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真的能掄起幾十斤重的兵器作戰嗎?真實兵器大概都多重?

古梁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沒有了。

古人的力量並不比今天人大。

古人經常使用的長矛、朴刀之內,一般也就幾斤,最多不是十幾斤而已,沒有什麼沉重的武器。

這幾十年,我們發掘了很多墓葬,得到了很多兵器。

比如清朝的腰刀,算是比較重得了。然而,長半米多的大刀,重量不過1公斤多,加上刀鞘也不過二三公斤。

即便是幾乎有1米長的大刀,重量也不過2公斤而已,加上刀鞘不過三四公斤。



刀已經算是比較沉重的武器,因為都是金屬打造。

那麼,木杆金屬頭的長矛、長槍,重量也就不會重了,也就幾斤而已。

目前墓葬中,我們發現最重的短武器是唐朝的銅鐧。這種銅鐧是一種鈍器打擊性武器,專門用來對付重甲敵人的。

因為要打擊重甲,銅鐧重量很大,但也不到4公斤。



而長兵器中,即便戚繼光鴛鴦陣中,長達數米的狼筅,也不過幾斤重量而已。

有意思的是,古代確實有一些超級沉重的武器,就是關王刀。

目前發現清代的關王刀,有全金屬鑄成的,重量超過80斤甚至100斤。

這麼重的武器,誰能使用的了?

就算是全國舉重冠軍,舉起這個大刀他也舞不動。

舞不動怎麼去殺敵?

難道古人都是巨人?

當然不是了。其實,這種關王刀類似於今天的槓鈴,只是考察力量的一種器械。

《乾隆大清會典則例》記載:考察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試其技勇。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

看看,關王刀也不是用來打仗的,只是用來武舉人考試而已。


其實,古代的武器並不是重了就好,這都是小說胡說。

兵器第一要素在於能夠快速打擊,所謂唯快不破。

隨便雙方拿什麼兵器,都要我首先打擊到敵人才行,不然就是你自己死翹翹。

大家想想看,你手持一個重達四五十斤的兵器,貌似很牛逼。但你用這麼重的兵器,速度很肯定是慢的。

對方拿一根幾斤重的長矛,一秒鐘就可以刺穿你。

所以,沉重的兵器沒有什麼意義。


薩沙


答:無論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有人能掄得起幾十斤的兵器作戰!

因為,無論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有牛人、猛人、超級大力士存在。

千萬不要以自己做不到就說別人就做不到——您自己做不到,只能說明您在體能和力氣方面只是平常人而已,沒有什麼。

也千萬不要以自己沒有親眼見過就認為別人就做不到——您沒有親眼見到,只能說明您生活在閉塞的小圈子裡,也沒有什麼。

相當來說,古代人乾的力氣更多,尤其是上陣衝鋒打仗,玩的就是冷兵器,大力士更多。

現代人吃食方面營養更多、更搭配,專門的舉重運動員和職業大力士的力量更加驚人,但大力士人群相對要少。

我舉幾例正史記載的大力士讓諸位看官開開眼。

第一例:三國年間的大力士典韋,《三國志•魏書•典韋傳》中有記:“(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瞧,這是正史記載的,與《三國演義》裡寫關二爺81斤青龍偃月刀的虛構是不同的。

第二例:南宋小將岳雲,《宋史•岳飛傳》裡記載岳雲“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

注意哦,一宋斤相當於現在的640克,則八十斤,已經一百多斤了!

第三例:明朝猛將劉綎,《明史•劉綎傳》記,江西南昌人劉綎,自十五六歲起就跟隨父親在軍隊裡摔打,每遇敵,提刀陷陣,“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

明朝的重量量度和南宋差別不大,當時的一斤也大約可以摺合成現在的1.2市斤,則120斤就相當於現在的144斤了!

