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这几年dc电影干不过漫威了?

冯煜林


我是小赛,我来回答。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我们可以来分析分析。


所谓无三不成几,就从最近的2016年开始说起,看看这段时间DC与漫威电影的成绩吧。

另外,这里只讨论漫威宇宙的电影,诸如《毒液》《X战警:天启》这些跟漫威宇宙是不同世界观,这里不列入对比。


2016年


  • DC:《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自杀小队》

  • 漫威:《美国队长3:内战》《奇异博士》


先来看看票房对比。



再来看看口碑对比。


注:票房数据出自国外MOJO、国内CBO等权威网站,口碑分数出自各个著名影评网。



可以看出,《蝙蝠侠大战超人》(下面简称BVS)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全面输给《美队3:内战》,最有意思的是前者的北美票房后劲只有1.99倍,成为影史里面唯一一部开画过亿但票房后劲不足2倍的商业电影。


但需要注意的是,BVS的北美首日是要胜过《内战》的,但可惜次日跌幅太高,以至于最终开画比《内战》低了1300万美元。


另外有意思的是,2015年也有一部电影北美首日票房跟BVS一样是8100万的,这部电影叫做《侏罗纪世界》,最终它的北美票房是6.52亿美元,全球票房是16.7亿,比《复联1~2》都要高。

换句话说,如果BVS拍好了,走势正常的话,那是可以超越《复联1~2》的。


至于BVS的次周跌幅更不用说,69.1%就算放在所有超级英雄电影里面也属于相当罕见的高跌幅,所以最后BVS票房仅仅8.74亿,比起《内战》少了近3亿美元的差距。


天朝票房更不用说了,《内战》直接2倍杀BVS。

至于口碑,内战也是全面领先于BVS,值得一说的是CS观众评分BVS的评价是B等级,在商业大作里面基本属于最低级别了,由此也可以看出BVS这部电影给观众的观感是有多差。


至于另外两部,《自杀小队》在天朝没上映的情况下仍然有7.4亿的全球票房,实在强劲,但可惜口碑太差。

《奇异博士》虽然票房不如《自杀小队》,但制作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两者的开画本来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但前者仍然能走出高达2.74倍的后劲,表现已经可以说是非常出色了,更何况口碑还非常好。

2016年,漫威电影完胜DC。


2017年

  • DC:《神奇女侠》《正义联盟》

  • 漫威:《银河护卫队2》《蜘蛛侠:英雄归来》《雷神3:诸神黄昏》


票房对比。


口碑对比。



2017年的漫威比DC要多出一部电影。


从票房上来看,虽然是三部漫威电影都胜于DC,但其实《神奇女侠》主要是吃亏在海外的票房,仅看北美票房的话《神奇女侠》走出了足足4倍的后劲,而且也突破4亿美元的大关。

最重要的是《神奇女侠》的制作成本仅仅1.49亿美元,是5部电影里最低的,但能拿到8亿多美元的票房,表现真的非常亮眼,虽然天朝口碑普通,但在北美地区的口碑也是非常的高。


至于《正义联盟》就惨不忍睹了,鉴于执导这部电影的扎克·施耐德就是上一年BVS的导演,显然BVS的恶劣口碑也影响到了《正义联盟》的开画。

再加上因为BVS之后华纳不再信任扎克·施耐德,所以插手干预他的拍摄,最终使得《正义联盟》拖累了2017年的DC电影表现。


而漫威的三部电影表现非常良好,每一部都达到8.5亿美元以上的票房成绩,只能说实在太稳了。

2017年,漫威继续完胜DC。


2018年

  • DC:《海王》

  • 漫威:《黑豹》《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蚁人2:黄蜂女现身》


票房对比。


口碑对比。


虽然2018年DC仅仅一部电影,但不得不说《海王》绝对是近几年表现最好的DC电影。


在天朝拿了20亿的票房,刷新了国内超级英雄单人电影的票房纪录;全球票房11.47亿美元,接近《内战》;北美更是夸张,走出接近5倍的后劲,本来首日只有2800万美元的票房,开画也不过6800万,但最终却能有3.35亿美元的成绩,实在惊人。

