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公認的“音樂之都”,歷史上那些歐洲古典音樂巨匠們,如貝多芬、莫扎特、海頓和施特勞斯,都曾長期在這座城市裡居住、創作和演出。然而,維也納的藝術氣質並不僅僅侷限在音樂方面,這座城市的繪畫、建築和城市雕塑水平也非常高,走在維也納的街頭,隨時可以領略到雄渾而精美的雕塑作品,其中有騎馬征戰的君主的身影,也有忘情演奏的藝術家的形象,城市雕塑向市民和遊客訴說著這座藝術之城的輝煌歷史。

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阿爾貝蒂娜博物館門前的奧爾布雷克特大公爵騎馬雕像

一座氣質與眾不同的雕塑

當我穿梭於維也納老城街頭,盡情欣賞藝術傑作時,卻突然發現了一座風格、氣質與這座城市完全迥異的雕塑。這座雕塑位於維也納環城大道西南外側的一座幽靜的街心花園中,前方是一個噴泉,周邊綠樹環繞,還有不少公共長椅,這裡顯然是市民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雕塑位於幽靜的街心花園中,前方是一個噴泉

近距離觀看,會發現這是一座以士兵形象為題材的雕塑作品,士兵立於高大的紀念碑柱頂端,兩手分別拿著旗幟與盾牌,而仔細觀察後會發現,士兵頭戴鋼盔,胸前掛著一把槍械,紀念碑柱的後方是一道類似歐洲古典建築柱廊的弧形結構,讓人聯想到梵蒂岡聖彼得廣場的弧形迴廊。

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立柱頂端是一位手持旗幟和盾牌的士兵

維也納的老城區內現代元素並不多,很多建築都有著百年以上的歷史,而街頭的藝術作品也是以古典風格為主,所以這一座現代士兵形象的雕塑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細觀察後發現士兵胸前的槍械正是大名鼎鼎的“波波沙(二戰時期的蘇制衝鋒槍)”,而他左手拿著的盾牌,是鍍金的蘇聯國徽。雕塑的總體造型,與維也納本身的藝術風格相差甚遠,而更加接近上世紀中葉斯大林時期蘇聯的現代古典主義風格。

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柱廊兩端的頂部,各有兩位士兵的雕像

士兵背後的弧形柱廊上有俄文標語,我勉強認出了其中的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紅軍)一詞,而在弧形柱廊的兩端頂部,還各有兩名士兵的身影,下方有“1945”的字樣,看到這裡,我大概明白了這座雕塑作品的來歷。通過查閱資料,我瞭解到這座雕像名為Russendenkma,即蘇聯英雄紀念碑,是一座為紀念在1945年從納粹德國手中解放維也納的戰鬥中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而建的紀念碑。

雕塑背後的悲壯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列強之一的奧匈帝國解體,在協約國一方的主張下,奧地利成為了獨立國家。然而,與德國同說德語的奧地利一直都受到大德意志思想的影響,很多國民對德國有很高的民族與文化的認同感,而出生於奧地利境內的希特勒,更是這一思想的支持者和踐行者。1933年納粹掌控德國後,一直希望能夠吞併奧地利,擴大德國的勢力範圍,並在奧地利境內策劃和開展了大量行動,很多奧地利青年都成了納粹的擁躉,哲學家石裡克就是在這一時期被納粹極端分子青年槍殺。

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夜晚的維也納蘇聯英雄紀念碑

1938年,德軍開進維也納,正式佔領了奧地利,並強迫奧方簽署協議,承認“德奧合併”,奧地利正式成為納粹德國領土的一部分。雖然“德奧合併”的過程非常和平,幾乎沒有遭到反抗,但維也納這座藝術與思想之城卻遭到了嚴酷的壓制,很多學者和藝術家要麼被殺,要麼被捕,剩下的也都逃往國外,村上春樹在小說《刺殺騎士團長》中,就描寫了這一時期發生在維也納的故事。1941年,德軍在東線對蘇聯發起了全面攻擊,在戰爭初期佔據了主動的德國人很快就推進到了蘇聯腹地。蘇聯軍民遭受了慘重損失,卻沒有喪失鬥志,他們頑強地與侵略者展開了戰鬥,並在斯大林格勒扭轉了戰局。此後,蘇聯紅軍發動了反攻,一步步地向德國本土推進。1945年3月,蘇軍對盤踞在維也納地區的德軍發起攻擊,並於在一個月後徹底解放了維也納。由於維也納是納粹德國重點把守的城市,以血肉之軀展開攻擊的蘇聯紅軍也傷亡慘重,有一萬七千多人在戰鬥中獻出了生命。

