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這幾年dc電影幹不過漫威了?

馮煜林


我是小賽,我來回答。


數據是不會騙人的,我們可以來分析分析。


所謂無三不成幾,就從最近的2016年開始說起,看看這段時間DC與漫威電影的成績吧。

另外,這裡只討論漫威宇宙的電影,諸如《毒液》《X戰警:天啟》這些跟漫威宇宙是不同世界觀,這裡不列入對比。


2016年


  • DC:《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自殺小隊》

  • 漫威:《美國隊長3:內戰》《奇異博士》


先來看看票房對比。



再來看看口碑對比。


注:票房數據出自國外MOJO、國內CBO等權威網站,口碑分數出自各個著名影評網。



可以看出,《蝙蝠俠大戰超人》(下面簡稱BVS)不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全面輸給《美隊3:內戰》,最有意思的是前者的北美票房後勁只有1.99倍,成為影史裡面唯一一部開畫過億但票房後勁不足2倍的商業電影。


但需要注意的是,BVS的北美首日是要勝過《內戰》的,但可惜次日跌幅太高,以至於最終開畫比《內戰》低了1300萬美元。


另外有意思的是,2015年也有一部電影北美首日票房跟BVS一樣是8100萬的,這部電影叫做《侏羅紀世界》,最終它的北美票房是6.52億美元,全球票房是16.7億,比《復聯1~2》都要高。

換句話說,如果BVS拍好了,走勢正常的話,那是可以超越《復聯1~2》的。


至於BVS的次周跌幅更不用說,69.1%就算放在所有超級英雄電影裡面也屬於相當罕見的高跌幅,所以最後BVS票房僅僅8.74億,比起《內戰》少了近3億美元的差距。


天朝票房更不用說了,《內戰》直接2倍殺BVS。

至於口碑,內戰也是全面領先於BVS,值得一說的是CS觀眾評分BVS的評價是B等級,在商業大作裡面基本屬於最低級別了,由此也可以看出BVS這部電影給觀眾的觀感是有多差。


至於另外兩部,《自殺小隊》在天朝沒上映的情況下仍然有7.4億的全球票房,實在強勁,但可惜口碑太差。

《奇異博士》雖然票房不如《自殺小隊》,但製作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兩者的開畫本來就不是一個級別的,但前者仍然能走出高達2.74倍的後勁,表現已經可以說是非常出色了,更何況口碑還非常好。

2016年,漫威電影完勝DC。


2017年

  • DC:《神奇女俠》《正義聯盟》

  • 漫威:《銀河護衛隊2》《蜘蛛俠:英雄歸來》《雷神3:諸神黃昏》


票房對比。


口碑對比。



2017年的漫威比DC要多出一部電影。


從票房上來看,雖然是三部漫威電影都勝於DC,但其實《神奇女俠》主要是吃虧在海外的票房,僅看北美票房的話《神奇女俠》走出了足足4倍的後勁,而且也突破4億美元的大關。

最重要的是《神奇女俠》的製作成本僅僅1.49億美元,是5部電影裡最低的,但能拿到8億多美元的票房,表現真的非常亮眼,雖然天朝口碑普通,但在北美地區的口碑也是非常的高。


至於《正義聯盟》就慘不忍睹了,鑑於執導這部電影的扎克·施耐德就是上一年BVS的導演,顯然BVS的惡劣口碑也影響到了《正義聯盟》的開畫。

再加上因為BVS之後華納不再信任扎克·施耐德,所以插手干預他的拍攝,最終使得《正義聯盟》拖累了2017年的DC電影表現。


而漫威的三部電影表現非常良好,每一部都達到8.5億美元以上的票房成績,只能說實在太穩了。

2017年,漫威繼續完勝DC。


2018年

  • DC:《海王》

  • 漫威:《黑豹》《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蟻人2:黃蜂女現身》


票房對比。


口碑對比。


雖然2018年DC僅僅一部電影,但不得不說《海王》絕對是近幾年表現最好的DC電影。


在天朝拿了20億的票房,刷新了國內超級英雄單人電影的票房紀錄;全球票房11.47億美元,接近《內戰》;北美更是誇張,走出接近5倍的後勁,本來首日只有2800萬美元的票房,開畫也不過6800萬,但最終卻能有3.35億美元的成績,實在驚人。