漫威方面更加不得了,《黑豹》虽然在天朝不吃香,但在北美地区击沉《泰坦尼克号》夺得了7亿美元的票房,全球票房13.47亿美元,进入影史票房前10俱乐部;烂番茄97%,MTC评分88,CS观众评价A+等级,全都是超级英雄电影的NO.1。

《复联3》更不用说,各地破尽纪录(虽然今年又被《复联4》破了)直接进了影史票房榜的前五名。

《蚁人2》全球票房表现一般,但在天朝表现不错。

口碑方面《海王》的影评人评分较低,但观众评分高,而漫威电影则继续保持一贯的高水准。


尽管《海王》表现非常出色,但可惜独木难支,2018年漫威依然完胜DC。


2019年


  • DC:《雷霆沙赞!》《小丑》(未上映)

  • 漫威:《惊奇队长》《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蜘蛛侠:英雄远征》(未上映)


票房表现。


口碑对比。



今年DC有两部电影,不过目前只上映了一部。


《雷霆沙赞》的北美口碑评分在DC电影里仅次于《神奇女侠》,甚至比《海王》都高,但在天朝的口碑非常差。

实际上这部电影的票房也实在惨淡.....是票房最低的一部DC电影,幸好制作成本只有1亿美元,因此票房上还是盈利的。


漫威的话,《惊奇队长》票房相当强势,但一般都认为是沾了《复联4》的光,而且《惊奇队长》是漫威宇宙里面唯一一部爆米花指数不及格的电影。

《复联4》,没什么好说的,现在都已经在挑战《阿凡达》的影史第一宝座了。

至于《蜘蛛侠:英雄远征》,因为钢铁侠的死亡再加上这部电影才是“无限传奇”的谢幕作,而且从预告上看还涉及到漫威平行世界的概念(即极有可能成为日后引入X战警、死侍、神奇四侠的要素),基本可以预见成绩肯定也是非常好的。

今年DC还有一部《小丑》,据说是冲着奥斯卡最佳影片去的,但不论怎么说,票房方面也是肯定不可能跟《复联4》争雄的。


漫威与DC的区别


从这几年双方的电影对比可以看出,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漫威的电影非常稳,基本上每部影片的口碑与票房都能稳定在及格线上,而且数量很多,基本一年三部的片海攻势,令品牌一再的巩固。


而DC电影虽然也有《神奇女侠》《海王》这样的佳作,但也有BVS跟《正义联盟》这种拖后腿的电影,再加上一年最多只有两部甚至一部的电影,因此不管是电影的综合质量、票房、口碑还是数量都要远远不及漫威。

这种情况下,要与漫威争雄的确是不可能的事情。



综上,近几年DC的电影综合起来的确远远不如漫威。


维赛迪


要拍好超级英雄电影并不简单,并不是没有规划地乱拍一气就能成功,而是要在注重人物塑造的同时注重世界观的创建才能成功。

漫威从一开始就规划得很好。现在看,漫威第一二三阶段二十二部电影统称“无限传奇”,也就是在逐步介绍人物的同时埋下无限宝石这条长线,贯穿始终,几乎每部电影都与这条主线有关,最后创造了大事件《无限战争》,达到高潮。

正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步步紧扣,有始无终,让这个IP能够一直持续地发展下去。

其实漫威第一阶段比较坎坷,《钢铁侠》是豪赌,要死要活就这一下,天幸赢了,但第二部《无敌浩克》又把赢来的亏回去了。《雷神》和《美国队长》把《钢铁侠2》赚的耗得差不多了,此时漫威并没多大利润,有点白干的意思,但关键在于人物创造出来了,复仇者可以集结了,于是《复仇者联盟》横空出世,打入当年全球票房榜第三,赚得盆满钵满。

为了尽快打造复仇者联盟,漫威抛弃了原作的设定,把原本是复仇者元老的蚁人和黄蜂女改为鹰眼和黑寡妇。毕竟在当时冒然拍蚁人和黄蜂女,盈亏不好把握。

借着《复联》的雷霆之威,以浓厚机甲科幻风格的《钢铁侠3》又大赚,票房进入全球前十。《雷神2》、《美国队长2》稳步前进,《银河护卫队》的逗逼风格深受观众喜爱,于是复仇者再次集结,加入绯红女巫、幻视、快银,符合漫画中先期复仇者人物的加入次序,打奥创,《复仇者联盟2》虽然不及第一部紧凑,但依然大爆。

于是《蚁人》不得不拍了,毕竟蚁人、黄蜂女是复仇者元老啊!

