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真的能抡起几十斤重的兵器作战吗?真实兵器大概都多重?

古梁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没有了。

古人的力量并不比今天人大。

古人经常使用的长矛、朴刀之内,一般也就几斤,最多不是十几斤而已,没有什么沉重的武器。

这几十年,我们发掘了很多墓葬,得到了很多兵器。

比如清朝的腰刀,算是比较重得了。然而,长半米多的大刀,重量不过1公斤多,加上刀鞘也不过二三公斤。

即便是几乎有1米长的大刀,重量也不过2公斤而已,加上刀鞘不过三四公斤。



刀已经算是比较沉重的武器,因为都是金属打造。

那么,木杆金属头的长矛、长枪,重量也就不会重了,也就几斤而已。

目前墓葬中,我们发现最重的短武器是唐朝的铜锏。这种铜锏是一种钝器打击性武器,专门用来对付重甲敌人的。

因为要打击重甲,铜锏重量很大,但也不到4公斤。



而长兵器中,即便戚继光鸳鸯阵中,长达数米的狼筅,也不过几斤重量而已。

有意思的是,古代确实有一些超级沉重的武器,就是关王刀。

目前发现清代的关王刀,有全金属铸成的,重量超过80斤甚至100斤。

这么重的武器,谁能使用的了?

就算是全国举重冠军,举起这个大刀他也舞不动。

舞不动怎么去杀敌?

难道古人都是巨人?

当然不是了。其实,这种关王刀类似于今天的杠铃,只是考察力量的一种器械。

《乾隆大清会典则例》记载:考察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试其技勇。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

看看,关王刀也不是用来打仗的,只是用来武举人考试而已。


其实,古代的武器并不是重了就好,这都是小说胡说。

兵器第一要素在于能够快速打击,所谓唯快不破。

随便双方拿什么兵器,都要我首先打击到敌人才行,不然就是你自己死翘翘。

大家想想看,你手持一个重达四五十斤的兵器,貌似很牛逼。但你用这么重的兵器,速度很肯定是慢的。

对方拿一根几斤重的长矛,一秒钟就可以刺穿你。

所以,沉重的兵器没有什么意义。


萨沙


答: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有人能抡得起几十斤的兵器作战!

因为,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有牛人、猛人、超级大力士存在。

千万不要以自己做不到就说别人就做不到——您自己做不到,只能说明您在体能和力气方面只是平常人而已,没有什么。

也千万不要以自己没有亲眼见过就认为别人就做不到——您没有亲眼见到,只能说明您生活在闭塞的小圈子里,也没有什么。

相当来说,古代人干的力气更多,尤其是上阵冲锋打仗,玩的就是冷兵器,大力士更多。

现代人吃食方面营养更多、更搭配,专门的举重运动员和职业大力士的力量更加惊人,但大力士人群相对要少。

我举几例正史记载的大力士让诸位看官开开眼。

第一例:三国年间的大力士典韦,《三国志•魏书•典韦传》中有记:“(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瞧,这是正史记载的,与《三国演义》里写关二爷81斤青龙偃月刀的虚构是不同的。

第二例:南宋小将岳云,《宋史•岳飞传》里记载岳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注意哦,一宋斤相当于现在的640克,则八十斤,已经一百多斤了!

第三例:明朝猛将刘綎,《明史•刘綎传》记,江西南昌人刘綎,自十五六岁起就跟随父亲在军队里摔打,每遇敌,提刀陷阵,“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

明朝的重量量度和南宋差别不大,当时的一斤也大约可以折合成现在的1.2市斤,则120斤就相当于现在的144斤了!

不用说,刘綎比岳云更猛。

第四例:比刘綎稍后一点出现的明末牛人卢象升,卢象升是文士出身,《明史•卢象升传》只说他“白皙而臞,膊独骨,负殊力”,没有记载他的兵器有多重,但现存宜兴太平天国辅王府内他专门用来练功的青龙偃月刀有136斤。该刀槟铁打就,浑然一体,铁锈斑斓。

第五例:清朝名将岳钟琪,《清史稿》说他:“临阵挟二铜锤,重百余斤,指麾严肃不可犯。”

……

行了,说了这么多牛人、猛人,再说一下普通人。

权威著作《武经总要》上记载,宋朝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一般重量达58宋斤,以1宋斤折合为现在的1.2市斤算,即一个普通小兵穿戴在身上的铠甲就接近现在的70斤。

想想看,这是普通小兵穿戴的铠甲,也已接近现在的70斤了,按现代人的想法,肯定也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您不能根据您的想法而否定事实的存在。

不过,话说回来,牛人的兵器如此凶猛霸道,也不能代表所有的古人都有这种神力不是?

