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辭?備孕?這三個成長心法送給你

心法一:打怪——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的嗎?


裸辭?備孕?這三個成長心法送給你

我很相信,我們自己才是我們最大的天花板。我們自己這張天花板,是由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對自己的看法構成的,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的看法限制了我們,給自己築上了厚厚的圍牆。


《向前一步》的作者、Facebook的女總裁桑德伯格在一次TED演講上談到她對於女性在職場的觀察和建議,其中有一點,我非常贊同。她說她發現在職場中,很多女性過早考慮和擔憂生孩子的事情,而早早就放棄了自己的職業發展。


她經常目睹這樣的事情發生,比如說,一位女員工會關於生孩子和家庭平衡的事來找她, 這個女員工顯得有點年輕。 她就問,“那麼你和你丈夫考慮要小孩了?” 她說,“哦不,其實我還沒結婚“


我們會發現,我們總在開始考慮結婚和小孩的時候起, 就在思考:“我該如何調整家庭、孩子這件事和手頭上的工作呢?” 於是我們在工作中,可能就不再舉手了, 不尋求提升,不找新的計劃, 不會說,“我想嘗試這個,想做那個。” 我們開始退縮。 其實從備孕、到 9個月的懷胎,半年的產假,足足有快2年時間, 很多時候我們是過早考慮這事,給自己加了很多限制。所以桑德伯格提醒女性,離開前不要放棄,直到你必須離開為止。


那我自己也有同樣的經歷,所以我也在對自己說,卸貨前別停步,直到孩子真的生下來為止。


其實我還在一家外企工作時,我的很多好朋友都勸我,在這家公司好好把孩子生下來,帶著團隊,拿著股票、享受著加長版的假期,這多好啊~我也曾因此特別為難,因為剛好在這個點上,我的內心一直有個聲音出來,就是希望自己有一些突破和轉型,所以在回看我的日記,會發現我有很長時間的糾結和能量內耗在這個事兒上,即使我當時並非一定要馬上生出個孩子。


很慶幸,我沒有被這個框框限制住,我依然裸辭了,通過探索和嘗試,轉行到了生涯這條路上。雖然去年8月我就知道自己懷孕了,可是9月我還是獨自奔赴美國學習人生設計,還從廣州到北京錄製了職業規劃的線上系列課程,之後舉辦了好幾場人生設計的線下沙龍,和2個完全自主設計和招募的全天工作坊,到現在好奇心計劃有了一個8個人的共創團隊,在做採訪100個熱愛工作的人的《尋找職燃人》欄目。


回頭想想,這一路非常豐盛。但如果我一直用“我要結婚”、“我要備孕”、“我要生孩子”這些觀念來限制自己的話,其實可能我現在還是那個坐在CBD大樓窗前,感慨人生不如意的狀態。而等我生完孩子後,“我要穩定”“我要多照顧家庭和孩子“這些信念可能又會繼續限制我,讓我不敢走出來,甚至慢慢失去了突破自我的勇氣。


所以,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個心法,打怪:我以為的不一定是我以為的,不要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天花板。很多事情也許不一定矛盾,或者矛盾不一定立馬存在,而是我們想像出來的限制,在離開前別放棄。


解法一:心理免疫X光片/情緒覺察日記


裸辭?備孕?這三個成長心法送給你

那怎麼解呢?這裡有2個工具分享給大家。

第一個是心理免疫X光片,通過層層剝洋蔥,看到自己的假設,那我在前面四步的基礎上呢,還建議加上覺察反思與行動一小步,看看這個信念最早從哪裡來,我們又可以做點什麼。


那第二個工具是我已經用了一年多的情緒覺察日記,當有一些事情發生的時候,可以按照事件、行為反應、身體感受、情緒、想法/信念/假設、期待/需求、未完成事件去反思自己,逐漸地,你會發現你經常有同樣的一些情緒,而且雖然是不同的事情,卻是由於同樣的信念假設、甚至同樣的期待需求造成的。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開始解構再重構的過程。


這兩個工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去探尋我們背後的假設和需求,不過一個是從行為目標出發,而另一個從情緒感受出發,大家可以自由選擇。


心法二: 升級——需求驅動VS目標驅動


從普通心理學來講,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而動機背後往往是需求。比如說,餓了,我們就會起來吃飯;困了,我們就會上床睡覺。



可是從自我實現來講,當我們的行為是與我們的願景、目標更直接相關時,我們才是更高效的。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我們很多不自覺的行為,其實是在滿足我們的需求,而不是我們的目標。


我拿自己舉例。大家可以看到這個PPT上是我的蓋洛普優勢前5大才幹,對優勢理念有了解的小夥伴知道,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才幹,特別是前5大才幹,是我們從小面對環境培養出來的一種應對方式,是我們最慣用的行為模式,其實也是我們的需求。