《美国队长3》选定大事件《内战》,引入黑豹、蜘蛛侠,不用想都能火。会魔法的奇异博士来了,引入多元宇宙概念。《银河护卫队2》俨然让银河护卫队打造成了可以媲美复仇者联盟的组合。

《蜘蛛侠》独立电影不用说,小蜘蛛的人气在漫威是扛霸子。《雷神3》糅合了绿巨人星球大战和诸神黄昏故事,风格改为银河护卫队的逗逼风格,大为成功。

《黑豹》独立电影胜在政治正确,靠黑人狂刷挺进全球票房榜。

在这么强大的铺垫下,《复联3》、《复联4》不火就是天理不容了。而且《复联4》后多元宇宙来了,开启了故事大门,女性复仇者集结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遗憾的是,电影是用真人演的,演员是会老的,片酬也是会增加的,演员不再想要演下去也是个问题,于是铁人死了,美队老了,还好雷神继续。

此时看漫威似乎后继乏力了。但不用担心,黑豹、奇异博士、惊奇队长、蜘蛛侠、银河护卫队这几个人物依然能创造稳妥票房,同时能推动下一个十年的叙事,故而漫威为稳妥起见,《复联4》后也是先拍这几个能保证稳妥票房的人物续集电影。

漫威再次得到巩固后,就可以加入神奇四侠和引入变种人了。变种人的引入估计在第四阶段尾声,想必会借助主打女巫的《M皇室》大事件。

第五阶段绝对会有X战警一起参与的一次大事件,比如复仇者大战X战警,到时肯定火爆。

待这个大事件结束,漫威才真的要滑坡了,因为人们审美疲劳了,重要角色的演员多数都年龄不适合了。还想拍,就借助大事件《秘密战争》来重启,不想拍了,依旧用《秘密战争》来结束。

让《秘密战争》之后的漫威世界活在漫威谜的幻想之中。

反观DC,2013年的《超人:钢铁之躯》其实开了好头,而《蝙蝠侠大战超人》故事崩了,大战理由真的很勉强,胜在引入了三巨头之一的神奇女侠,并且神奇女侠女性独立电影拍得挺好,可惜这个宇宙被《正义联盟》彻底崩坏。

难以想象正义联盟刚开始组建时蝙蝠侠就已经老了,现在来看,这真的是个错误决定。而且小闪的演员真的选错了,表演很尴尬。

即使《海王》因为温导力挽狂澜火了一把,但亨超、本编都退了,绿灯侠难以登场,这个宇宙的后续故事真的很难再进行下去了。

世界观都不全,怎么拍下去?

现在DC的状态是想拍哪部拍哪部,只要能赚点就行,根本没在宇宙观和主线上认真规划。而且因为前面崩坏也很难规划。

选在DC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写小说的因为前面没做好设定而中途卡住了。想要再往下写出好文,只好推翻前文重新修改了。

想必DC是不甘心的,时机成熟,是要拍《闪点悖论》来重启电影宇宙的。




巨人眼珠


漫威和DC一直是“相爱相杀”的模范,在学习对方长处的同时一直都希望通过作品压对方一筹,自漫威宇宙成功后,总体来说,DC已经落于下风,我们通过分阶段去了解漫威和DC的互有高低的过程:

DC开创超级英雄电影

今年四月份上映的超级英雄雷霆沙赞,是两家公司最早被影视化的超级英雄,当时电影名还叫做《惊奇队长的奇妙冒险》。

1969年,DC被华纳收购后开启了全新篇章,并于1978年推出《超人》,这部影片是超级英雄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一部作品,随后,DC又拍出蝙蝠侠系列,直至1997年的第四部电影《蝙蝠侠与罗宾》的滑铁卢,DC暂停了超级英雄电影开发计划。

超级英雄电影的诺兰时代

漫威在20世纪初期仅能靠出卖版权维生,而福斯和哥伦比亚在收购X战警和蜘蛛侠后将其搬上大银幕,看到它们的成功后,DC重启了超级英雄电影,陆续推出了《超人归来》《V字仇杀队》等电影,并找来了诺兰重启蝙蝠侠系列。