万历年间的《练兵实纪》载,普通腰刀制“长三尺,重一斤十两”;《纪效新书》载,长刀制“长刀刃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两”。

不用说,这一斤多、二斤多的家伙,就是普通小兵的趁手兵器了。

大汉奸吴三桂使用过的大刀和真武七星剑现在陈列在昆明太和宫金殿展览室。

该大刀很威风,但只有12斤而已。


覃仕勇说史


这个问题显然是无限的夸大了,压根就不存在的事!

打个比方说,如果按单田芳老师的《隋唐演义》来说李元霸的话,数据是这样的:李元霸可以举起两个各一千五百多斤的石狮子,他所使用的双锤的重量分别是左七百斤右八百斤。

而在小说《说唐》之中,李元霸的双锤是四百斤一个。


如果按单田芳老师所说的那样,李元霸双锤的重量是一千五百斤重,而他举起的是狮子是三千多斤。

这其中就违背了人体所举起的重量和他所使用兵器的比例。

我在年轻时曾经在河南省开封市的东京拳击训练学校受过系统的训练,拳击是需要进行力量训练的,这一点大家都应该知道。

当时我最大的举重记录是在一百六十斤左右,而在平时又和伙伴们进行器械玩耍。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把一件兵器是的顺手和运用自如的话,其所使用器械的重量大概是自身举起总重量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说,我如果手持一件器械进行街斗要保持收发自如的话,那么这个器械的重量应该大约在八斤上下。

如果超过了这个重量,说真的就很难做到运用自如了。

再重的器械不是拿不起,而是在拿起之后太过于笨拙,无法进行有效的搏斗。

古人的身高和力量相比于现代人并不占特别大的优势,就算是在依赖冷兵器的古代,就算是他进行专业的训练,就算是他的天赋极高,绝对不可能有超过四十斤以上的兵器。

另外一点需要说明,在不同时期的小说中对于并起重量的描写也是不一样的。


在《水浒传》中,对于兵器重量的描写还不是很夸张,大体有呼延灼的双鞭为左十二斤右十三斤,还有就是鲁智深的禅杖有六十二斤。

说真的,就算是这个重量的兵器在使用起来已经就不简单。

在《五代十国演义》中,铁枪将王彦章的铁枪重量是三十斤,这个重量虽说已经很了不起但也算可圈可点,还算说得过去。

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除了描写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之外,大多地方都没有过度的描写兵器重量的地方。

但到了小说《说唐》中就夸张地没有边了,即便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他所使用的兵器也在百十斤上下。

即便是《说岳全传》中,岳云的一柄锤都有八十多斤。

造成这种对兵器的重量描写有如此大的悬殊的,是这些书不是在同一个时期写的。

《水浒传》、《五代十国演义》和《三国演义》大概成书时间是在元末明初时期,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而《说岳全传》和《说唐》的成书时间是在清朝。

中国文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写书一开始还比较客观,越往后越夸张。

除了历史小说之外,武侠小说也是越往后越夸张的越厉害,从早期的拳打脚踢再到后来的轻功点穴,从轻功点穴开始又在附加上降龙十八掌、沾衣十八跌,后面还有更厉害的乾坤大挪移等等。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书写特点,那些武侠小说里的神功肯定是不存在的,而那些动辄就几十斤和上百斤的兵器也肯定的不存在 ,这是毋庸置疑的。


东方评史


在《水浒传》、《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看到对古代牛人兵器重量的描写,鲁智深的禅杖62斤,关公的青龙偃月刀82斤,李元霸则更猛,他的大锤有800斤!

然而,古代的牛人即使是再猛,有现在的奥运会举重冠军有劲吗?以古人和今人的训练、饮食的科学性来看,这个恐怕是否定的。而现在,抓举的世界纪录是220公斤,挺举的世界纪录是263公斤,都没有一个超过550斤的,而这些举重选手也仅仅是把这种重量抗在身上几秒钟而已。

即便是把重量下降到80斤,让他们在战场上挥舞重兵器砍人,又能坚持多长时间不累呢?

所以,古人的兵器重量,就是个伪命题。 首先,古代小说中的武器重量,很显然是充满了戏剧效果的,是有夸张成分的。

就拿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来说,这种兵器在东汉时期压根就没有,到了唐宋时期,也是作为宫廷里面的礼器摆设,或者武术器械来使用的,根本不是战场上的兵器。

其次,根据出土的文物来看,战场上的兵器反倒比较轻,适合长时间连续挥砍,比如出土的清朝时期大砍刀,与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非常相似,重量只有3斤左右,而抗战时期的大刀,重量也几乎与此相同。 而古代一些猛将所使用的大锤,实际上其造型并没有如此夸张。以明代出土的金瓜锤为例,其重量仅有2斤而已。

再者,在历史记载中,也确有超过100斤的武器,那就是明清时期“武举”考试中所使用的大刀,最终的大刀重达120斤,但它不是用来挥砍的,而是像今天的杠铃,只要举起来即可!用这种兵器上阵,很显然,挥舞几下就没劲了,这不是杀敌,而是自杀!