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陽光下的蘇聯英雄紀念碑

戰爭結束後,佔領維也納的蘇軍決定為在維也納攻勢中獻身的戰士們建立一座紀念碑。1949年,蘇軍與當地政府合作,選定了以奧地利元帥卡爾·黑山伯爵命名的黑山廣場作為紀念碑的建設地址,當年8月19日,紀念碑建成,黑山廣場也改名為斯大林廣場,紀念碑廊柱上的俄文標語意為“在解放歐洲的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紅軍戰士永垂不朽”。

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紀念碑前的噴泉早在十九世紀就已建成

拆除還是保留?

1955年,各方佔領軍達成一致後撤出,奧地利實現了獨立,並確立了永久中立國的身份。然而,雖然名義上保持中立,事實上奧地利卻成了一個典型的西方國家,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思想,都與西歐國家並無二致,所以,維也納街頭的這座紅軍雕塑也就成了矛盾的焦點。冷戰時期,一直有人提議拆除這座紀念碑,一是意識形態上的矛盾,二是讓人聯想到被蘇軍佔領的歷史,但更多的市民還是選擇了更加理性客觀的態度,維也納能夠從納粹的魔爪中解放,離不開蘇軍戰士的犧牲,因此,蘇聯英雄紀念碑得以保留至今。冷戰後,要求拆除紀念碑的聲音逐漸消失,維也納市民們已經接受和習慣了蘇聯紅軍的形象在城市中的存在。2014年,在維也納訪問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曾在這座紀念碑前獻上了鮮花。

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蘇聯英雄紀念碑斜對面的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蘇聯英雄紀念碑斜對面不超過100米的一座教堂前,有紀念卡廷慘案和斯摩稜斯克空難的石碑,不知是否當地有意為之,但這也體現了歐洲人對俄羅斯的複雜矛盾的態度和感情。

周邊景點

維也納蘇聯英雄紀念碑附近的景點很多,如著名的金色大廳,以及美景共和卡爾教堂等,紀念碑正對面的皇家交響樂廳也是欣賞古典音樂的不錯選擇。

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

這座宮殿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元帥歐根親王的宅邸,分為上宮和下宮兩部分,中間則是華麗的歐式花園。這裡如今是奧地利國家美術館,收藏著眾多優秀的藝術作品,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吻》原作就在這裡展出。喜歡美術的朋友請一定要前來參觀。

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維也納美景宮,如今是一座藝術博物館

卡爾教堂(Karlskirche)

又譯作查理教堂,是一座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從外形上可以看出羅馬古典建築的影子。1713年維也納鼠疫蔓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許諾,如果疫情結束,他就建立一座教堂,後來他兌現了承諾。卡爾教堂前的廣場有地鐵換乘站,到附近觀光的遊客都可以先到卡爾廣場。

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夜晚燈火輝煌的卡爾教堂

金色大廳(Musikverein)

即維也納音樂協會大廳,因其內部大面積鑲金的豪華裝飾而得到了“金色大廳”的稱號。這座音樂廳每年都會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受到全世界古典音樂愛好者的關注。此外,金色大廳在中國的知名度很高,很多藝術團體都會在當地的表演淡季包場演出。Tip:金色大廳內部禁止拍照。

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舉辦地:金色大廳

皇家交響樂廳(Wiener Royal Orchester)

就在蘇聯英雄紀念碑正對面,常年有古典音樂藝術表演。

維也納街頭的紅軍雕像,多次面臨拆毀,普京曾在此獻上鮮花

維也納皇家交響樂廳

公共交通

城市地鐵線路U1(紅色)、U2(紫色)、U4(綠色)在卡爾廣場站(Karlsplatz)下車,或者乘坐U4(綠色)到城市廣場站(Stadtpark)下車,步行不超過五分鐘就可以到達。另外,你也可以選擇乘坐有軌電車和城市公交。

在導航軟件上搜索景點地址:Schwarzenbergpl., 1030 Wi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