《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成功,让DC重回了超级英雄电影的颠峰,可以说,在2008年漫威倾尽所有拍出《钢铁侠》之前,DC的高度智能让漫威仰止。

但正因为诺兰太成功,让DC后面的作品打上了“暗黑”的诺兰风,而其后的导演又没有诺兰的功力,导致DC的风格摇摆。

漫威宇宙时代

而漫威就不一样了,在《钢铁侠》成功后,漫威对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长远规划,虽然,某种程度上让其落入“流水线作业”、“电影连续剧”中,但保证了宇宙的延续性、作品的品控性和IP的可发展性。

在09年漫威被迪士尼收购后,靠着迪士尼强大的资本及运营能力,漫威宇宙进一步结果开花,从08年第一部作品到现在,漫威超级电影的票房累计已经达到200亿美金的成绩

而这一时期的DC,总的能用慌乱来形容,《自杀小队》《正义联盟》《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等等,因为没有统一的风格和缺乏长远规划,让其作品陷入恶评之中。

直至《神奇女侠》和《海王》的出现,让人看到了DC重试辉煌的希望,但《雷霆沙赞!》又让其步入老路。

而漫威复4已经超越了《泰坦尼克号》占据全球票房榜第二的位置,DC想要超过漫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影视跳动


我们先不说别的,就拿DC的《正义联盟》与漫威的《复仇者联盟》做对比好了,存在巨大差异。

1.英雄的集结:


对于《复联》来说,大部分复联成员都已出独立电影,以此来衬托《复联》故事的饱满,反观DC这边只有超人出了一部《超人:钢铁之躯》,虽然蝙蝠侠之前有过电影,但故事无法承接《正义联盟》,此蝙蝠侠非彼蝙蝠侠,让观众感觉是强行拉了一堆英雄过来打怪,故事没有质感。

2.英雄能力匹配:

《复联》是有条有理的安排各个英雄,做自己善长的事情,虽然电影里是美队在安排指导,但这就是剧本的完美。而《正义联盟》却不是,超人复活前,正义方大劣势,等到超人复活后,其他英雄基本就是观众了,一人之力把事情处理的干干净净,要其他英雄何用?

3.拍摄与剪辑:

《复联》在最后的打斗场面,多个英雄配合着打怪,镜头切换自然,从近到远由低至高,一路拍一路打过去的,把各处的激烈战斗场景,都能让观众了解,而且角度切换没有突兀感。看看《正义联盟》这边,一会蝙蝠侠开战车打怪,精彩关头时切换到海王,海王没玩两下,又放超人和小闪赛跑去了,没有个章法。


这几点可以看出DC电影与漫威电影存在巨大差距,DC完全没成气候,无法与漫威抗衡。


漫影迷


正在热映的《复联4》,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了新一轮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热潮,巨量的话题和卓越的票房表现,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巅峰。



确实,漫威成功的引领了新世纪超级英雄电影的潮流,但将时间回溯到到本世纪初,DC/华纳联盟推出的一系列超级英雄电影(“黑暗骑士”三部曲、《守望者》),将超级英雄这个特殊的群体,推上了新的艺术和思想高度。

我认为,漫威之所以能够引领潮流:

一是把曾经被认为“天方夜谭”的“漫威电影宇宙”概念给做成了;

二是探索出并坚持了一整套“高投入、高产出”的成熟超英电影解决方案;

三是有一个深谙娱乐之道的巨无霸幕后老板迪士尼,给予从理念到资金上的全力支持。

漫威电影宇宙:从“痴人梦话”到“倍增效应”

熟悉超英电影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钢铁侠》上映之前,漫威的尴尬窘境。

别的不说,漫威自己旗下号称5000超级英雄的强大阵容,因连年亏损的状态,版权被卖得七七八八。

比如,漫威引以为傲的神奇四侠,以及知名度很高的金刚狼、凤凰女等X战警的版权,被打包卖给了福克斯;

人们熟知的蜘蛛侠则几经转手,最后落到了索尼旗下的哥伦比亚手里。

眼看自己手里剩下的大牌(知名超英人物的版权)不多了,漫威痛定思痛,决定孤注一掷、破釜沉舟,以抵押手里最后一批知名超英人物版权给银行为代价,斥巨资拍出了《钢铁侠》。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十一年、22部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成就了漫威在超级英雄电影的统治地位,成为好莱坞的座上宾。