不用說,劉綎比岳雲更猛。

第四例:比劉綎稍後一點出現的明末牛人盧象升,盧象升是文士出身,《明史•盧象升傳》只說他“白皙而臞,膊獨骨,負殊力”,沒有記載他的兵器有多重,但現存宜興太平天國輔王府內他專門用來練功的青龍偃月刀有136斤。該刀檳鐵打就,渾然一體,鐵鏽斑斕。

第五例:清朝名將嶽鍾琪,《清史稿》說他:“臨陣挾二銅錘,重百餘斤,指麾嚴肅不可犯。”

……

行了,說了這麼多牛人、猛人,再說一下普通人。

權威著作《武經總要》上記載,宋朝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重量達58宋斤,以1宋斤摺合為現在的1.2市斤算,即一個普通小兵穿戴在身上的鎧甲就接近現在的70斤。

想想看,這是普通小兵穿戴的鎧甲,也已接近現在的70斤了,按現代人的想法,肯定也是不可思議的事,但您不能根據您的想法而否定事實的存在。

不過,話說回來,牛人的兵器如此兇猛霸道,也不能代表所有的古人都有這種神力不是?

萬曆年間的《練兵實紀》載,普通腰刀制“長三尺,重一斤十兩”;《紀效新書》載,長刀制“長刀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

不用說,這一斤多、二斤多的傢伙,就是普通小兵的趁手兵器了。

大漢奸吳三桂使用過的大刀和真武七星劍現在陳列在昆明太和宮金殿展覽室。

該大刀很威風,但只有12斤而已。


覃仕勇說史


這個問題顯然是無限的誇大了,壓根就不存在的事!

打個比方說,如果按單田芳老師的《隋唐演義》來說李元霸的話,數據是這樣的:李元霸可以舉起兩個各一千五百多斤的石獅子,他所使用的雙錘的重量分別是左七百斤右八百斤。

而在小說《說唐》之中,李元霸的雙錘是四百斤一個。


如果按單田芳老師所說的那樣,李元霸雙錘的重量是一千五百斤重,而他舉起的是獅子是三千多斤。

這其中就違背了人體所舉起的重量和他所使用兵器的比例。

我在年輕時曾經在河南省開封市的東京拳擊訓練學校受過系統的訓練,拳擊是需要進行力量訓練的,這一點大家都應該知道。

當時我最大的舉重記錄是在一百六十斤左右,而在平時又和夥伴們進行器械玩耍。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把一件兵器是的順手和運用自如的話,其所使用器械的重量大概是自身舉起總重量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我如果手持一件器械進行街鬥要保持收發自如的話,那麼這個器械的重量應該大約在八斤上下。

如果超過了這個重量,說真的就很難做到運用自如了。

再重的器械不是拿不起,而是在拿起之後太過於笨拙,無法進行有效的搏鬥。

古人的身高和力量相比於現代人並不佔特別大的優勢,就算是在依賴冷兵器的古代,就算是他進行專業的訓練,就算是他的天賦極高,絕對不可能有超過四十斤以上的兵器。

另外一點需要說明,在不同時期的小說中對於並起重量的描寫也是不一樣的。


在《水滸傳》中,對於兵器重量的描寫還不是很誇張,大體有呼延灼的雙鞭為左十二斤右十三斤,還有就是魯智深的禪杖有六十二斤。

說真的,就算是這個重量的兵器在使用起來已經就不簡單。

在《五代十國演義》中,鐵槍將王彥章的鐵槍重量是三十斤,這個重量雖說已經很了不起但也算可圈可點,還算說得過去。

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除了描寫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達八十二斤之外,大多地方都沒有過度的描寫兵器重量的地方。

但到了小說《說唐》中就誇張地沒有邊了,即便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人物,他所使用的兵器也在百十斤上下。

即便是《說岳全傳》中,岳雲的一柄錘都有八十多斤。

造成這種對兵器的重量描寫有如此大的懸殊的,是這些書不是在同一個時期寫的。

《水滸傳》、《五代十國演義》和《三國演義》大概成書時間是在元末明初時期,作者是施耐庵和羅貫中,而《說岳全傳》和《說唐》的成書時間是在清朝。

中國文學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寫書一開始還比較客觀,越往後越誇張。

除了歷史小說之外,武俠小說也是越往後越誇張的越厲害,從早期的拳打腳踢再到後來的輕功點穴,從輕功點穴開始又在附加上降龍十八掌、沾衣十八跌,後面還有更厲害的乾坤大挪移等等。

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書寫特點,那些武俠小說裡的神功肯定是不存在的,而那些動輒就幾十斤和上百斤的兵器也肯定的不存在 ,這是毋庸置疑的。


東方評史


在《水滸傳》、《三國演義》中,我們經常看到對古代牛人兵器重量的描寫,魯智深的禪杖62斤,關公的青龍偃月刀82斤,李元霸則更猛,他的大錘有800斤!

