強求。”

祖大壽一如既往,不作回應。

皇太極既不生氣,也不急於進攻。本來他此次也沒啥具體的目的,能招降更好,不降拉倒。

繞道蒙古的多爾袞、嶽託的主力部隊,分別從青山口、牆子嶺順利入關。尤其牆子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嶽託帶兵偷襲,連爬了三天三夜才翻過山頭。

經過激戰,當時的薊遼總督吳阿衡力戰不支(一說醉酒)被俘。

吳阿衡大義凜然:“我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決不屈膝。”

嶽託成全了他,下令砍掉了他的膝蓋。

兩路人馬在內地會師,直指京畿。

崇禎那邊焦頭爛額,急調宣大總督盧象升進京,授兵部尚書銜,統領天下勤王兵馬,對抗清軍。

盧象升,字建鬥,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

因為我們聊清史,重點一直放在關外,對盧象升這個名字沒有提及。表面看起來,他的知名度似乎遠不及袁崇煥、祖大壽等人,甚至趕不上吳襄。

事實上,盧象升絕對是個牛人,帶兵打仗的能力,不亞於“遼東系”的任何將領。

前面說崇幀即位這些年,由於天災人禍的原因,各地民變四起。大大小小的起義軍,不下數十支。其中,戰鬥力最強的,當屬“闖王”高迎祥的隊伍。規模最大時,大概有三十萬人。內地明軍的將領們,通常手上的軍隊也就一兩萬,拿他根本沒辦法。

高迎祥天不怕地不怕,唯獨就怕盧象升,給他取外號叫“盧閻王”。這名號不用解釋想必也能明白,見他必死的意思。

要說盧象升也算對得起這個外號,直接把高迎祥的部隊打殘了,只剩下千八百人,鑽了山溝。如果不是被調任宣大總督,估計高迎祥就真的死他手裡了。

這回“統領天下勤王兵馬”,名號震天響,只可惜,天下聽從他統領的兵馬不足一萬。明朝一貫不信任武將,除了以文制武,還要派太監監軍。而大明最不缺的,就是“死太監”。

掣肘盧象升,不令其隨意調動部隊的太監,名叫高起潛。

其實兩人並無私人恩怨,之所以鬧的不愉快,完全因為理念不同。

崇幀召見盧象升進京時,詢問其對時局的態度。盧象升回答:“臣主戰”。

如果不聯繫前因後果,感覺像一句廢話,叫他來不就為了打仗嗎?不主戰,來幹嘛?

其實,當時坊間一直盛傳,有人要議和。

而根據清朝的官方記錄,主張並參與議和的人正是高起潛(明太監高起潛前來議和)。

不過,問題來了,明朝的太監就算再猖狂,估計也沒有膽量私自跑去找別國議和吧。事實上,他的背後,站著大學士楊嗣昌,甚至可能還有崇幀本人。

所以,主戰的盧象升反而並不合群。

現在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盧象升誤國。我雖然不敢苟同,但也能理解他們的意思。在當時來講,議和很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究竟該戰,還是該和,真的很難定論。

所謂千秋功罪,只能任後人評說。而當時的人,身在其中,作任何決定都要觸及自己利益,甚至生死。無論孰對孰錯,選擇都很艱難。不像後代人,往往站著說話不腰疼。

想戰的,不讓戰;想和的,不敢和(像盧象升這樣耿直的大臣大有人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