漫威方面更加不得了,《黑豹》雖然在天朝不吃香,但在北美地區擊沉《泰坦尼克號》奪得了7億美元的票房,全球票房13.47億美元,進入影史票房前10俱樂部;爛番茄97%,MTC評分88,CS觀眾評價A+等級,全都是超級英雄電影的NO.1。

《復聯3》更不用說,各地破盡紀錄(雖然今年又被《復聯4》破了)直接進了影史票房榜的前五名。

《蟻人2》全球票房表現一般,但在天朝表現不錯。

口碑方面《海王》的影評人評分較低,但觀眾評分高,而漫威電影則繼續保持一貫的高水準。


儘管《海王》表現非常出色,但可惜獨木難支,2018年漫威依然完勝DC。


2019年


  • DC:《雷霆沙贊!》《小丑》(未上映)

  • 漫威:《驚奇隊長》《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蜘蛛俠:英雄遠征》(未上映)


票房表現。


口碑對比。



今年DC有兩部電影,不過目前只上映了一部。


《雷霆沙贊》的北美口碑評分在DC電影裡僅次於《神奇女俠》,甚至比《海王》都高,但在天朝的口碑非常差。

實際上這部電影的票房也實在慘淡.....是票房最低的一部DC電影,幸好製作成本只有1億美元,因此票房上還是盈利的。


漫威的話,《驚奇隊長》票房相當強勢,但一般都認為是沾了《復聯4》的光,而且《驚奇隊長》是漫威宇宙裡面唯一一部爆米花指數不及格的電影。

《復聯4》,沒什麼好說的,現在都已經在挑戰《阿凡達》的影史第一寶座了。

至於《蜘蛛俠:英雄遠征》,因為鋼鐵俠的死亡再加上這部電影才是“無限傳奇”的謝幕作,而且從預告上看還涉及到漫威平行世界的概念(即極有可能成為日後引入X戰警、死侍、神奇四俠的要素),基本可以預見成績肯定也是非常好的。

今年DC還有一部《小丑》,據說是衝著奧斯卡最佳影片去的,但不論怎麼說,票房方面也是肯定不可能跟《復聯4》爭雄的。


漫威與DC的區別


從這幾年雙方的電影對比可以看出,兩者最大的差別就是漫威的電影非常穩,基本上每部影片的口碑與票房都能穩定在及格線上,而且數量很多,基本一年三部的片海攻勢,令品牌一再的鞏固。


而DC電影雖然也有《神奇女俠》《海王》這樣的佳作,但也有BVS跟《正義聯盟》這種拖後腿的電影,再加上一年最多隻有兩部甚至一部的電影,因此不管是電影的綜合質量、票房、口碑還是數量都要遠遠不及漫威。

這種情況下,要與漫威爭雄的確是不可能的事情。



綜上,近幾年DC的電影綜合起來的確遠遠不如漫威。


維賽迪


要拍好超級英雄電影並不簡單,並不是沒有規劃地亂拍一氣就能成功,而是要在注重人物塑造的同時注重世界觀的創建才能成功。

漫威從一開始就規劃得很好。現在看,漫威第一二三階段二十二部電影統稱“無限傳奇”,也就是在逐步介紹人物的同時埋下無限寶石這條長線,貫穿始終,幾乎每部電影都與這條主線有關,最後創造了大事件《無限戰爭》,達到高潮。

