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科技成果轉化及合作佔全校的60% 山大為濟南高質量發展提供“助推器”

在濟科技成果轉化及合作佔全校的60% 山大為濟南高質量發展提供“助推器”

城因校而盛,校因城而興。3月18日,山東大學與濟南市人民政府深化校地合作簽約活動暨《打造“山大系”品牌 服務濟南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發佈會舉行。在濟南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山東大學將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山大系”服務品牌,規劃“1+5”空間服務佈局,構建“10+8”項目服務體系,全面服務濟南高質量發展。其中,集聚創新,推動科研成果落地,將成為助推發展的重要元素。

全方位提供智力支持

去年9月,山東大學科技成果暨重大項目簽約儀式在千佛山校區舉行。當天簽約的重大項目中,技術轉讓費用額度最高的是山東大學陳代榮教授團隊的氧化鋁特種陶瓷材料及相關應用專利成果轉化項目。該項目與位於天橋區的山東東珩膠體材料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技術轉讓費總額為6000萬元。山東東珩膠體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井良霄表示,公司落戶濟南正是看中了省會城市的科教資源、區位優勢等多重因素。

陳代榮的科研成果轉化項目便是“山大系”品牌中“山大師生系”以學校文理工醫優質學術資源為基礎,全方位為濟南發展提供創新支持、智力支持的傑出表現。近年來,山東大學陸續出臺了《山東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管理辦法》、《山東大學科技成果評估備案實施細則》等政策,形成規範的科技合作與技術轉化工作程序,明確了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導向,激發了科研人員從事科技合作與技術轉化工作的積極性,提升了科技服務濟南的能力,推動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濟南目前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著力做強十大千億產業,推動實現創新發展、率先發展、領先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山東大學全力推動優質科研成果落地。比如,山東大學許東教授團隊經過近20年的不懈研究,承擔的“兩極溫域”隔熱纖維材料項目突破了耐超高溫、高強度氧化鋯(鈦)纖維的關鍵製備技術,並開發了纖維紙、纖維板、異型件等形式產品,其中氧化鋯(鈦)纖維紙和連續纖維的製備及應用技術屬國內首創。目前該項目已在高新區建設了年產50噸級的超高溫產品生產線和日產噸級纖維紙的生產設備,並建成了相配套的氧化鋯纖維的合成和制絲的生產線,生產產品主要應用溫域將是從超高溫到超低隔熱、絕熱多個領域。而僅在2018年,學校就有30多項技術進行了轉化,其中有多項重要成果都在濟南落地。

搭建平臺推動省會高質量發展

記者瞭解到,根據《打造“山大系”品牌 服務濟南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山東大學將積極構建“10+8”項目服務體系,推進實施“十大重點項目”和“八大輻射計劃”,發揮示範、帶動和輻射作用,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在十大重點項目中,便有重點佈局山東大學科技產業園(國家大學科技園)的支撐項目。

“目前,我們正在推動國家大學科技園多園區化的拓展,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創新管理模式,致力推動更加有效地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更好地服務濟南發展。”山東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周傳健告訴記者,濟南是山東大學服務山東的主戰場。近幾年,學校在濟南的科技成果轉化及相關合作佔到全校的60%,去年合作的總經費在2億元左右,合作項目達到500項。

在這一過程中,學校搭建了很多平臺,為濟南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學校與濟南、省科技廳合作共建的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始終專注研發創新、技術轉化,先後孵化50多家高技術企業,已經崛起為推動省會高質量發展的“瞪羚谷”和“獨角獸牧場”。

在人才隊伍方面,學校一些幹部掛職到濟南的各區縣單位,為其帶來了學校領先的科研成果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山東大學還充分發揮協會、學會作用,用智庫服務濟南。“今年,除了推動國家大學科技園多園區化的拓展創新,我們還致力推進槐蔭區半導體小鎮、歷下區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實體化運行,讓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相信通過下一步的深入合作,會在生物技術、人工智能、軌道交通、人文社科等多領域,為濟南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