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鎮江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襟山帶水,江山如畫,有著詩一般的美妙意境。這座古城自南朝起,就流傳著城內有“三山五嶺八大寺”的說法。一座濱江城市內竟然神奇地崛起三座山、五道嶺,氤氳著八座佛寺的香菸,而且承載著豐富而絢麗的人文典故和歷史文化,實在令人心馳神往。


說起鎮江城內的“三山”,很多人會脫口而出:金山、焦山、北固山。其實不然,這裡所說的“三山”,指的是鎮江城內的“小三山”——日精山、月華山和壽丘山。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北固山


談及壽丘山,雖東西長百餘米,高不過20米左右,貌不驚人,也算不上險竣雄偉,但卻是一座鐘靈毓秀之山,翻檢他的歷史文化,還真正不能小覷。在一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壽丘山山上及其周邊留下了丹徒宮、慈和寺、普照寺、雲臺寺、積善寺、延慶寺、僧伽塔、寄奴井、聖像冢、文廟、宋宗忠簡公祠、壽丘司徒廟、範文正讀書處等諸多歷史痕跡,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焦山


據史料記載,壽丘山坐落於鎮江朝陽門仁安坊附近,即現正東路夢溪園巷現江蘇大學的京江學院校區內,因古時山上生長藥用植物何首烏,何首烏歷來被稱為長壽、長生之果,故名壽丘山。古代,壽丘山曾建過書院,舊時又是縣學所在地,因此鎮江人習慣稱之為“大學山”、“ 縣學山”。“康熙十一年(1672年),教諭談志避聖諱,改壽丘山為聖像山。”《光緒丹徒縣誌》載:“一名聖像山,在縣儒學後,又名縣學山。其山由東向北而西,縱長九十九丈七尺有奇。面向西南,頂寬十八丈九尺,高五丈七尺有奇。”據鎮江名城研究會專家考定,壽丘山系南朝年間開挖城內漕渠時取土壘就。

壽丘山是南朝開國皇帝劉裕的故宅,劉宋崛興,殆甲東南。南朝宋武帝劉裕,也就是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謳歌“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寄奴。明清之際的王夫之《讀通鑑論》“宋武帝(劉裕)”條品評中國古代皇帝曰:“漢之後,唐之前,唯劉氏猶可以為中國主也。”劉裕(363—422年),字德輿,小名寄奴,生於斯長於斯的京口舊地,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中所說“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的地方,就是壽丘山。宋《嘉定鎮江志》曰:壽丘山在城中,宋武帝潛龍舊宅基也。”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劉裕雕塑


劉裕稱帝后,不忘在京口的耕牧漁獵的貧困歲月,在他的故宅建造了丹徒宮,將用過的農具、穿過的衲衣置於宮中,“以示子孫”,願毋忘其本。《光緒丹徒縣誌》載:“宋丹徒宮在城南,宋武帝微時故宅,後改為太尉留府,受禪後稱為丹徒宮。”《輿地志》曰:“武帝耕丹徒及受命,農具猶有存者,皆命藏之,以留於後。”文帝幸丹徒宮時,壽丘山、鶴林寺周邊原劉裕在時的父老鄉親都來了,他們懷念劉裕,共同瞻仰丹徒宮。元嘉二十六年(449年)二月,文帝于丹徒宮宴請鄉親父老。宋孝武帝幸丹徒宮,作丹徒宮頌。南朝詩人鮑照亦作丹徒故宮頌。沈約也作有丹徒舊宮頌。北宋詩人蘇軾詩云:“劉裕宅邊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梅香。”曾鞏亦有“禪方壽丘山,平昔宋公宅” 之詩句。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之後蕭齊代宋,劉宋末代皇帝13歲的宋順帝劉準被迫禪位,齊帝蕭道成將他“封汝陰王”,使“居丹徒宮”,並派“齊兵衛之”,軟禁在壽丘山。最終蕭道成還是放心不過,設陰謀將其殺害。“建元元年(479年)五月己未,帝聞外府馳馬者,懼亂作。豎人殺王而以疾赴。”壽丘山培育了一位“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開國皇帝,也目睹了一位亡國之君的悲殘結局。

因關河從壽丘山下流過,壽丘山一帶又因山水相依,風光秀美,成為建宅修園的首選之地,曾經甲第如雲,人文薈萃。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夢溪園

隔河東望,有宋代著名科學家、翰林學士、三司使沈括的“夢溪園”,夢溪園中花叢翠竹環繞,亭臺樓閣點點,有夢溪泉、百花堆、殼軒、岸老堂、蕭蕭堂、遠亭、蒼峽亭、竹塢、杏嘴、深齋等景點,十分雅緻。沈括於此完成了千古不朽之作《夢溪筆談》,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的科學座標”。


夢溪園的南邊,便是清風橋,橋身高聳,造型典雅飄逸,橫跨於關河之上,是北宋景祐年間潤州太守范仲淹所建,又稱“範公橋”。清風橋東邊,有過一個宋代私家名園,名曰“藏春塢”,園內築有“萬松崗”。園主刁約系天聖年間進士,做過揚州剌史、主判三司鹽鐵院。蘇東坡、歐陽修、司馬光等名家都到過藏春塢作客並題詩詠賦。蘇東坡有《刁景純藏春塢》詩云:“白首歸來種萬松,待看千尺舞霜風。年拋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屨中。楊柳長齊低戶暗,櫻桃爛熟滴階紅。何時卻與徐元直, 共訪襄陽龐德公。”藏春塢南面不遠柳林處,便是北宋哲宗丞相蘇頌宅第,蘇頌葬父蘇紳於京峴山,以便守孝。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夢溪園