正所謂草蛇灰線,伏延千里,步步緊扣,有始無終,讓這個IP能夠一直持續地發展下去。

其實漫威第一階段比較坎坷,《鋼鐵俠》是豪賭,要死要活就這一下,天幸贏了,但第二部《無敵浩克》又把贏來的虧回去了。《雷神》和《美國隊長》把《鋼鐵俠2》賺的耗得差不多了,此時漫威並沒多大利潤,有點白乾的意思,但關鍵在於人物創造出來了,復仇者可以集結了,於是《復仇者聯盟》橫空出世,打入當年全球票房榜第三,賺得盆滿缽滿。

為了儘快打造復仇者聯盟,漫威拋棄了原作的設定,把原本是復仇者元老的蟻人和黃蜂女改為鷹眼和黑寡婦。畢竟在當時冒然拍蟻人和黃蜂女,盈虧不好把握。

藉著《復聯》的雷霆之威,以濃厚機甲科幻風格的《鋼鐵俠3》又大賺,票房進入全球前十。《雷神2》、《美國隊長2》穩步前進,《銀河護衛隊》的逗逼風格深受觀眾喜愛,於是復仇者再次集結,加入緋紅女巫、幻視、快銀,符合漫畫中先期復仇者人物的加入次序,打奧創,《復仇者聯盟2》雖然不及第一部緊湊,但依然大爆。

於是《蟻人》不得不拍了,畢竟蟻人、黃蜂女是復仇者元老啊!

《美國隊長3》選定大事件《內戰》,引入黑豹、蜘蛛俠,不用想都能火。會魔法的奇異博士來了,引入多元宇宙概念。《銀河護衛隊2》儼然讓銀河護衛隊打造成了可以媲美復仇者聯盟的組合。

《蜘蛛俠》獨立電影不用說,小蜘蛛的人氣在漫威是扛霸子。《雷神3》糅合了綠巨人星球大戰和諸神黃昏故事,風格改為銀河護衛隊的逗逼風格,大為成功。

《黑豹》獨立電影勝在政治正確,靠黑人狂刷挺進全球票房榜。

在這麼強大的鋪墊下,《復聯3》、《復聯4》不火就是天理不容了。而且《復聯4》後多元宇宙來了,開啟了故事大門,女性復仇者集結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遺憾的是,電影是用真人演的,演員是會老的,片酬也是會增加的,演員不再想要演下去也是個問題,於是鐵人死了,美隊老了,還好雷神繼續。

此時看漫威似乎後繼乏力了。但不用擔心,黑豹、奇異博士、驚奇隊長、蜘蛛俠、銀河護衛隊這幾個人物依然能創造穩妥票房,同時能推動下一個十年的敘事,故而漫威為穩妥起見,《復聯4》後也是先拍這幾個能保證穩妥票房的人物續集電影。

漫威再次得到鞏固後,就可以加入神奇四俠和引入變種人了。變種人的引入估計在第四階段尾聲,想必會藉助主打女巫的《M皇室》大事件。

第五階段絕對會有X戰警一起參與的一次大事件,比如復仇者大戰X戰警,到時肯定火爆。

待這個大事件結束,漫威才真的要滑坡了,因為人們審美疲勞了,重要角色的演員多數都年齡不適合了。還想拍,就藉助大事件《秘密戰爭》來重啟,不想拍了,依舊用《秘密戰爭》來結束。

讓《秘密戰爭》之後的漫威世界活在漫威謎的幻想之中。

反觀DC,2013年的《超人:鋼鐵之軀》其實開了好頭,而《蝙蝠俠大戰超人》故事崩了,大戰理由真的很勉強,勝在引入了三巨頭之一的神奇女俠,並且神奇女俠女性獨立電影拍得挺好,可惜這個宇宙被《正義聯盟》徹底崩壞。

難以想象正義聯盟剛開始組建時蝙蝠俠就已經老了,現在來看,這真的是個錯誤決定。而且小閃的演員真的選錯了,表演很尷尬。

即使《海王》因為溫導力挽狂瀾火了一把,但亨超、本編都退了,綠燈俠難以登場,這個宇宙的後續故事真的很難再進行下去了。

世界觀都不全,怎麼拍下去?