比如說,我的第一大才幹是學習,那麼在一個工作中,能否讓我有持續學習和成長,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一旦在工作中沒有成長,我就會很焦慮,甚至會匆忙離職選擇下一家。回顧我早期的工作經歷,都是由於工作中沒有學習成長就辭職的,顯然,這和我們本來的職業目標,很可能是不相符的。


我們很多小夥伴非常的上進,日程都特別滿。早起要讀多少書,寫多少文字,聽多少得到,白天上班又要如何努力積累技能經驗,晚上要背單詞,學口語,參加訓練營等等,其實有一部分是我們想維持一種“在學習中”、“在努力中”的狀態,這是我們的一個需求,而這裡面的每一件事情,真的都在為我的核心目標服務嗎?不一定。


我自己也有親身經歷。在剛裸辭的時候,為了讓自己感覺是成長和充實的,會一直學習、上各種課,卻顯得非常的低效,其實這是一種無頭蒼蠅的狀態;只是滿足了我“學習”、“每天有成果”“每天充實”的需求。而慢慢地當我越來越聚焦於目標的時候,才把每天的事情儘可能地聯動和協同起來,才逐漸進入圍繞目標、高效學習、高效成長的狀態。


所以這是我想分享的第二點,要時刻記住,我的這些行為是被需求驅動的,還是圍繞目標服務的?最好就是兩者兼有,就是,我即喜歡和需要做這些事,同時這些事又是服務我的目標的。


解法二:分清需求和目標,實現目標驅動

裸辭?備孕?這三個成長心法送給你

第二個解法就是梳理我們當下的行為,都是出於滿足什麼需求?什麼目標?這些目標又是否重要?通過這樣的梳理,確保自己不是在持續餵養自己吃不飽的各種需求,而是在做服務目標的高效行動。


心法三:悅納—如何運用“被給予”


裸辭?備孕?這三個成長心法送給你

有一句祈禱詞是“上帝啊,請賜予我勇氣,讓我改變能夠改變的事情;請賜予我胸懷,讓我接納我不能改變的事情;請賜予我智慧,讓我分辨這兩者”


那其實,前面兩點,我們更多是在談“改變能夠改變的事情”,而第三個心法,其實是在談“我們不能改變的事情”。


阿德勒有一句話非常經典: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運用被給予的東西。



舉例來說,舒祺老師曾多次在分享中提到自己的三無,剛轉型做培訓的時候,沒有高管資歷,沒有專家學歷、沒有乙方培訓資源,那如果她只專注在她沒有的東西,我相信我們也不會聚在這裡。相反,就是她關注了自己有什麼,“職業規劃的經驗“、“學習洞察鏈接等優勢”,而且很好地運用了她被給予的東西,她才創造出了今天的這條路,也有了我們的相聚。


再比如,我有一個很喜歡的美妝博主MK,她在孕期的時候,不僅創業事業沒有被影響,還主動將自己孕期這段經歷作為資源,去給大家分享孕期的護膚保養還有一些心路歷程。這個也非常激勵我,也是在充分運用生活給予了她的東西。


所以,我也在思考,對於孕期的我,本來都不想讓大家知道我懷孕了,擔心別人不敢找我做諮詢怕我累,擔心別人以為我是不是要進入家庭主婦的角色等等;但當我換個思維思考,我可以如何運用我被給予的東西,我發現我把自己孕期的困惑和堅持分享出來,對於很多同樣想改變自我又要開始計劃家庭的女性來說,就是一個成長的參考,我也可以將自己如何兼顧孕期和事業的方法論總結出來,幫助更多人。我想,這就是我如何充分運用我被給予東西的一種踐行吧。


解法三:控制二分法/尋找突圍“限制”的榜樣人物


所以,關於第三點,我也有兩個工具分享給大家。第一個是在陳海賢《了不起的我》書中提到的控制二分法,去找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再不斷行動。


裸辭?備孕?這三個成長心法送給你

而第二個呢,是我自創立的,哈哈,尋找突圍“限制”的榜樣。其實有時候故事的力量真的是很強大的,這也是為什麼千古年來這麼多神話故事和英雄故事在流傳。那我建議大家也可以找到一些跟你的經歷和限制比較相似的榜樣人物,看看他們是如何突圍的,你又可以如何借鑑這些策略,可以給你帶來很多能量和啟發。


總結


總結一下,我今天談到了三個心法:分別是打怪:打破內心的限制,不做自己的天花板;第二是心智模式的升級:從需求驅動變成目標驅動;第三是悅納:控制我們能控制的部分,充分運用好生活給予我們的東西,主動創造出一條路來。


這個過程也是覺察自我、釋放自我和實現自我的過程,希望和各位共勉。


————————————————————


丘佩凡,斯坦福人生設計認證教練,職業規劃師,《好奇心計劃》主理人,《尋找職燃人》發起人(持續採訪100個熱愛工作的人)#生涯規劃師上頭條# #職場微頭條# #職場達人說# #職場達人上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