然而,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漫威的成功,离不开当时被业内嗤之以鼻,被形容为“痴人梦话”的“漫威电影宇宙”概念。

毕竟,当时早已摇摇欲坠的漫威,提出了这样一个宏大的布局,“痴人梦话”的形容并不为过。

以我浅薄的认知,漫威电影宇宙,是以漫威旗下超级英雄组成的系列电影形态,但与传统意义上的系列电影相比,漫威电影宇宙的超级英雄个人电影,生存于一个架空的世界之中(Earth-199999-616),这就带来了超级英雄之间极强的互动性。

这种互动性,除了超级英雄之间的相互“串门”、相互帮衬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构架,那就是:超级英雄个人电影(《钢铁侠》、《美国队长》)与超级英雄群体电影(《复仇者联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漫威电影宇宙,是一个增强影迷互动性、粘着性的绝妙主意,而随着一部接一部的漫威超英电影的上映,漫威电影宇宙犹如一只巨大的网络,将整个漫威超级英雄连成一体,最终,在一系列中集结点中,得到了颠覆性的爆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漫威电影宇宙”的“倍增效应”,成就了《复仇者联盟4》超乎想象的现象级话题和票房号召力。

漫威超英电影模式: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收益

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的“一部分”,自2008年上映的《钢铁侠》开始,漫威就坚定走上了一条“高投入、高产出”的视觉特效电影之路。

实际上,“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漫威多少有点跟随DC/华纳的意思。

毕竟,当年的“黑暗骑士”三部曲中,《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又名《黑暗骑士:黎明升起》)创下了2.57亿美元的制作成本,而此前上映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也花了约1.85亿美元。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上映的同一年,2008年,漫威的《钢铁侠》上映。

为了这个漫威电影宇宙的“首部曲”,漫威东挪西借了1.8亿美元(一说1.6亿美元),意图就干这一锤子买卖,要么活,要么死。

然而,《钢铁侠》的意外成功,不仅超乎漫威的想象,连DC、福克斯、哥伦比亚等握有超级英雄版权的公司,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毕竟,观众们早已习惯了DC超级英雄电影中,那种黑暗、晦涩,充满哲学思辨和人性反思的调性。突然间杀出这么一部“将娱乐性与商业性有机融为一体”的商业娱乐大片,大伙不懵逼了才怪了。

于是,顺着《钢铁侠》的成功,漫威超级电影模式一路“复制粘贴”下去,不仅在运作模式上日臻成熟,而且超级英雄电影作品上一部比一部成功、一部比一部卖座。

到了《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上映之前,漫威已经砍下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累计票房。

“娱乐之王”迪士尼:幕后老板的言传身教

小小的米老鼠,大大的娱乐帝国。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现今规模最庞大的娱乐商业帝国,迪士尼娱乐公司在全球娱乐市场的领先地位毋庸置疑。

坐拥世界品牌500强第23位(2018年数据),财大气粗、业务广泛的迪士尼,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

除了耳熟能详的迪士尼主题公园和系列文化娱乐产品之外,久负盛名的皮克斯工作室(《机器人总动员》、《玩具总动员》)、21世纪福克斯(二十世纪福克斯母公司,《泰坦尼克号》、《音乐之声》)试金石电影(《国家公敌》、《珍珠港》)、卢卡斯影业(《星球大战》)。

娱乐巨头迪士尼,早在2009年就收购了漫威漫画公司,创造了40亿美元的天价,毕竟,在很多业内人士眼里,千疮百孔的漫威,真“不值那么多钱”。

然而,在注入了大量资金的同时,娱乐传媒界常胜将军迪士尼,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漫威的DNA。

在漫威电影宇宙的伟大构架下,深谙“娱乐之道”的迪士尼,大力支持漫威的影视化转型升级,成为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无往而不胜的坚强后盾与坚实保障。

随着漫威电影宇宙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是吃到漫威电影宇宙“倍增效应”BUFF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无人能挡的创造全球和国内新的票房奇迹。