現在DC的狀態是想拍哪部拍哪部,只要能賺點就行,根本沒在宇宙觀和主線上認真規劃。而且因為前面崩壞也很難規劃。

選在DC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寫小說的因為前面沒做好設定而中途卡住了。想要再往下寫出好文,只好推翻前文重新修改了。

想必DC是不甘心的,時機成熟,是要拍《閃點悖論》來重啟電影宇宙的。




巨人眼珠


漫威和DC一直是“相愛相殺”的模範,在學習對方長處的同時一直都希望通過作品壓對方一籌,自漫威宇宙成功後,總體來說,DC已經落於下風,我們通過分階段去了解漫威和DC的互有高低的過程:

DC開創超級英雄電影

今年四月份上映的超級英雄雷霆沙贊,是兩家公司最早被影視化的超級英雄,當時電影名還叫做《驚奇隊長的奇妙冒險》。

1969年,DC被華納收購後開啟了全新篇章,並於1978年推出《超人》,這部影片是超級英雄電影史上劃時代的一部作品,隨後,DC又拍出蝙蝠俠系列,直至1997年的第四部電影《蝙蝠俠與羅賓》的滑鐵盧,DC暫停了超級英雄電影開發計劃。

超級英雄電影的諾蘭時代

漫威在20世紀初期僅能靠出賣版權維生,而福斯和哥倫比亞在收購X戰警和蜘蛛俠後將其搬上大銀幕,看到它們的成功後,DC重啟了超級英雄電影,陸續推出了《超人歸來》《V字仇殺隊》等電影,並找來了諾蘭重啟蝙蝠俠系列。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成功,讓DC重回了超級英雄電影的顛峰,可以說,在2008年漫威傾盡所有拍出《鋼鐵俠》之前,DC的高度智能讓漫威仰止。

但正因為諾蘭太成功,讓DC後面的作品打上了“暗黑”的諾蘭風,而其後的導演又沒有諾蘭的功力,導致DC的風格搖擺。

漫威宇宙時代

而漫威就不一樣了,在《鋼鐵俠》成功後,漫威對所有的作品都有一個長遠規劃,雖然,某種程度上讓其落入“流水線作業”、“電影連續劇”中,但保證了宇宙的延續性、作品的品控性和IP的可發展性。

在09年漫威被迪士尼收購後,靠著迪士尼強大的資本及運營能力,漫威宇宙進一步結果開花,從08年第一部作品到現在,漫威超級電影的票房累計已經達到200億美金的成績

而這一時期的DC,總的能用慌亂來形容,《自殺小隊》《正義聯盟》《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等等,因為沒有統一的風格和缺乏長遠規劃,讓其作品陷入惡評之中。

直至《神奇女俠》和《海王》的出現,讓人看到了DC重試輝煌的希望,但《雷霆沙贊!》又讓其步入老路。

而漫威復4已經超越了《泰坦尼克號》佔據全球票房榜第二的位置,DC想要超過漫威,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影視跳動


我們先不說別的,就拿DC的《正義聯盟》與漫威的《復仇者聯盟》做對比好了,存在巨大差異。

1.英雄的集結:


對於《復聯》來說,大部分復聯成員都已出獨立電影,以此來襯托《復聯》故事的飽滿,反觀DC這邊只有超人出了一部《超人:鋼鐵之軀》,雖然蝙蝠俠之前有過電影,但故事無法承接《正義聯盟》,此蝙蝠俠非彼蝙蝠俠,讓觀眾感覺是強行拉了一堆英雄過來打怪,故事沒有質感。

2.英雄能力匹配:

《復聯》是有條有理的安排各個英雄,做自己善長的事情,雖然電影裡是美隊在安排指導,但這就是劇本的完美。而《正義聯盟》卻不是,超人復活前,正義方大劣勢,等到超人復活後,其他英雄基本就是觀眾了,一人之力把事情處理的乾乾淨淨,要其他英雄何用?

