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華山史書叫“華不注”,春秋時發生過齊晉大戰而記入《左傳》

文圖/若愚

濟南市東北郊有一孤峰獨立之山,北臨滔滔黃河,南瞻泉流遍佈的秀美泉城,名曰華山。濟南的華山雖不如西嶽華山高大峻險,但卻是一座歷史名山,《左傳》和《水經注》都載其名為“華不注”。

濟南華山史書叫“華不注”,春秋時發生過齊晉大戰而記入《左傳》

現在華不註腳下的黃河流經的是濟水故道。濟水是自夏朝以前就有的中國四大河流之一。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在注濟水時寫道:“濼水又東北注於濟,謂之濼口也。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山下有華泉。”華泉枯涸,多年迷失不見,近年覓得,引起了人們對華不注山的興趣和關注。

濟南華山史書叫“華不注”,春秋時發生過齊晉大戰而記入《左傳》

華不注山因春秋中期發生在這裡的齊晉鞌之戰而被記入《左傳》。公元前592年,晉景公使卿郤克到齊國徵求會盟。齊國是春秋前期的第一大國,因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稱雄。桓公死後,晉文公因城濮之戰阻止了南方霸主楚國的北侵而成為新的霸主。齊國雖然失去了霸主地位,但對新霸主晉國仍不買賬。齊頃公把宴會安排在高高的臺榭上,讓他的母親和宮女於帷中看這個瘸跛一步一步登臺階的難堪和尷尬並笑出聲來。這一侮辱盟主使者的惡作劇令郤克大怒,離開齊國後發誓:“所不此報,無能涉河”。兩年後,郤克做了晉國的正卿,執掌晉國的軍政大權,晉景公已不便阻止郤克伐齊。晉國出動戰車八百乘,聯合魯、曹、衛三國大規模侵齊。這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兵力。晉、魯等聯軍一路奔馳,來到今濟南附近,齊頃公率齊軍至歷山下以迎敵。

濟南華山史書叫“華不注”,春秋時發生過齊晉大戰而記入《左傳》

晉魯等聯軍數倍於齊軍,但齊人並不把晉軍放在眼裡。戰前齊將高固曾突入晉軍,擒其士,獲晉車而歸。他在齊營巡遊高叫:“欲勇者,賈予餘勇!”竟買起了勇氣。齊頃公則曰:“‘餘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即不給馬披甲而戰,這是違背當時的作戰規則的。齊軍雖然憑一時的勇氣箭射晉帥郤克“流血及屨”,連擊鼓都撐不住了,但郤克的御手解張卻一手勒馬駕車,一手擊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齊師敗績。逐之,三週華不注。”(《左傳·成公二年》)齊軍終因寡不敵眾且輕敵而失敗。齊頃公竟被郤克追逐著繞華山轉了三圈。在快被晉軍追上時,齊頃公的車右逢醜父與頃公易位,讓頃公下車,“如華泉取水”,趁機坐上鄭周父駕駛的副車逃走。逢醜父冒充齊頃公被晉將韓厥虜獲獻給了晉帥郤克。

濟南華山史書叫“華不注”,春秋時發生過齊晉大戰而記入《左傳》

晉魯等聯軍直攻到今青州境內,頃公使齊卿國佐向晉、魯“賂以紀甗、玉罄與地”以求和,晉人不可。提出一定要齊國以頃公之母為人質和“盡東其畝”作為講和條件。國佐說:“寡君之母,若以匹敵,則亦晉君之母也。以國君之母為人質,這是以不孝令諸侯,這樣做太不道德了吧!先王治理天下,讓農民根據自然狀況確定土地東西還是南北種植,所以《詩經》有‘南東其畝’之句。現在要求‘盡東其畝’,唯吾子戎車是利,這是反先王之命,違背天理的,是大不義行為。我們齊國對這樣的條件是絕不能接受的。如果真要講和,我國的寶器、土地不敢自愛;一定以上述兩條為停戰前提,齊國就只有收合餘燼,背城借一,決一死戰。”魯、衛等國聽到可以討回以前被齊侵佔的土地,又怕齊國死戰會嚴重傷害自己的國家,就勸說晉國停戰,郤克看齊國如此強硬,魯、衛不願再戰,因此四國聯軍撤兵而去。

濟南華山史書叫“華不注”,春秋時發生過齊晉大戰而記入《左傳》

這次慘敗,對齊國的打擊太大了,晉國的無理要求對齊國人民的傷害太重了。晉國以齊國南北向的溝渠和田壟阻礙了兵車的行進而要求齊國“盡東其畝”作為停戰條件,啟發齊人修築長城以阻擋東侵敵軍的創意。數年之後,齊國築起了北起平陰防門,東南到琅琊的齊長城,以阻攔晉國等西南方向之敵的入侵。這也成為長城文化的起源。

濟南華山史書叫“華不注”,春秋時發生過齊晉大戰而記入《左傳》

逢醜父被郤克認出是頂替的齊君後,要下令殺他時,逢醜父大聲呼喊說:“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郤克想到要不是自己的御手解張代替自己擊鼓奮戰,不但晉軍失敗,恐怕自己也會成為逢醜父這樣的俘虜。他說:“別人代君受難,我殺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因此釋放了逢醜父。

逢醜父以君主為勸說對象的這一成功事例,啟發人們認識到即使敵方君主也會因為辯說有理而改變決策的可能,開了縱橫家之先河。到戰國時期,縱橫家們針對各國君主的辯說活動達到了頂峰,以至韓非寫出了《說難》這樣的文章,專門研究如何向君主進言以實現自己的政治、軍事主張的著作。華不注山因鞌之戰而引起了後世文人、學士的重視和喜愛。

華不注山是兩千六百年前齊晉大戰的見證者,是齊頃公被晉軍追擊著逃了三圈的圍繞者,是齊國人深受戰爭失敗之屈辱的經受者。它腳下發生的戰爭告訴世人:要尊重自己,更要尊重別人,切不可像齊頃公那樣以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死作耍。鞌之戰八十年後,齊國人孫武在其《孫子兵法》中說:“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戰爭是不可以不慎之又慎的。

唐玄宗天寶三(745)年,李白、杜甫結伴東遊齊州,李白曾泛舟鵲山湖,登臨華不注,留下《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及古風《昔我遊齊都》等佳作。大詩人李賀寫有著名詩篇《夢天》:“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溼團光,鸞珮相逢桂香陌。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山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華不注就是“齊州九點菸”之一。
書畫大家趙孟頫曾在濟南為官三年,他深愛濟南的山水泉城,在《詠趵突泉》一詩中寫下了“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名句。尤愛北郊之風景,他罷官回鄉後,思念濟南,精心創作了《鵲華秋色圖》,華不注是此名畫之“睛”。趙孟頫在題文中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為山峻峭特立已奇,為人峻峭特立更難,華不注更像是趙孟頫人格的自我肖像。
站在黃河北岸瞻望華不注山“不連丘陵以自高,孤峰特拔以刺天”之雄姿,真令人有萬千之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