人们终于明白了,当年迪士尼的天价收购,是多么的明智,多么的“物有所值”。


得着说


漫威 (Marvel)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Avengers: Endgame)最近正席卷全球。为何曾经遥遥领先的DC,会渐渐输给漫威呢,而超级英雄系列电影的总体票房,整个漫威电影宇宙更是早已占据排行第一了。

漫威公司的对手、美国最早出版超级英雄漫画的DC公司,拥有史上最著名的两位超级英雄: 超人(Superman)与蝙蝠侠(Batman)。这两位英雄也算是最早进入电视与电影的典范。数十年前的美国电视、影集只有超人与蝙蝠侠最具影响力,长久流传成为后世经典;漫威公司虽有1960年代推出蜘蛛侠(Spider-Man)这位后起之秀,影视改编成绩却一直远远不如DC。

过去,DC漫画超级英雄曾遥遥领先

2012年,全世界最轰动卖座的超级英雄电影,可说非蝙蝠侠的《黑暗骑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莫属。

当时DC公司与华纳组成了黄金搭档,由大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Christopher Nolan)主导,消瘦、俊挺拥有一对深邃眼神的克里斯汀・贝尔(Christian Bale)扮演的蝙蝠侠,以及著名作曲家汉斯・季默(Hans Zimmer)谱出动人心弦的震撼配乐,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DC漫画与华纳合作的这一系列电影,每一部都扎实地推出足够强劲的反派对手(Villain)。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在这系列蝙蝠侠第一集《蝙蝠侠:侠影之谜》(Batman Begin),坏蛋是蝙蝠侠的老师拉斯・奥・古(Ra's al Ghul)。 电影结局虽然他被干掉,但他的影响力在后来继续出现。

第二集《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是许多人认为有史以来拍过最棒的超级英雄电影。扮演蝙蝠侠最大宿敌、大坏蛋小丑(Joker)的影星希斯・莱杰(Heath Ledger) 虽在当年底意外过世,但仍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荣誉。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72, "file_sign": "775d26e5a4465d54c4c4c540b23287c8\

光影梦工场


为什么漫威这几年一直在撵着 DC 打,DC 毫无还手之力呢?

原因无非如下:

谁的受众更多元

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笑话穿插全片,特别是漫威电影总爱时不时地抖些陈年老梗,打出一手情怀牌,更是吸引了那些当年漫画书的老读者。

过去的 DC 电影就没做到这一点。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三部曲艺术感爆棚,在影史上最优秀的犯罪电影里数得上名,但相信看到脸被烧掉一半的哈维·丹特,就连成人都会吓一跳。DC 搞的新《超人》、《蝙蝠侠大战超人》系列,太黑暗、太暴戾、太悲怆了。不是说 DC 超级英雄电影不好,它们没做错什么,只是更适合超过 18 岁,心理足够复杂能够认同那种沧桑感和艺术性的观众而已。

总的来讲,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想要成功,就是要老少咸宜,这样才能一家人一起来看。

和成年人相比,超级英雄电影更需要的瞄准的是那些年轻观众。越早让观众爱上自己的系列,意味着日后从这群人身上赚到的钱越多。过去的 DC 超级英雄电影,太注重艺术性,反而把自己的观众群体限定了,这不是超级英雄商业系列电影应该做的事。

如果打对受众群体,即便不是知名 IP,也能大获成功。《银河护卫队》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实在太老少咸宜了。

同一个宇宙,同一个梦想


漫威宇宙之所以能称为漫威宇宙,是因为有着漫威记号的绝大部分英雄真的在同一个宇宙里——就算不在,也要强行通过拍几部新电影拉到一起来。而漫威现在又跟 Netflix 合作,让后者以后专职负责填充漫威宇宙的细小工作的意思。

DC 似乎非常注重角色的独立发展和不同宇宙故事脉络发展的“合理性”。绝大多数 DC 英雄的故事,在之前都是相对甚至绝对割裂的。比如哥谭市跟地狱神探和绿箭侠没什么关系,但似乎绿箭侠又跟闪电侠是一起的,他们似乎总有一天要跟未来的女超人有点关系,但没人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

好在,从2017、2018 和 2019 年的几部超级英雄电影计划来看,DC 已经有回过味的意思了。但正义联盟的列位豪侠想要在十分制上勉强高于三不会高过五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基础上,重新为 DC 赢回漫画时代的往日辉煌,难度恐怕要难的多。


