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廳:新冠病毒疫苗今天開始動物攻毒保護試驗

“我可以很高興的告訴你們,廣東今天開始mRNA疫苗的動物攻毒保護試驗。”3月19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廳長王瑞軍在位於廣東科學中心的“廣東科技支撐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主題展上,向媒體透露。

省科技厅:新冠病毒疫苗今天开始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疫情發生以來,廣東科技亮出了硬核戰“疫”實力。被納入診療方案的磷酸氯喹、佔國家審批3成的快速檢測試劑、可長期重複使用的口罩、免費共享的新冠N蛋白表達菌、快速製備了人源化ACE2小鼠、基於CT影像的AI輔助診斷系統……這些科研成果,不僅從廣東走出,助力全國戰“疫”,更走出國門,幫助全球打贏這場人類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

廣東科技戰“疫”,一是啟動早,在1月19日便緊急行動,1月23日立項部署。二是協同好,“廣東最大的特點是,把我們優勢科技力量組織起來,實行大聯合、大團隊作戰、產學研結合。使得科技成果能夠迅速地應用到臨床中去。”王瑞軍說。三是堅持以臨床救治為核心,堅持科研與臨床結合,把科技成果應用到抗疫一線,臨床救治一線。

記者瞭解到,“廣東科技支撐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主題展將於近期在廣東科學中心向公眾開放,具體時間與預約參觀方式可關注廣東科學中心微信公眾號。

藥物研究:中藥在重症治療上也取得效果

跟隨著展板上的內容,王瑞軍介紹了廣東堅持科研和臨床結合的一系列階段性成果。他說,在新冠肺炎爆發初期,臨床救治和快速診斷確診是非常重要的需求。在臨床上,由於對新冠病毒沒有特效藥,廣東科學家和一線醫療科研專家提出了非常好的方案。

省科技厅:新冠病毒疫苗今天开始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西藥方面,在第六、第七版全國診療方案中,磷酸氯喹被列為臨床救治用藥,其臨床研究就是在廣東首先開展的。中藥方面,廣東有中西藥結合的優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提出中藥注射劑血必淨用於重症患者的臨床救治,並納入第四至七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研發的“肺炎1號”方劑,在獲得省藥監局的批准後,不僅在廣東省定點醫院大範圍使用,而且還隨援鄂醫療隊進入到湖北,目前已向湖北省各醫院捐贈2.1萬餘包。根據最新研究結果,中藥不僅可用於輕症治療,也可以用於重症的治療,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今日,磷酸氯喹臨床療效科研項目的負責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呼吸科主任江山平,和肺炎一號方”的主要操刀人、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譚行華均來到了展覽現場,向記者介紹這些藥物在臨床應用的情況。

檢測試劑:“廣東研發”佔全國獲批試劑三成

廣東快速診斷檢測技術有多強?王瑞軍用一組數據說明。“迄今為止,國家藥監局共批准了19項用於檢測的試劑,其中我們廣東有6項,佔到了31.6%。”位於廣州的達安基因和萬孚生物,其生產的檢測試劑使用量可以說數百萬計,“廣東製造”的檢測試劑在全國達到了千萬的量級。無論在PCR核酸檢測,抑或在IgG/IgM抗體檢測(膠體金法)的技術路線上,廣東都有非常好的產品。

省科技厅:新冠病毒疫苗今天开始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針對公眾關心的檢測假陰性問題,王瑞軍說,不排除部分操作人員在做咽拭子採樣時,由於培訓不規範、或缺乏訓練、甚至害怕被傳染的原因,採樣不到位造成了不準確。因此廣東研發了自動化採樣機器人,經試用證實準確率得到提高。“圍繞著快速檢測,廣東推進了一系列研發項目,而且迅速地應用到了快速確診當中。”

當前,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被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為“大流行”。“在大流行趨勢下,各國對檢測試劑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有的國家檢測能力不足,或檢測手段、檢測產品價格很貴。這個時候,也是我們省這些檢測試劑的企業,走出去大顯身手、支持世界各國抗擊疫情的時刻。這既體現了廣東企業的科研實力和快速開發產品的能力,也是體現廣東為世界抗擊疫情的擔當和貢獻。”王瑞軍說。

疫苗研發:缺乏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是短板

疫苗,是解決疫情防控的根本出路。在疫苗研發方面,王瑞軍介紹,廣東正按照三種技術路線推進。“一種是mRNA疫苗,我可以很高興的告訴你們,我們今天正要開始該疫苗的動物攻毒保護試驗。腺病毒載體疫苗,也將在這兩天開展動物攻毒保護實驗,此外還有基因工程重組亞單位疫苗。”

但王瑞軍也坦言,由於廣東存在研發平臺短板,缺乏有資質的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缺乏構建大動物模型的實力,所以在疫苗研發上“前期走得比較快,最近一段時間有點停滯了”。

省科技厅:新冠病毒疫苗今天开始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疫苗研發,廣東已經完成了前期的準備。但需要做大動物的攻毒保護試驗以及到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進行進一步研發時,“我們在廣東省內做不了,得去借助一些國家實驗室平臺。”值得高興的是,這一瓶頸近日已基本解決,“很快就會上動物實驗。”