然而,古代的牛人即使是再猛,有現在的奧運會舉重冠軍有勁嗎?以古人和今人的訓練、飲食的科學性來看,這個恐怕是否定的。而現在,抓舉的世界紀錄是220公斤,挺舉的世界紀錄是263公斤,都沒有一個超過550斤的,而這些舉重選手也僅僅是把這種重量抗在身上幾秒鐘而已。

即便是把重量下降到80斤,讓他們在戰場上揮舞重兵器砍人,又能堅持多長時間不累呢?

所以,古人的兵器重量,就是個偽命題。 首先,古代小說中的武器重量,很顯然是充滿了戲劇效果的,是有誇張成分的。

就拿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來說,這種兵器在東漢時期壓根就沒有,到了唐宋時期,也是作為宮廷裡面的禮器擺設,或者武術器械來使用的,根本不是戰場上的兵器。

其次,根據出土的文物來看,戰場上的兵器反倒比較輕,適合長時間連續揮砍,比如出土的清朝時期大砍刀,與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非常相似,重量只有3斤左右,而抗戰時期的大刀,重量也幾乎與此相同。 而古代一些猛將所使用的大錘,實際上其造型並沒有如此誇張。以明代出土的金瓜錘為例,其重量僅有2斤而已。

再者,在歷史記載中,也確有超過100斤的武器,那就是明清時期“武舉”考試中所使用的大刀,最終的大刀重達120斤,但它不是用來揮砍的,而是像今天的槓鈴,只要舉起來即可!用這種兵器上陣,很顯然,揮舞幾下就沒勁了,這不是殺敵,而是自殺!


深夜聊齋


古代武將也是普通人,又不是神仙,當然不可能舉著幾十斤的武器戰鬥一天的。

歷史上,記載手持武器重量最大的人是明朝的武將劉綎。他使用的鑌鐵刀重達120斤,這麼重他居然還能邊騎馬邊揮動這把大刀。明朝一斤大概590g,換算過來他的大刀相當於現在的141.6斤。不過實際上揮動這把大刀只是明清的武舉考試中的一項,現在還保存有超重大刀的文物。

武舉大刀保存至今的文物挺多的,但基本上都是沒開過刃的,因為這些笨重的大刀根本不適合當實戰武器,只能是作為展現力量的一把訓練器械罷了,跟現代人健身用的槓鈴差不多。人們會拿槓鈴來健身,但沒有人會用槓鈴打架的。根據現存的出土文物來分析,古時的實戰兵器其實不重。

明朝中期的公卿佩劍,劍身長96釐米,全部重量也就800克。在中國寧夏出土的北朝李賢夫婦合葬墓中有一把完整的連鞘首鐵刀,還裝了鐵環的,刀身長94.5釐米,連鞘重有1315克。清代末期的馬到功成銘牛尾大刀,其刃長67.85釐米,柄長21釐米,淨重是1048克,實際就一公斤左右。

抗戰時期的29軍大刀“宋靖康李綱鐧”,刀長96.5釐米,加上外面的鞘,重量也就3600克。明朝的金瓜錘,實際上只是重1000克左右。

戚繼光詳實地記錄了他麾下軍隊的武器重量。其中腰刀長3尺重1斤10兩;線槍長9尺重3斤;長槍長1丈2尺5寸重3斤;鉤鐮長8尺5寸重3斤;大棒長7尺重3斤8兩;藤牌徑過1尺5寸重5斤;狼筅長1丈3尺2寸5分重6斤。

顯然,真實的實戰武器只要有幾斤重就足夠在戰場上廝殺了,古代的猛將也沒必要用幾十斤重的武器來戰鬥一整天吧。


小茂哥錢幣郵票小收藏


我們想象一下,假設古人人高馬大,武功高強,能征善戰,同時還力大無窮。那麼隨身攜帶著一個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武器到處征戰的可行性高嗎?