漫影小蜜疯


漫威的电影起步早,10年来积累了很多人气粉丝,而且风格大众化,看的人也多。

在说dc起步晚,人气没有漫威多,风格不定。漫威有《美国队长》,《雷神》《钢铁侠》等都是人气很高的,dc除了《蝙蝠侠》别的都不怎么好看。

《蝙蝠侠大战超人》这部电影时间又长,话说蝙蝠侠怎么打的过超人,想想都是超人吊打他,没法比的,一个天一个地。所以说dc是干不过漫威的。漫威的书迷小孩子很多,这导致dc已经下滑了。




达人PL


这是因为漫威近年来的营销策略导致的。前面有很多答案列举了很多漫威的有深度的漫画和电影,比方说X战警,拯救了超级英雄影片市场的老版蜘蛛侠,还有无敌浩克这些。虽然我个人最初是由蝙蝠侠入坑因而更加偏爱DC,但必须承认,漫威的一些经典作品无论是深度还是立意上,并不逊色于人们经常提起的那些DC经典作品(唔,守望者除外)。有深度的作品很多,但是大部分的观众其实没有看过这些,即使看过,也不见得还能记得,因为人的记忆总是对最近的东西印象比较深刻,老X战警三部曲都是哪一年的了?然后现在漫威的电影都是些什么呢?就像是段子手写的剧本,大家热热闹闹的打一场就结束了,队长雷神铁人鹰眼绿胖哪个不是有很多故事的复杂角色?然后电影里的表现,就是强行让他们耍帅卖肉queer baiting。复仇者1里面那群骑着飞行摩托车的外星黑叔叔就想攻占地球,你说不是搞笑?复仇者2里面那么一个史上最弱奥创,他所有拿的出手的战绩都是红女巫的功劳,真的不是在逗我?罗大锤一个宇宙级的BOSS,在银河护卫队里居然对面跳个舞就跪了,什么玩意儿?甚至,电影还要强行降低深度,例如美队3,要拍内战了,原本内战的起因是“队长和铁人由于政治倾向不同于是各自纠集人马开战”,现在电影版的原因变成了“队长要找巴基搞基但是铁人觉得巴基是罪犯不让于是两人开打”,这他妈什么鬼?漫威为了销量,甘愿把自己作品的深度降低,更加的搞笑化,娱乐化,不幸的是,目前为止他们还是很成功的。DC也不是没有这么做过,我至今还记得《蝙蝠侠与罗宾》里面州长的手下登场的时候还要玩冰球和冰上芭蕾什么的场景,那个荒诞程度甚至强过了今天漫威的绝大多数电影,然后票房败的一塌糊涂——并且,18年后的今天,已经没什么人记得了,大家只记得“蝙蝠侠与罗宾是一部大烂片”而已。然后近年来由于受到诺兰电影的影响,DC的电影暂时还只能沿着他开出来的路往黑暗现实的方向走下去,两相对比,自然就会有很多人觉得DC比漫威更有深度了


老张影视剪辑


前几天我的一个漫威朋友和我这个看了dc电影的人,说了这么一句话,“可能是我看不懂dc”。

我背叛了我的朋友,两部小丑实在太过于经典原谅我不是一个纯粹的漫威迷,但是不得不说在受众方面,dc确实是差了一截,其实两者都有可取之处,甚至说就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在漫威没有宇宙时也是干不过超人(啧啧,小时候看老版超人,也幻想我被氪石克制啥的,后来发现我只是被氪金克制)。

这几年主要是漫威太过于长远了,老爷子的就像鬼谷子指点战国一样,一下子圈定了几十年的江山,反观dc在长远的目光上IP就有点不如漫威了,据说寡姐的电影快上映了,你看好戏连轴转,再加上技术支持,谁也顶不住啊。

人流量大幅度开始向漫威靠拢,这也是为什么漫威电影普及率高,看着爽,连续看更爽,再加上人设的逐步确立品牌效益(唐叔,美队,绿大个等)早就吸引了一大波粉丝,反观dc红裤头,确实差那么一点事,但有一点我很欣赏。

dc并不是落寞,而是自己的品牌自己扛,尽管在市场占有量上不如漫威,但是只要坚持出精品,开始确立时间线大ip,双子闪耀的光芒未尝不可平起平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