深夜聊斋


古代武将也是普通人,又不是神仙,当然不可能举着几十斤的武器战斗一天的。

历史上,记载手持武器重量最大的人是明朝的武将刘綎。他使用的镔铁刀重达120斤,这么重他居然还能边骑马边挥动这把大刀。明朝一斤大概590g,换算过来他的大刀相当于现在的141.6斤。不过实际上挥动这把大刀只是明清的武举考试中的一项,现在还保存有超重大刀的文物。

武举大刀保存至今的文物挺多的,但基本上都是没开过刃的,因为这些笨重的大刀根本不适合当实战武器,只能是作为展现力量的一把训练器械罢了,跟现代人健身用的杠铃差不多。人们会拿杠铃来健身,但没有人会用杠铃打架的。根据现存的出土文物来分析,古时的实战兵器其实不重。

明朝中期的公卿佩剑,剑身长96厘米,全部重量也就800克。在中国宁夏出土的北朝李贤夫妇合葬墓中有一把完整的连鞘首铁刀,还装了铁环的,刀身长94.5厘米,连鞘重有1315克。清代末期的马到功成铭牛尾大刀,其刃长67.85厘米,柄长21厘米,净重是1048克,实际就一公斤左右。

抗战时期的29军大刀“宋靖康李纲锏”,刀长96.5厘米,加上外面的鞘,重量也就3600克。明朝的金瓜锤,实际上只是重1000克左右。

戚继光详实地记录了他麾下军队的武器重量。其中腰刀长3尺重1斤10两;线枪长9尺重3斤;长枪长1丈2尺5寸重3斤;钩镰长8尺5寸重3斤;大棒长7尺重3斤8两;藤牌径过1尺5寸重5斤;狼筅长1丈3尺2寸5分重6斤。

显然,真实的实战武器只要有几斤重就足够在战场上厮杀了,古代的猛将也没必要用几十斤重的武器来战斗一整天吧。


小茂哥钱币邮票小收藏


我们想象一下,假设古人人高马大,武功高强,能征善战,同时还力大无穷。那么随身携带着一个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武器到处征战的可行性高吗?


我们知道古代的几乎连年战争,对于人员的消耗是非常非常大的。我们暂且不论那些普通士兵的兵器,咱来说说主要将领的兵器。

我们知道主要将领的需要在马背上征战,同时肩负着时刻单挑的使命。

一匹马载重一个人,假设这个人体重在160至180斤左右。加上铠甲等等,怎么也得两百斤开外了。那么再加上一个上百斤的兵器,这匹马能够复核的了吗?

我个人认为一定是不行的。

大部分的兵器可能都在几斤到几十斤左右,甚至大多数的都控制在三十斤一下。


我们想象一下两军对决之事,一方将领抡起了百十来斤的兵器,突然之间体力不支,兵器太重了,那岂不是很尴尬。这个时候还要告诉敌方,来稍等一下我换一个稍微轻一点的兵器再战。我想这个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演艺和小说当中,古人用的将领重大,几十甚至几百斤。更多的则是有后人杜撰出来的,是他的高大英雄的形象。

自古宝马赠英雄,自古美女送英雄,自古美酒赠英雄。对于英雄的兵器当然也不能太弱小了,必须是常人之不可及的。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谁谁谁拿了一个几十斤重达百斤的兵器出来。更多的是为了配合他的人物形象而已。


观复一鉴


古人的兵器真的有几十斤上百斤重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这也是困扰很多人多年的问题!

小时候听评书、看小说,里面的绿林豪杰兵器动辄数百斤,佩服的是五体投地,从来没有质疑过,等长大后,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后来爱上了历史,查阅了很多资料,才知道,古人兵器上百斤原来是这么回事!

古人的兵器,动辄就是上百斤!我们先看看眼!

项羽的盘龙长戟,重一百二十九斤;

吕布的方天画戟,重四十斤;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

鲁智深的禅杖,重六十二斤。

这哪里是上战场打仗,分明是上赛场举重呀!

最恐怖的是李元霸的金瓮破天锤,重八百斤!

乖乖,这哪里是两个锤子,分明是两个煤气罐,有没有?