3.拍攝與剪輯:

《復聯》在最後的打鬥場面,多個英雄配合著打怪,鏡頭切換自然,從近到遠由低至高,一路拍一路打過去的,把各處的激烈戰鬥場景,都能讓觀眾瞭解,而且角度切換沒有突兀感。看看《正義聯盟》這邊,一會蝙蝠俠開戰車打怪,精彩關頭時切換到海王,海王沒玩兩下,又放超人和小閃賽跑去了,沒有個章法。


這幾點可以看出DC電影與漫威電影存在巨大差距,DC完全沒成氣候,無法與漫威抗衡。


漫影迷


正在熱映的《復聯4》,在全球範圍內颳起了新一輪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的熱潮,巨量的話題和卓越的票房表現,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巔峰。



確實,漫威成功的引領了新世紀超級英雄電影的潮流,但將時間回溯到到本世紀初,DC/華納聯盟推出的一系列超級英雄電影(“黑暗騎士”三部曲、《守望者》),將超級英雄這個特殊的群體,推上了新的藝術和思想高度。

我認為,漫威之所以能夠引領潮流:

一是把曾經被認為“天方夜譚”的“漫威電影宇宙”概念給做成了;

二是探索出並堅持了一整套“高投入、高產出”的成熟超英電影解決方案;

三是有一個深諳娛樂之道的巨無霸幕後老闆迪士尼,給予從理念到資金上的全力支持。

漫威電影宇宙:從“痴人夢話”到“倍增效應”

熟悉超英電影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鋼鐵俠》上映之前,漫威的尷尬窘境。

別的不說,漫威自己旗下號稱5000超級英雄的強大陣容,因連年虧損的狀態,版權被賣得七七八八。

比如,漫威引以為傲的神奇四俠,以及知名度很高的金剛狼、鳳凰女等X戰警的版權,被打包賣給了福克斯;

人們熟知的蜘蛛俠則幾經轉手,最後落到了索尼旗下的哥倫比亞手裡。

眼看自己手裡剩下的大牌(知名超英人物的版權)不多了,漫威痛定思痛,決定孤注一擲、破釜沉舟,以抵押手裡最後一批知名超英人物版權給銀行為代價,斥巨資拍出了《鋼鐵俠》。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十一年、22部漫威超級英雄電影,成就了漫威在超級英雄電影的統治地位,成為好萊塢的座上賓。

然而,一個不能忽略的事實是,漫威的成功,離不開當時被業內嗤之以鼻,被形容為“痴人夢話”的“漫威電影宇宙”概念。

畢竟,當時早已搖搖欲墜的漫威,提出了這樣一個宏大的佈局,“痴人夢話”的形容並不為過。

以我淺薄的認知,漫威電影宇宙,是以漫威旗下超級英雄組成的系列電影形態,但與傳統意義上的系列電影相比,漫威電影宇宙的超級英雄個人電影,生存於一個架空的世界之中(Earth-199999-616),這就帶來了超級英雄之間極強的互動性。

這種互動性,除了超級英雄之間的相互“串門”、相互幫襯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構架,那就是:超級英雄個人電影(《鋼鐵俠》、《美國隊長》)與超級英雄群體電影(《復仇者聯盟》)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漫威電影宇宙,是一個增強影迷互動性、粘著性的絕妙主意,而隨著一部接一部的漫威超英電影的上映,漫威電影宇宙猶如一隻巨大的網絡,將整個漫威超級英雄連成一體,最終,在一系列中集結點中,得到了顛覆性的爆發。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漫威電影宇宙”的“倍增效應”,成就了《復仇者聯盟4》超乎想象的現象級話題和票房號召力。

漫威超英電影模式: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收益

作為漫威電影宇宙的“一部分”,自2008年上映的《鋼鐵俠》開始,漫威就堅定走上了一條“高投入、高產出”的視覺特效電影之路。

實際上,“高投入、高產出”的模式,漫威多少有點跟隨DC/華納的意思。

畢竟,當年的“黑暗騎士”三部曲中,《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又名《黑暗騎士:黎明升起》)創下了2.57億美元的製作成本,而此前上映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也花了約1.85億美元。

