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情走进儒家思想的历史长河

儒家思想渊源流长,影响深远。空闲之时,心无所住,便随手翻阅论语、大学、史记等书籍,有所懵懂,有所思虑,也有所顿悟,渐渐体会到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致用无穷,又真实不虚。所看所知终归亦片亦段。化生万物时节,怀揣笃实之心,恭情走进儒家思想的漫漫长河,探寻儒家思想的源头演进。


恭情走进儒家思想的历史长河

易经

易,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也。孔子在《易传》中说,生生之谓易。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云:“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经的作者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期。

伏羲氏上仰观天文,下俯察地理,一画开天。“一”就是太极。“太”,外面“大”,里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系辞上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神农氏创造了连山易,黄帝创造了归藏易,《黄帝内经》综合阴阳、四时、五行等理论著成。

大禹时代,相传大禹治水时,黄河浮出龙马背负河图,洛河中神龟背负洛书,河图洛书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最早记录在《尚书》。

殷商时代,纣王荒淫无度、实施暴政。周文王仁政爱民,深得民众拥护。纣王将周文王囚禁羑里。文王拘而演周易,作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写了卦辞爻辞。

春秋时期,孔子为《周易》作《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简称十翼。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等,出自于《易传》。

周易包括理、象、数、占。真切体悟周易奥妙无穷易理,十分有益,绝不能片面曲解夸大占卜,否则就成了夏虫、三季人了。周易还是变易、不易和简易。不变为常,故常中有变,变中有常。周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既蕴含了宇宙自然运行规律,又阐释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仁义尊卑,等级秩序。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观,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周易是群经之始,是诸子百家之源。

孔子

儒,人之所需即为儒。儒家重视的不是虚而不实,而是实实在在人的需要,即思想观念、仁爱礼仪。《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古代人们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职业,属于早期知识分子阶层。儒有君子儒、小人儒。《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家,作为一个学派,由孔子创立于春秋。

恭情走进儒家思想的历史长河


孔子,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春秋诸侯纷争、战乱不断、社会凋敝、民不聊生、礼崩乐坏年代,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以仁释礼,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在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终成万世师表。

孔子重视礼乐教化。《史记乐经》对于乐这样阐释:“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施,谓之乐。”声内动于心。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其声音,知其悲喜。郑王荒淫无道,郑国之乐皆靡靡之音。故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礼则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射礼等,由日常穿衣戴帽到人际交往,重尊卑,严礼仪,依循三纲五常,是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乐是感情,由心而生,礼是仪式,动于外在。乐主其盈,礼主其谦。盈而不持则倾,满而不损则溢。故孔子引导以减损为乐,以谦退为礼。清代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故事成传世佳话。插秧歌“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望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本是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皆言礼让为先,谦退反得。有礼还须有“节”,故有礼节、节哀等之说。《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任何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也。

恭情走进儒家思想的历史长河


孔子把仁爱作为儒家思想基本范畴,探讨人生价值,并以仁释礼。“仁”在《论语》中多以“问仁”的方式来阐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孟子言仁者爱人,具体语境出于君子与普通人的分别。孟子原文: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者爱人”这段话虽然出自《孟子》,但这个观念应当是直接继承孔子的。五行天下为仁。子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为仁之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三纲五常是孔子儒家伦理思想重要内容。孔子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伦理道德。“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孟子以“心”言仁义智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由此形成孟子四端学说。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为仁。“五伦”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孔子要求人们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认为正名很重要。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所说正名,实质是正实、正理和正道。

孔子肯定道德的力量作用。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行风,必偃;德不孤,必有邻;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大学》讲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在儒家典籍中,时常出现六德、六行、六艺。六德为智、信、圣、仁、义、忠,六行为孝、友、睦、姻、任、恤,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恭情走进儒家思想的历史长河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

秦王朝建立初始,为推行中央集权郡县制,实现车同轮、书同文大一统局面,始皇帝采纳丞相李斯建议,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下令《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籍一律销毁。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不忍书毁,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偷偷藏于孔子故宅墙壁内保存下来。

汉初,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一度受到重视。汉武帝即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黄老已不合时宜。董仲舒对策:“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为此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传》记载:“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纪赞》记载:“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标志。

程朱理学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唐代道、佛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一家独尊。北宋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等人创立新儒学,南宋朱熹集为大成,即程朱理学。

张载建立气一元论,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张载名言。

程朱理学所指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目的(致知)。《大学》中即物穷理一段,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原文如下:“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阳明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提出性善论和良知良能说。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王阳明,字守仁,陆王心学集大成者,精通儒学、道学、佛学。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物”。这和佛家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异曲同工之妙。神秀和六祖慧能对诗。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作诗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六祖名句: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就化为地狱。心生恶毒,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那当然处处都是苦海了。

恭情走进儒家思想的历史长河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是王阳明的心学主旨。致知在格物。格着,正也,正其不正以归其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着,为善之谓也。

知行合一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明清及现代新儒学

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等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体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推动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发起了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儒学形成于五四运动前后,梁漱溟、熊十力、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等一大批新儒家重视儒家心性之学,强调传统文化一本性和优越性,坚持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程朱陆王道统一脉相承,认为儒家人文主义是中国文化最高理想,是道德、宗教精神统一体,儒家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吸纳和会通。当代新儒学致力于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之源,阐述道德理想主义,肯定道德主体性,这对于纠正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西方中心论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着积极意义。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坚。鉴于本人学识浅薄,理解还相当肤浅,认知也不够全面准确,有偏差,希望得到点拨指正。相信只要博学以文,约之以礼,必定不断精进,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更好弘扬传统文化。

恭情走进儒家思想的历史长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