我們知道古代的幾乎連年戰爭,對於人員的消耗是非常非常大的。我們暫且不論那些普通士兵的兵器,咱來說說主要將領的兵器。

我們知道主要將領的需要在馬背上征戰,同時肩負著時刻單挑的使命。

一匹馬載重一個人,假設這個人體重在160至180斤左右。加上鎧甲等等,怎麼也得兩百斤開外了。那麼再加上一個上百斤的兵器,這匹馬能夠複核的了嗎?

我個人認為一定是不行的。

大部分的兵器可能都在幾斤到幾十斤左右,甚至大多數的都控制在三十斤一下。


我們想象一下兩軍對決之事,一方將領掄起了百十來斤的兵器,突然之間體力不支,兵器太重了,那豈不是很尷尬。這個時候還要告訴敵方,來稍等一下我換一個稍微輕一點的兵器再戰。我想這個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演藝和小說當中,古人用的將領重大,幾十甚至幾百斤。更多的則是有後人杜撰出來的,是他的高大英雄的形象。

自古寶馬贈英雄,自古美女送英雄,自古美酒贈英雄。對於英雄的兵器當然也不能太弱小了,必須是常人之不可及的。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誰誰誰拿了一個幾十斤重達百斤的兵器出來。更多的是為了配合他的人物形象而已。


觀復一鑑


古人的兵器真的有幾十斤上百斤重嗎?(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這也是困擾很多人多年的問題!

小時候聽評書、看小說,裡面的綠林豪傑兵器動輒數百斤,佩服的是五體投地,從來沒有質疑過,等長大後,越來越覺得不對勁,後來愛上了歷史,查閱了很多資料,才知道,古人兵器上百斤原來是這麼回事!

古人的兵器,動輒就是上百斤!我們先看看眼!

項羽的盤龍長戟,重一百二十九斤;

呂布的方天畫戟,重四十斤;

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

魯智深的禪杖,重六十二斤。

這哪裡是上戰場打仗,分明是上賽場舉重呀!

最恐怖的是李元霸的金甕破天錘,重八百斤!

乖乖,這哪裡是兩個錘子,分明是兩個煤氣罐,有沒有?

還是小時候天真,現在用腳指頭都能想明白,提著兩個數百斤的鐵疙瘩上戰場,這分明就是去找死呀!

那麼,為什麼古人的武器動不動就上百斤呢?我們刨根問底,仔細嘮嘮這個事兒!

首先,我們不能排除在古代的確有很重的武器存在,因為在冷兵器時代,雙方交手,短、小、窄的兵器遇到長、大、寬的兵器,的確矮人三分,如果對方是一個大力士舞動起來,短兵器真的很難近身,而且古代的武將不差錢,經常吃肉,終日鍛鍊打熬力氣,使用重兵器也並非是不可能的,但這都是極個別的現象,例如張良為刺殺秦始皇,僱傭的大力士就可以揮動120斤的大鐵錘襲擊秦始皇的座駕(古代的重量和現代有很大差距,我們下面接著說)。

其次,小說和評書中的重武器大多是為了戲劇效果而已,我們小說中的大俠豪傑,哪個不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口袋裡永遠有花不完的碎銀子,身邊永遠不缺漂亮的小姑娘,和這些相比,提一個百十斤的大刀、鐵錘也就不是個事兒。

而且呂布的方天畫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這些耳熟能詳的武器在東漢末年還沒有出現呢,他們是宋代的儀仗器,魯智深、李元霸就更不靠譜了,歷史上大概率沒有這兩個人,項羽的盤龍長戟只是出現在小說中,翻遍歷史書都找不到項羽還有這麼個高級武器。