口罩突破:可多次重複使用口罩有助復工乃至復學

王瑞軍表示,圍繞著復工復產,社會有巨大的需求。其中一個關鍵,要解決防護設備不足的問題,最核心的,就是解決口罩短缺問題。“科研工作者的思路是,能不能使口罩不用一次一換,而是長時間可多次重複使用?能不能提高口罩機的生產效率?”在這些創新思路下,廣東均取得科研突破。

省科技厅:新冠病毒疫苗今天开始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在展覽現場,一批看上去平平無奇、卻聚焦了“黑科技”的口罩正在展出。王瑞軍介紹說,廣東省多家實驗室和企業利用各自的技術,製備出可長期使用並多次重複使用的口罩。經第三方鑑定機構測試,效果非常好。“這種口罩能有效的解決復工復產,甚至是將來學校的復學問題。”

另外,廣東省的重點實驗室還和企業聯手,研究出能代替熔噴布的納米纖維材料。省科學院和相關機構還研發出了高速口罩機。“把過去2秒鐘1片、1分鐘30片的生產效率,提高到1分鐘1000片。”

王瑞軍說,隨著國內疫情形勢好轉,廣東已有能力來為全國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幫助,甚至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幫助。他透露,隨著在廣東派出醫療隊員馳援伊拉克,一批廣東研發製造的防護用品、檢測試劑,已投入到幫助伊拉克等國家疫情抗擊和防護中。

成果無償全球共享:體現廣東科研工作者擔當

在病毒病原學和傳播機理的研究上,廣東也有很多研究成果。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的科研人員構建了新冠N蛋白表達菌,率先全球免費共享,累計達1450份。

省科技厅:新冠病毒疫苗今天开始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它的無償共享,不僅對國內,還對國際機構,體現了廣東科研工作者開放共享的精神,也體現了在這場疫情大考面前,科研工作者的擔當”王瑞軍說。

人工智能:基於CT的AI輔助診斷系統將向國外機構開放

在展覽中,兩個屏幕不斷變換這畫面,一個是廣東疫情的動態數據,一個是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CT片。據介紹,這是廣東科研工作者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兩個系統。

第一個可以通過可視化的界面,展現確診病人與其密切接觸者的疫情傳播過程和時間。“對於我們掌握流行病傳播的規律是非常有幫助的,政府部門可以基於此制定下一步策略。”

第二個是基於胸部CT和X光的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系統。有經驗的影像科醫生閱完1例CT圖像需要約15-30分鐘。藉助該AI系統,可在20秒內完成一例CT圖像的檢測,給出診斷結果,準確度達90%以上,大大縮短了醫生閱片時間。今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林天歆也來到展覽現場,與王瑞軍共同介紹他領銜研發的這個系統。

據介紹,目前該系統人工智能數據庫已整合了幾十萬張不同胸片,而且每天都在增長。隨著胸片越來越多,人工智能斷診的準確率還會不斷提高。

據悉,該系統已在雲平臺開放入口,對國內外機構開放。“這對減輕基層單位醫生的工作量以及幫助新冠肺炎新發地醫生診斷,都有很大的幫助。”

院感防護:防護設備供不應求,以問題為導向是廣東科研標誌

在院感防護方面,廣東既有基於抗擊“非典”的經驗,也開發了一系列防護設備作為“硬核武器”。

省科技厅:新冠病毒疫苗今天开始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比如隔離床、隔離診臺等裝置,已應用在實際臨床中,有效預防醫務工作者被感染。”王瑞軍透露,社會各界對這批防護設備需求量很大,廣東正在積極加快生產,幫助更多醫院和醫護工作者。

為什麼廣東科技在這次戰“疫”中能大展身手?王瑞軍分析,這一方面反映了廣東堅實的科研基礎和卓越的科研實力,也反映了廣東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的關係。“廣東科研工作者不僅能做理論研究,而且能以當前的需求是什麼,以問題為導向,馬上做出能夠用上的東西,這一點很重要。”

省科技厅:新冠病毒疫苗今天开始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功成不必在我”

展覽中,有一張照片讓不少人駐足。那是一張來自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的“責任狀”。“本人在此鄭重聲明,我將帶領氯喹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療效評價項目突擊隊,承擔生物島實驗室‘新冠應對專項’緊急攻關任務……在任務攻關期間,我及項目突擊隊全體人員保證全部精力投入,不從事與此無關的工作,在任務完成之前不考慮論文發表和個人利益,確保目標如期完成。我願用自己全部的職業生涯和科研信譽作保證!”責任人是江山平,簽名日期是2020年1月27日。

省科技厅:新冠病毒疫苗今天开始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在這次戰‘疫’中,許多廣東科研工作者,把科研中形成的成果以專家共識的方式,儘快發佈,儘快供給臨床一線。”王瑞軍高度肯定了這種“功成不必在我”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他說,如果科研工作者都抱著要先發論文,在論文發表之前不讓別人知道的想法,就有可能耽誤臨床救治。“廣東這批科研工作者的做法,體現了正確的科研價值導向——把論文寫在抗疫一線,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方晴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楊耀燁 方晴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方晴 楊耀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