还是小时候天真,现在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提着两个数百斤的铁疙瘩上战场,这分明就是去找死呀!

那么,为什么古人的武器动不动就上百斤呢?我们刨根问底,仔细唠唠这个事儿!

首先,我们不能排除在古代的确有很重的武器存在,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双方交手,短、小、窄的兵器遇到长、大、宽的兵器,的确矮人三分,如果对方是一个大力士舞动起来,短兵器真的很难近身,而且古代的武将不差钱,经常吃肉,终日锻炼打熬力气,使用重兵器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但这都是极个别的现象,例如张良为刺杀秦始皇,雇佣的大力士就可以挥动120斤的大铁锤袭击秦始皇的座驾(古代的重量和现代有很大差距,我们下面接着说)。

其次,小说和评书中的重武器大多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已,我们小说中的大侠豪杰,哪个不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口袋里永远有花不完的碎银子,身边永远不缺漂亮的小姑娘,和这些相比,提一个百十斤的大刀、铁锤也就不是个事儿。

而且吕布的方天画戟、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这些耳熟能详的武器在东汉末年还没有出现呢,他们是宋代的仪仗器,鲁智深、李元霸就更不靠谱了,历史上大概率没有这两个人,项羽的盘龙长戟只是出现在小说中,翻遍历史书都找不到项羽还有这么个高级武器。

第三,古代的计量标准和现代差距真的很大。古人的一斤和我们所说的一斤,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据史学家推算,秦汉时期的一斤,相当于我们的250克,就是半斤。这样折算起来,青龙偃月刀也就40斤,方天画戟也就20斤,虽然靠谱多了,但是英雄好汉的形象一下子就毁完了,但是李元霸的换算下了两个大锤还有四百斤,只能怪《说唐演义全传》的作者吹的太离谱了。


如果这么解释,还不能让你心服口服的话,我们可以看看出土的实物。

这是一把西汉的金鞘铜柄铁剑,长66.2厘米,宽5.5厘米,鞘长46.5厘米,鞘宽8.2厘米,鞘重90克,剑重620克,就比我们的一瓶矿泉水重一百多克,这是一把短剑,我们再看看长剑。


明代公卿佩剑,全长96厘米,重800克。

清晚期牛尾大刀,适合砍劈,刀长67.85厘米,净重1048克,也就两斤多一点。

也有上百斤的,这是明代的练功刀,平时锻炼臂力用的,也用于明清的武举考试。

历史上有记载武器最重的是明代的刘綎,《明史 刘綎传》记载: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根据丘光明所著《中国古代度量衡考》记载,明代一斤约合590g,换算过来刘綎的大刀约合现在市斤141.6斤。除非是非常厉害的练家子,一般人根本拿不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动不动就百十斤的武器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都是小说、评书吹出来的,古代战争,几千数万人一拥而上,挥舞着几百斤的大铁锤和大刀不就是活靶子把,还没抡开呢就死翘翘了,所以,重武器基本是没用的,再说了,这么重的武器,你受得了,马也受不了呀!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首先古代的斤两跟现代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书中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约相等於现代的18.3公斤),至于靠山王杨林的,那都是隋唐演义,那李元霸的锤子还四百斤一个,两个锤子加起来八百斤呢

古代斤两表: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常无逸


虽说评书里的“82斤青龙偃月刀”之类的超重兵器,基本都是评书家之言,但在真实的古代战争史上,拿起百斤以上的重兵器,对于许多武将来说,却也并非难事。

首先可以验证中国古代武将们力量水平的,正是中国古代武将的选拔制度:武举制度。

在明清时代的武举考试里,力量考试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清代的武举考试里,力量被划入“技勇”考核范围,更是没商量的硬标准:比如“舞大刀”考试,要把八十斤至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一气呵成舞起来,必须要舞到眼花缭乱才算合格。然后还有举巨石环节,要把二百斤至三百斤的巨石原地举起来,举到离地一尺的程度。达到这样的力量水平,才有资格成为一员武将。

所以理论上说,“拿起百斤武器”,对于许多朝代的武将们来说,就是个入门的力量水准。

甚至不止武将,对于历代许多优中选优的精锐部队来说,这样的力量水平,同样也是基本要求。比如明末大英雄麾下的“铁人兵”部队,以及清初时在雅克萨血虐沙俄哥萨克的福建藤牌兵部队,队伍里哪怕普通一兵,也必须要做到手抱三百斤重大石头,在演武厅里漂亮绕上三圈。“拿起百斤武器”?那更是小意思!