第三,古代的計量標準和現代差距真的很大。古人的一斤和我們所說的一斤,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據史學家推算,秦漢時期的一斤,相當於我們的250克,就是半斤。這樣折算起來,青龍偃月刀也就40斤,方天畫戟也就20斤,雖然靠譜多了,但是英雄好漢的形象一下子就毀完了,但是李元霸的換算下了兩個大錘還有四百斤,只能怪《說唐演義全傳》的作者吹的太離譜了。


如果這麼解釋,還不能讓你心服口服的話,我們可以看看出土的實物。

這是一把西漢的金鞘銅柄鐵劍,長66.2釐米,寬5.5釐米,鞘長46.5釐米,鞘寬8.2釐米,鞘重90克,劍重620克,就比我們的一瓶礦泉水重一百多克,這是一把短劍,我們再看看長劍。


明代公卿佩劍,全長96釐米,重800克。

清晚期牛尾大刀,適合砍劈,刀長67.85釐米,淨重1048克,也就兩斤多一點。

也有上百斤的,這是明代的練功刀,平時鍛鍊臂力用的,也用於明清的武舉考試。

歷史上有記載武器最重的是明代的劉綎,《明史 劉綎傳》記載:綎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根據丘光明所著《中國古代度量衡考》記載,明代一斤約合590g,換算過來劉綎的大刀約合現在市斤141.6斤。除非是非常厲害的練家子,一般人根本拿不起來。

由此可以看出,歷史上動不動就百十斤的武器是極少數的,絕大多數都是小說、評書吹出來的,古代戰爭,幾千數萬人一擁而上,揮舞著幾百斤的大鐵錘和大刀不就是活靶子把,還沒掄開呢就死翹翹了,所以,重武器基本是沒用的,再說了,這麼重的武器,你受得了,馬也受不了呀!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首先古代的斤兩跟現代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書中描述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約相等於現代的18.3公斤),至於靠山王楊林的,那都是隋唐演義,那李元霸的錘子還四百斤一個,兩個錘子加起來八百斤呢

古代斤兩表:

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


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
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常無逸


雖說評書裡的“82斤青龍偃月刀”之類的超重兵器,基本都是評書家之言,但在真實的古代戰爭史上,拿起百斤以上的重兵器,對於許多武將來說,卻也並非難事。

首先可以驗證中國古代武將們力量水平的,正是中國古代武將的選拔制度:武舉制度。

在明清時代的武舉考試裡,力量考試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清代的武舉考試裡,力量被劃入“技勇”考核範圍,更是沒商量的硬標準:比如“舞大刀”考試,要把八十斤至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一氣呵成舞起來,必須要舞到眼花繚亂才算合格。然後還有舉巨石環節,要把二百斤至三百斤的巨石原地舉起來,舉到離地一尺的程度。達到這樣的力量水平,才有資格成為一員武將。

所以理論上說,“拿起百斤武器”,對於許多朝代的武將們來說,就是個入門的力量水準。

甚至不止武將,對於歷代許多優中選優的精銳部隊來說,這樣的力量水平,同樣也是基本要求。比如明末大英雄麾下的“鐵人兵”部隊,以及清初時在雅克薩血虐沙俄哥薩克的福建藤牌兵部隊,隊伍裡哪怕普通一兵,也必須要做到手抱三百斤重大石頭,在演武廳裡漂亮繞上三圈。“拿起百斤武器”?那更是小意思!

為什麼要有這硬標準?看看古代戰爭的模式,也就不難理解。冷兵器乃至冷熱兵器混合的戰爭年代裡,部隊通常是要穿重甲精鎧作戰,精銳部隊的將士們,基本都是幾十斤裝備盔甲扛身上。明朝中後期時吊打倭寇的戚家軍等英雄部隊,普通士兵的負重,通常高達十五公斤以上。力量水平不達標?恐怕還沒接近敵人,就得活活累趴下。

換句話說,古代一支部隊的基本力量水準,考驗的就是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水平。

但是需要明確的另一個事實是:拿得起百斤以上的武器,卻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手持百斤以上的武器作戰。古代評書裡那些武將們手持上百斤硬傢伙狠打的場面,放在真實的戰場上,確實是稀罕場景。因為無論古今,戰爭永遠比拼的是團隊的戰鬥力,而非個人武力。