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上映的同一年,2008年,漫威的《鋼鐵俠》上映。

為了這個漫威電影宇宙的“首部曲”,漫威東挪西借了1.8億美元(一說1.6億美元),意圖就幹這一錘子買賣,要麼活,要麼死。

然而,《鋼鐵俠》的意外成功,不僅超乎漫威的想象,連DC、福克斯、哥倫比亞等握有超級英雄版權的公司,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畢竟,觀眾們早已習慣了DC超級英雄電影中,那種黑暗、晦澀,充滿哲學思辨和人性反思的調性。突然間殺出這麼一部“將娛樂性與商業性有機融為一體”的商業娛樂大片,大夥不懵逼了才怪了。

於是,順著《鋼鐵俠》的成功,漫威超級電影模式一路“複製粘貼”下去,不僅在運作模式上日臻成熟,而且超級英雄電影作品上一部比一部成功、一部比一部賣座。

到了《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上映之前,漫威已經砍下了超過100億美元的累計票房。

“娛樂之王”迪士尼:幕後老闆的言傳身教

小小的米老鼠,大大的娛樂帝國。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現今規模最龐大的娛樂商業帝國,迪士尼娛樂公司在全球娛樂市場的領先地位毋庸置疑。

坐擁世界品牌500強第23位(2018年數據),財大氣粗、業務廣泛的迪士尼,擁有得天獨厚的先發優勢。

除了耳熟能詳的迪士尼主題公園和系列文化娛樂產品之外,久負盛名的皮克斯工作室(《機器人總動員》、《玩具總動員》)、21世紀福克斯(二十世紀福克斯母公司,《泰坦尼克號》、《音樂之聲》)試金石電影(《國家公敵》、《珍珠港》)、盧卡斯影業(《星球大戰》)。

娛樂巨頭迪士尼,早在2009年就收購了漫威漫畫公司,創造了40億美元的天價,畢竟,在很多業內人士眼裡,千瘡百孔的漫威,真“不值那麼多錢”。

然而,在注入了大量資金的同時,娛樂傳媒界常勝將軍迪士尼,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改變著漫威的DNA。

在漫威電影宇宙的偉大構架下,深諳“娛樂之道”的迪士尼,大力支持漫威的影視化轉型升級,成為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無往而不勝的堅強後盾與堅實保障。

隨著漫威電影宇宙第一、第二、第三階段的“芝麻開花節節高”,特別是吃到漫威電影宇宙“倍增效應”BUFF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無人能擋的創造全球和國內新的票房奇蹟。

人們終於明白了,當年迪士尼的天價收購,是多麼的明智,多麼的“物有所值”。


得著說


漫威 (Marvel)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最近正席捲全球。為何曾經遙遙領先的DC,會漸漸輸給漫威呢,而超級英雄系列電影的總體票房,整個漫威電影宇宙更是早已佔據排行第一了。

漫威公司的對手、美國最早出版超級英雄漫畫的DC公司,擁有史上最著名的兩位超級英雄: 超人(Superman)與蝙蝠俠(Batman)。這兩位英雄也算是最早進入電視與電影的典範。數十年前的美國電視、影集只有超人與蝙蝠俠最具影響力,長久流傳成為後世經典;漫威公司雖有1960年代推出蜘蛛俠(Spider-Man)這位後起之秀,影視改編成績卻一直遠遠不如DC。

過去,DC漫畫超級英雄曾遙遙領先

2012年,全世界最轟動賣座的超級英雄電影,可說非蝙蝠俠的《黑暗騎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莫屬。

當時DC公司與華納組成了黃金搭檔,由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主導,消瘦、俊挺擁有一對深邃眼神的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扮演的蝙蝠俠,以及著名作曲家漢斯・季默(Hans Zimmer)譜出動人心絃的震撼配樂,讓觀眾看得如痴如醉。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DC漫畫與華納合作的這一系列電影,每一部都紮實地推出足夠強勁的反派對手(Villain)。讓我們來回顧一下:

在這系列蝙蝠俠第一集《蝙蝠俠:俠影之謎》(Batman Begin),壞蛋是蝙蝠俠的老師拉斯・奧・古(Ra's al Ghul)。 電影結局雖然他被幹掉,但他的影響力在後來繼續出現。

第二集《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是許多人認為有史以來拍過最棒的超級英雄電影。扮演蝙蝠俠最大宿敵、大壞蛋小丑(Joker)的影星希斯・萊傑(Heath Ledger) 雖在當年底意外過世,但仍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的榮譽。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72, "file_sign": "775d26e5a4465d54c4c4c540b23287c8\

光影夢工場


為什麼漫威這幾年一直在攆著 DC 打,DC 毫無還手之力呢?

原因無非如下:

誰的受眾更多元

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笑話穿插全片,特別是漫威電影總愛時不時地抖些陳年老梗,打出一手情懷牌,更是吸引了那些當年漫畫書的老讀者。

過去的 DC 電影就沒做到這一點。比如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蝙蝠俠》三部曲藝術感爆棚,在影史上最優秀的犯罪電影裡數得上名,但相信看到臉被燒掉一半的哈維·丹特,就連成人都會嚇一跳。DC 搞的新《超人》、《蝙蝠俠大戰超人》系列,太黑暗、太暴戾、太悲愴了。不是說 DC 超級英雄電影不好,它們沒做錯什麼,只是更適合超過 18 歲,心理足夠複雜能夠認同那種滄桑感和藝術性的觀眾而已。

總的來講,一部超級英雄電影想要成功,就是要老少咸宜,這樣才能一家人一起來看。

和成年人相比,超級英雄電影更需要的瞄準的是那些年輕觀眾。越早讓觀眾愛上自己的系列,意味著日後從這群人身上賺到的錢越多。過去的 DC 超級英雄電影,太注重藝術性,反而把自己的觀眾群體限定了,這不是超級英雄商業系列電影應該做的事。

如果打對受眾群體,即便不是知名 IP,也能大獲成功。《銀河護衛隊》系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實在太老少咸宜了。

同一個宇宙,同一個夢想


漫威宇宙之所以能稱為漫威宇宙,是因為有著漫威記號的絕大部分英雄真的在同一個宇宙裡——就算不在,也要強行通過拍幾部新電影拉到一起來。而漫威現在又跟 Netflix 合作,讓後者以後專職負責填充漫威宇宙的細小工作的意思。

DC 似乎非常注重角色的獨立發展和不同宇宙故事脈絡發展的“合理性”。絕大多數 DC 英雄的故事,在之前都是相對甚至絕對割裂的。比如哥譚市跟地獄神探和綠箭俠沒什麼關係,但似乎綠箭俠又跟閃電俠是一起的,他們似乎總有一天要跟未來的女超人有點關係,但沒人知道到底會發生什麼。

好在,從2017、2018 和 2019 年的幾部超級英雄電影計劃來看,DC 已經有回過味的意思了。但正義聯盟的列位豪俠想要在十分制上勉強高於三不會高過五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基礎上,重新為 DC 贏回漫畫時代的往日輝煌,難度恐怕要難的多。


漫影小蜜瘋


漫威的電影起步早,10年來積累了很多人氣粉絲,而且風格大眾化,看的人也多。

在說dc起步晚,人氣沒有漫威多,風格不定。漫威有《美國隊長》,《雷神》《鋼鐵俠》等都是人氣很高的,dc除了《蝙蝠俠》別的都不怎麼好看。

《蝙蝠俠大戰超人》這部電影時間又長,話說蝙蝠俠怎麼打的過超人,想想都是超人吊打他,沒法比的,一個天一個地。所以說dc是幹不過漫威的。漫威的書迷小孩子很多,這導致dc已經下滑了。