跨過清風橋稍南,有南唐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林仁肇宅園及故相魯國公曾布宅園,沈括稱其園“極為宏壯”;還有北宋故相秀國公陳昇之的宅園,宅園既華麗又靜幽,頗有品位,只可惜宅園建成後,主人已病重,只能由家人用轎抬著一覽而已。後人曾趣談陳昇之的宅園“三不得”, 即住不得、修不得、賣不得。陳昇死後,宅園漸成酒庫,形成巷道後,遂取名“酒海街”。與酒海街相鄰的千石墟巷(現為古通巷)內有北宋徽宗丞相曾布宅第,曾布曾任鎮江知府。曾布母親病故,為紀念其母,曾布在金山寺建造了兩座寶塔,曰薦慈塔、薦壽塔。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金山慈壽塔


壽丘山南麓的石頭巷內沈德潛宅“小山樓”,沈曾任清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乾隆常與其切磋詩藝,稱其為“天子門生更故人”, 命給三代封典。沈德潛死後,發現故舉人徐述夔一柱樓集有“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之悖逆語,沈為徐寫傳,乾隆便奪沈德潛贈官,罷祠削諡,僕其墓碑。


壽丘山西麓的觀音橋一帶,住有明代大學士楊一清,正德十五年(1520年)閏八月,明武宗南巡路經鎮江,特地臨幸楊一清家。楊一清於茂祉堂設盛宴款待武宗帝,君臣歡飲兩晝夜,武宗乘著酒興制詩12章,楊一清賦詩賡和。宋相蘇頌於元祐八年(1093年)告老,退居於鎮江關河畔。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鎮江茅以升雕像


壽丘山東北麓有茅氏宗祠,橋樑學家茅以升就出生在其左近的草巷。相鄰未遠,歷史學家唐邦治留下了繁富的撰著。鎮江光復時的鎮江首任地方民政長楊邦彥也與他們比鄰而居。繼任的民政長張鵬則住在壽丘山西麓,其故宅至今尚存。清代中葉壽丘山山西的吳先生巷內居住過京江畫派的領軍人物


壽丘山不僅人文薈萃,而且崇學興教,是五百年學府,教化之山。


鎮江始建於宋代的著名的淮海書院,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遷學於壽丘山麓。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知縣鄭一嶽在壽丘山下創建香山書院。清順治五年(1648年),知府趙士冕增修香山書院樓舍,更名三山書院。順治十三年(1656年),知縣張晉又在壽丘山創建杏壇書院,繚垣植杏樹數百株。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鎮江市志》載:“明嘉靖元年(1522年),提學御史肖鳴鳳因縣學佔地狹窄,屋宇擁擠,遂遷建縣學於朝陽門仁安坊壽丘山南麓,即今鎮江市正東路鎮江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康熙八年(1669年)、雍正七年(1729年)相繼修葺。咸豐二年(1852年)毀於兵火。同治四年(1865年 )於故址重建,至光緒元年(1875年)竣工。”五百年來,壽丘山書聲朗朗,絃歌不絕,成了鎮江最著名的孔門聖殿。


清代在壽丘山建有文廟,大成殿內供奉著孔子聖像,聖像頭戴冠冕,身著朝服,手捧笏板,兩旁立有孔夫子得意弟子七十二賢人塑像。新中國成立後,大成殿、廊廡等文廟建築陸續拆除。如今除了一個碑座、幾隻柱礎、“萬仞宮牆”的幾個殘字和一株枝繁葉茂的五針松,見證著文廟的歷史及變遷。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民國時期的鎮江是江蘇省省會。民國十九年(1930年)9月14日,江蘇省教育廳正式成立了江蘇省立鎮江民眾教育館,並在我國率先實施電化教育,每逢節日和紀念日為民眾放映電影。同時開發首創了一種新穎別緻的教育工具——電化教學巡迴施教車,成為江蘇省名震遐邇的民眾教育機構。


民眾教育館建於壽丘山腳下,由縣學宮改建而成,有教室、民眾閱覽室、教導部等辦公及生活用房90間。常設機構有總務部、教導部、展覽部和推廣委員會四個部門。另外設城市、鄉村實驗區及農藝場。教導部設有補習教育、職業指導、電化教學、視覺教學、康樂指導五個股。民眾教育館坐北朝南,面對正東路,正面一直拐到梳兒巷口是一溜順的高大圍牆。大門朝南,系一道可伸縮的鐵柵拉門,一側牆上掛了一塊“江蘇省鎮江民眾教育館” 的牌子。門前植有4株古銀杏樹,每到深秋樹上結滿了白果,樹葉也變成了金黃色,每當秋風吹過,白果便被吹落一地,成為城東一景。抗戰中民眾教育館遭日機炸燬,館產損失過半。1946年2月,江蘇省立鎮江師範學校易址於壽丘山覆校。民眾教育館四分之三館舍劃歸省立鎮江師範學校。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江蘇大學


新中國成立後,鎮江師範專科學校得到長足發展,成為鎮江地區培養中等師資的中堅力量。2001年8月經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蘇理工大學、鎮江醫學院、鎮江師範專科學校合併組建了以工科為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江蘇大學。壽丘山見證了鎮江的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不斷壯大。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潘春華,筆名秋實、春曉,男,1945年生,江蘇鎮江人,鎮江市委宣傳部新聞評論員、鎮江市政協文史委重點作者、鎮江市作家協會會員,《群眾》《上海企業》《食品與健康》《養生月刊》等期刊專欄撰稿人。40多年來,發表各類作品累計達400餘萬字,30多次獲全國、省、市徵文獎、優秀作品獎。曾獲得“鎮江市潤州區新聞宣傳工作先進個人”、“鎮江市委優秀黨的宣傳工作者”稱號。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金山焦山北固山,鍾靈毓秀“壽丘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