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賢相:晏嬰深諳勸諫藝術和技巧


春秋賢相:晏嬰深諳勸諫藝術和技巧

晏嬰(約公元前585—公元前500年),字仲,諡平,又稱晏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世稱晏子,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晏嬰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很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隨機應變,把事情處理得非常好。

由於他節約簡樸又努力工作,在齊國受到人們的尊重。他做了齊國的宰相後,更是為國事操勞,食不甘味,還不讓妻妾穿絲綢衣服。在朝廷上,國君說話涉及到他,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他就正直地去辦事。國君能行正道,他就按照國君的命令去做;國君不能行正道時,他就對命令斟酌著去辦。因此,他在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名聲顯揚於各國諸候。

春秋賢相:晏嬰深諳勸諫藝術和技巧

據《史記·管晏列傳》記載: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齊景公剛即位的時候,並未重用晏嬰,只是讓他去治理東阿(今山東阿城),晏嬰一去就是三年。這期間,齊景公陸續聽到許多說晏嬰不好的話,因此很不高興,認為晏嬰肯定做了不少的壞事。於是把晏嬰召來責問,並要撤他的職。晏嬰連忙謝罪說:“臣已經知道自己犯了錯,我會知錯就改。請再給臣一次機會,讓我重新治理東阿,決不會令你失望。”齊景公被晏嬰說話時的堅定信念感動了,於是,就給了他一次機會。

時光飛逝,三年後,齊景公竟然聽到許多誇讚晏嬰的話。景公為此很高興,決定召見晏嬰,要重重賞賜他。誰知晏嬰卻推辭不受,景公感到很納悶,別人想得到賞賜還不得呢,他卻不接受賞賜?晏嬰只得把前幾年治理東阿的真相說了出來。

他說:“臣三年前治理東阿,盡心竭力,秉公辦事,得罪了許多人。臣修橋築路,努力為百姓多做好事,結果遭到了那些平日裡欺壓百姓的富紳們的反對;臣判獄斷案,不畏豪強,依法辦事,又遭到了豪強劣紳的反對;臣表彰和薦舉那些節儉、勤勞、孝敬師長和友愛兄弟的人,懲罰那些懶惰的人,那些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之徒,自然對我恨之入骨;臣處理外事,送往迎來,即使是朝廷派來的貴官,臣也一律循章辦事,決不違禮逢迎,於是,又遭到了貴官們的反對。這樣一來,這些反對臣的人一齊散佈謠言,大王聽後,自然對臣不滿意。而後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來說臣壞話的人,自然開始誇獎臣了。臣以為,前三年臣治理東阿,大王本應獎勵臣,反而卻要懲罰臣;後三年大王應懲罰臣,結果卻要獎勵臣。所以臣實在不敢接受,臣在此應謝謝您的大宏大量,如果當初,您沒有原諒我的話,也就沒有今天了。”

齊景公聽完後,心中的一塊石頭落地,恍然大悟,知道晏嬰的確是個足智多謀的賢才,深悔以前聽信了讒言,錯怪了晏嬰。於是,就將國政委於晏嬰,讓他輔佐自己治理齊國。

齊景公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就霸業,重振雄風,便召來晏嬰問他如何才能興國安邦。晏嬰為了治國,便對齊景公說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訪一下民情,回來後再議興國大計,如何?”齊景公本來就輕國事重享樂,好高騖遠,華而不實。見晏嬰要陪自己微服私訪,覺得很新鮮,便同意了。

齊景公和晏嬰來到京都臨淄的一個鬧市,順便走進了一家鞋店。鞋店裡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鞋子,款式好看,品種齊全,但卻很少有人來這裡參觀,更沒有人買,生意清淡。齊景公很鬱悶,他想:這麼漂亮的鞋子為什麼沒有人買?正在沉默之時,卻看到很多人在買假腳。景公忍不住問店主,店主神色悽然地說:“當今國君濫施酷刑,動輒處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腳,不買假腳不能生活啊!”齊景公聽到民間對自己竟是這種評論,感到很傷心。

晏嬰見景公悶悶不樂,知道剛才的那一幕對他刺激很大。於是說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樹了豐功偉業,是因為他愛恤百姓,廉潔奉公,不為滿足慾望而多徵賦稅,不為修建宮室而亂役百姓;先君選賢任能,國風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視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親小人,遠賢良,……”還未等晏嬰講完,景公就醒悟過來。他打斷了晏嬰的話,說道:“相國不必說了,寡人已經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

晏嬰經常勸齊景公要愛民,但齊景公卻總是擾民。有一次,齊景公強令民工造大臺,鬧得齊國民不聊生,眾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嬰出使回來,目睹了這一情景,他馬上進言,不要造臺,齊景公總算同意了。晏嬰不急於回家,立即趕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緊幹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嬰罵累了、打累了,這才回家。他剛離開工地,齊景公的傳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團聚了。民工一聽此令,齊聲歡呼,好象遇到大赦一般,高高興興地趕回家去了。 晏嬰這樣做,是故意把“賢名”讓給君王,把“惡名”留給自己。孔子對他大為欣賞,說他既糾正了君王的過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義。

晏嬰得到景公的信任後,常與之一同出入。一次,景公與晏嬰及群臣到故紀國的紀地遊覽,手下人無意中撿到了一個精美的金壺,獻給景公。金壺的裡邊刻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個大字。景公看了看,故作聰明地解釋道:“吃魚不吃另一面,是因為討厭魚的腥味;騎馬不騎劣馬,是嫌它不能跑遠路。”眾人無不隨聲附合,讚歎景公理解深刻。晏嬰在一旁默然良久,最後大膽地說道:“臣覺得這八個字裡麵包含的是治國的道理。‘食魚無反’是告誡國君不要過分壓榨百姓;‘勿乘駑馬’是告誡國君不要重用那些無德無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問道:“紀國既然有這麼好的名言,為什麼還亡國了呢?”晏子答道:“臣聽說,君子們的主張應該高懸於門上,牢記不忘。紀國卻把名言放在壺裡,不能經常看見,並且對照去做,能不亡國嗎?”景公似乎明白了什麼,連連點頭。並對隨行的大臣們說:“大家要記住金壺裡的格言,它是興國的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