達人PL


這是因為漫威近年來的營銷策略導致的。前面有很多答案列舉了很多漫威的有深度的漫畫和電影,比方說X戰警,拯救了超級英雄影片市場的老版蜘蛛俠,還有無敵浩克這些。雖然我個人最初是由蝙蝠俠入坑因而更加偏愛DC,但必須承認,漫威的一些經典作品無論是深度還是立意上,並不遜色於人們經常提起的那些DC經典作品(唔,守望者除外)。有深度的作品很多,但是大部分的觀眾其實沒有看過這些,即使看過,也不見得還能記得,因為人的記憶總是對最近的東西印象比較深刻,老X戰警三部曲都是哪一年的了?然後現在漫威的電影都是些什麼呢?就像是段子手寫的劇本,大家熱熱鬧鬧的打一場就結束了,隊長雷神鐵人鷹眼綠胖哪個不是有很多故事的複雜角色?然後電影裡的表現,就是強行讓他們耍帥賣肉queer baiting。復仇者1裡面那群騎著飛行摩托車的外星黑叔叔就想攻佔地球,你說不是搞笑?復仇者2裡面那麼一個史上最弱奧創,他所有拿的出手的戰績都是紅女巫的功勞,真的不是在逗我?羅大錘一個宇宙級的BOSS,在銀河護衛隊里居然對面跳個舞就跪了,什麼玩意兒?甚至,電影還要強行降低深度,例如美隊3,要拍內戰了,原本內戰的起因是“隊長和鐵人由於政治傾向不同於是各自糾集人馬開戰”,現在電影版的原因變成了“隊長要找巴基搞基但是鐵人覺得巴基是罪犯不讓於是兩人開打”,這他媽什麼鬼?漫威為了銷量,甘願把自己作品的深度降低,更加的搞笑化,娛樂化,不幸的是,目前為止他們還是很成功的。DC也不是沒有這麼做過,我至今還記得《蝙蝠俠與羅賓》裡面州長的手下登場的時候還要玩冰球和冰上芭蕾什麼的場景,那個荒誕程度甚至強過了今天漫威的絕大多數電影,然後票房敗的一塌糊塗——並且,18年後的今天,已經沒什麼人記得了,大家只記得“蝙蝠俠與羅賓是一部大爛片”而已。然後近年來由於受到諾蘭電影的影響,DC的電影暫時還只能沿著他開出來的路往黑暗現實的方向走下去,兩相對比,自然就會有很多人覺得DC比漫威更有深度了


老張影視剪輯


前幾天我的一個漫威朋友和我這個看了dc電影的人,說了這麼一句話,“可能是我看不懂dc”。

我背叛了我的朋友,兩部小丑實在太過於經典原諒我不是一個純粹的漫威迷,但是不得不說在受眾方面,dc確實是差了一截,其實兩者都有可取之處,甚至說就像麥當勞肯德基一樣,在漫威沒有宇宙時也是幹不過超人(嘖嘖,小時候看老版超人,也幻想我被氪石剋制啥的,後來發現我只是被氪金剋制)。

這幾年主要是漫威太過於長遠了,老爺子的就像鬼谷子指點戰國一樣,一下子圈定了幾十年的江山,反觀dc在長遠的目光上IP就有點不如漫威了,據說寡姐的電影快上映了,你看好戲連軸轉,再加上技術支持,誰也頂不住啊。

人流量大幅度開始向漫威靠攏,這也是為什麼漫威電影普及率高,看著爽,連續看更爽,再加上人設的逐步確立品牌效益(唐叔,美隊,綠大個等)早就吸引了一大波粉絲,反觀dc紅褲頭,確實差那麼一點事,但有一點我很欣賞。

dc並不是落寞,而是自己的品牌自己扛,儘管在市場佔有量上不如漫威,但是隻要堅持出精品,開始確立時間線大ip,雙子閃耀的光芒未嘗不可平起平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