为什么要有这硬标准?看看古代战争的模式,也就不难理解。冷兵器乃至冷热兵器混合的战争年代里,部队通常是要穿重甲精铠作战,精锐部队的将士们,基本都是几十斤装备盔甲扛身上。明朝中后期时吊打倭寇的戚家军等英雄部队,普通士兵的负重,通常高达十五公斤以上。力量水平不达标?恐怕还没接近敌人,就得活活累趴下。

换句话说,古代一支部队的基本力量水准,考验的就是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水平。

但是需要明确的另一个事实是:拿得起百斤以上的武器,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手持百斤以上的武器作战。古代评书里那些武将们手持上百斤硬家伙狠打的场面,放在真实的战场上,确实是稀罕场景。因为无论古今,战争永远比拼的是团队的战斗力,而非个人武力。

所以即使在古代战场上,部队间的搏杀,讲究的就是团结协作,要以整齐划一的军阵,配合默契的厮杀,在你死我活的较量中拼到最后。所以部队的武器配备,也必须要以机动力与杀伤力为先,并非单纯比拼重量。

就以冷兵器来说,明清军队用的长枪,枪头的重量通常不能超过4两。骑兵用的五尺长刀,最重也是2斤8两。步兵用的腰刀则是1斤10两。明清步兵里最重的冷兵器狼筅,重量更不超过6斤。都是标准制式。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力量逆天的猛人,比如明代力量爆表的武将刘綎,常拿着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上战场,开打就舞的呼呼生风,威武震撼天下。

但这样的威武,也基本是个别行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支精锐部队,每个士兵都拿着百斤重的大家伙上战场,外加还要有高速突进列阵搏杀等一系列战术动作,恐怕在永重家伙砸趴对手以前,先要把自己压垮。

但无论怎样,在中国古代史上,这一系列世代完善的力量考核标准,也确保了中国古代军队,持久保持战斗力。多少王朝的辉煌,多少大扬国威的硬仗,就有这“力量考试”的功劳。无论古今,其中的道理更是不变:能够保持力量的队伍,永远都是充满战斗力的队伍!


历史风云录


我国古代兵器发展可分为石制兵器、青铜兵器、铁制兵器和古代火器4个阶段。

石制兵器分为砸制和磨制两个阶段,既是劳动工具,又是防身兵器。

青铜兵器是从夏朝开始,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铁制兵器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起初与青铜兵器并存。

西汉初期,铁制兵器逐渐取代青铜兵器,到汉武帝时期,基本取代了青铜兵器。

北宋时期,火器相继出现,到明代时,火器已处于领先地位,清代开始后,落后于西方。

从分类上说,可分为步战类、车战类、骑战类、水战类等;从兵器功能上说,可分为防护类装备、防身的短兵器、搏击的长兵器、远射的弓弩、抛石机、障碍类器械、战车、战船和攻击类的火器等,当然还有战马。

从出土的西汉铠甲看,有的重11.1公斤,有的重16.85公斤。

古代的长兵器与短兵器没有尺寸标准,人们把柄部较长,与成年人身长相当的列为长兵器,如戈、矛、戟、殳(shū)、铍、钺等。

柄部较短,可随身佩带,单手握持的称为短兵器,如剑、刀等,防身与搏击并用,长约尺余。

从出土的历代刀具看,短刀、铁剑一般不超过40厘米,战国的铁剑有的近1米,长的1.4米。三国时期的“环手刀”,长1米左右。

在冷兵器时代,长矛刺杀效果优于戈、戟,是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之一。矛分矛头、矛柄两部分。矛头金属制成,矛杆为木制,西汉骑兵使用丈8长矛。

斧、钺通常连称,都是用于劈砍的长兵器,周武王时期,军中的大柄斧,柄长5尺多,刃宽8寸,8斤重。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两件铜钺,刃宽27.5—38.5厘米,重8.5—9公斤。

戈、戟、殳(shū)、铍、钺等长兵器与长矛的结构类似,只是兵器的头部形状不同。唐代的长刀(陌刀)两面有刃,通长1丈,重15斤。

明代抗倭斗争中,吸收日本刀的优点,改长杆短刃刀为短杆长刃。刃部长5尺,柄长l尺5寸,重2.8斤,双手握柄,猛力劈砍,杀伤力大为提高。明代还有一种镰刀,是可勾可砍的两用兵器。

可以看出,古代手持类兵器,重的不过20斤,一般的兵器应在10斤以内。几十斤上百斤的兵器并不适于作战,因为作战不是举重比赛。

所以,几十斤上百斤的兵器即使有的话也是摆设。非手持类兵器如抛石机、障碍类器械、战车、战船和攻击类的火器等,肯定不止几十斤上百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