所以即使在古代戰場上,部隊間的搏殺,講究的就是團結協作,要以整齊劃一的軍陣,配合默契的廝殺,在你死我活的較量中拼到最後。所以部隊的武器配備,也必須要以機動力與殺傷力為先,並非單純比拼重量。

就以冷兵器來說,明清軍隊用的長槍,槍頭的重量通常不能超過4兩。騎兵用的五尺長刀,最重也是2斤8兩。步兵用的腰刀則是1斤10兩。明清步兵裡最重的冷兵器狼筅,重量更不超過6斤。都是標準制式。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力量逆天的猛人,比如明代力量爆表的武將劉綎,常拿著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上戰場,開打就舞的呼呼生風,威武震撼天下。

但這樣的威武,也基本是個別行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支精銳部隊,每個士兵都拿著百斤重的大傢伙上戰場,外加還要有高速突進列陣搏殺等一系列戰術動作,恐怕在永重傢伙砸趴對手以前,先要把自己壓垮。

但無論怎樣,在中國古代史上,這一系列世代完善的力量考核標準,也確保了中國古代軍隊,持久保持戰鬥力。多少王朝的輝煌,多少大揚國威的硬仗,就有這“力量考試”的功勞。無論古今,其中的道理更是不變:能夠保持力量的隊伍,永遠都是充滿戰鬥力的隊伍!


歷史風雲錄


我國古代兵器發展可分為石制兵器、青銅兵器、鐵製兵器和古代火器4個階段。

石制兵器分為砸制和磨製兩個階段,既是勞動工具,又是防身兵器。

青銅兵器是從夏朝開始,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鐵製兵器從戰國時期開始出現,起初與青銅兵器並存。

西漢初期,鐵製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兵器,到漢武帝時期,基本取代了青銅兵器。

北宋時期,火器相繼出現,到明代時,火器已處於領先地位,清代開始後,落後於西方。

從分類上說,可分為步戰類、車戰類、騎戰類、水戰類等;從兵器功能上說,可分為防護類裝備、防身的短兵器、搏擊的長兵器、遠射的弓弩、拋石機、障礙類器械、戰車、戰船和攻擊類的火器等,當然還有戰馬。

從出土的西漢鎧甲看,有的重11.1公斤,有的重16.85公斤。

古代的長兵器與短兵器沒有尺寸標準,人們把柄部較長,與成年人身長相當的列為長兵器,如戈、矛、戟、殳(shū)、鈹、鉞等。

柄部較短,可隨身佩帶,單手握持的稱為短兵器,如劍、刀等,防身與搏擊並用,長約尺餘。

從出土的歷代刀具看,短刀、鐵劍一般不超過40釐米,戰國的鐵劍有的近1米,長的1.4米。三國時期的“環手刀”,長1米左右。

在冷兵器時代,長矛刺殺效果優於戈、戟,是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之一。矛分矛頭、矛柄兩部分。矛頭金屬製成,矛杆為木製,西漢騎兵使用丈8長矛。

斧、鉞通常連稱,都是用於劈砍的長兵器,周武王時期,軍中的大柄斧,柄長5尺多,刃寬8寸,8斤重。

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兩件銅鉞,刃寬27.5—38.5釐米,重8.5—9公斤。

戈、戟、殳(shū)、鈹、鉞等長兵器與長矛的結構類似,只是兵器的頭部形狀不同。唐代的長刀(陌刀)兩面有刃,通長1丈,重15斤。

明代抗倭鬥爭中,吸收日本刀的優點,改長杆短刃刀為短杆長刃。刃部長5尺,柄長l尺5寸,重2.8斤,雙手握柄,猛力劈砍,殺傷力大為提高。明代還有一種鐮刀,是可勾可砍的兩用兵器。

可以看出,古代手持類兵器,重的不過20斤,一般的兵器應在10斤以內。幾十斤上百斤的兵器並不適於作戰,因為作戰不是舉重比賽。

所以,幾十斤上百斤的兵器即使有的話也是擺設。非手持類兵器如拋石機、障礙類器械、戰車、戰船和攻擊類的火器等,肯定不止幾十斤上百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