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老槐树上的铃声


村口老槐树上的铃声

村口有一个老土槐树,树半中腰悬挂着一个钟,庄户人叫铃。

这是邻村,过去这个村子,由原来的一个村分为三个队,按村子人口居住方位,分为晁中、晁西、晁南。我家住在晁南。现在叫晁南村民小组。

这个土槐树是在晁西村村口,按过去留传下来的规矩, 我们大年初一就要去晁西村门份中拜“先人”,给老人拜年、请安。

一大伙近二十人,浩浩荡荡从门份中我叫叔父的家中出来,没走几步,就发现村口旁长着一个身材弯曲的土槐树,树身直径按农村人说的有六七把大了,那弯曲的树身,就象一个久经苍桑的老人,估计这树也有近百十年历史了。

树上一群叫不上名的鸟儿,欢快地喳喳喳叫着,我不由得抬头望去,那鸟儿站在树杈上,望着川流不息的人流。

村口老槐树上的铃声

我抬头细细一看, 除过鸟儿,那树中腰的一个大树杈上,还有一个铃,那锥型的铃,像个倒扣着的瓦盆,我知道,那是生铁铸成的。

我被那个铃吸引住了,过去的生产队,都在村中央或人口居住中心的位置,都选择一棵大树,队上派人把铃绑在树上,铃中间有一个铁坠,铁坠下面有一个粗眼,从粗眼中穿一条结实的长绳,每到生产队上工、开会、传达上级指示或分粮食、分油以及柴草等,都打铃通知,这铃人戏称是村上的“最高司令。”

这铃一般由队长敲打,队长不在了就叮咛副队长打铃,如有特殊情况,其它人也可以打铃救急,队上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人是没有权力和资格动用铃绳的。

我仰头又看了看那铃,上小下大,那黑沉沉厚厚的铸铁,看起来足有三十多斤,我忙掏出手机,拍摄了几张照片,现在队上这铃十有八九都没有了,只有这个铃,还在那古老的土槐树上挂着。

村口有一位老人看我拍照,好奇地赶过来,只见他那花白的头发稀稀的,两眼炯炯有神,那朴实的衣着,一看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庄户人,他手里拿了一个长长的烟锅,烟锅干上一个烟袋,十分耀眼。

老人对我讲,这铃在这树上大约有六七十个年头了,当年是十多岁的他上树绑上的,好多人都怕天下雨绳子老化,就找了几股牛皮绳,我才把铃拴结实绑好。

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关于这铃的故事。

记得那年发大水,闹洪灾,山上洪水下来了,一下子淹没了村上的北壕,壕在低洼处,也比较偏避,那里住着三户人家,队上三十多头牛、马、骡子,还有喂性口的饲养员。

人命关天,时间就是生命,队长急了,把铃绳拉住打了三、四分钟,社员一听铃声紧急不断,就知道有紧急事,忙从家里跑出来,拿上镢头、掀,在队长带领下,改北壕水头,救被水困住的农户、饲养员和牲口。

村口老槐树上的铃声

以后人们议论着,那个场面多么惊险,在队长赶到时,洪水己漫进窑洞有一尺多深了,如果不是及时打铃改水救援,后果不堪设想。

大年初一的早晨,阳光明媚,村庄周围,炮声连片,每个农户家门口的大红灯笼分外耀眼,那内容不一的大红对联格外醒目,家家户户臊子面那酸香味,撒向了院落,弥漫着村庄的角角落落。街道两旁停满了小车,街道两旁的花坛,还有那新装不久的太阳能路灯,都亭亭玉立在街道旁。不远处的墙壁上,风景画、还有二十四孝都给村上增添了新的风釆。

不知不觉走回我村上,想看看我村挂在树上的铃还在不在,细细寻找,那原来挂铃的树早己不知去向, 那挂在树上的铃, 也不知谁拿去卖废铁了。

我队上的铃,听说也是建社后才有的,是为了统一管理社员劳动,队上指派专人从一个铸造厂买下的,挂在村中央大树上。

说实话,我村上那铃,也为村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年“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社员半夜还要加班给饲养室拉土,队长常常用这铃指挥,全队没有一个迟到的。

以后,队长在槐树下分配个活路,指挥社员劳动,就连村上的“老碗会”也不知不觉的挪在了那里,那年全国学习小勒庄,村村安广播大喇叭,队长也把喇叭选择架在这槐树上的铃旁边。

记得那是1976年秋季,一场地震,牵动了千家万户,队长打铃召开社员大会,在会上宣布,“以后全队社员以铃声为准,铃一响,全部撤到安全地带。那年,队长给那树下搭了个临时棚,日夜住在棚下,用铃声叫醒村民。

村上换了多少任队长,那铃下面长长的绳也不知换了多少次,没有人知道,就我见到,队上牵铃用的壮牛皮绳也换过二三次了。

队长有事,把铃一打,就在绑铃的树下说个事,开个会,多数还是队上记工员记个工分,有时候大队、公社干部来传达个会议精神,队长把铃一打,会场摆个桌子,可以现场开会了。

那清脆悦耳的铃声,常常回荡在村庄的上空,钻进了农户耳朵,它指挥着社员干部,把队上生产、生活一次次推向高潮。

有人开玩笑地说:“队上那铃,比县长还牛。”

下雨下雪了,队长把铃一打,社员就去队上的饲养室开会。

村口老槐树上的铃声

记得那年三夏,队长晒了一场面麦,大约十多石,然后他带领社员上半山割麦去了,下午两三点,乌云遮天,大雨即将来临,妇女队长打响了铃,铃声把社员从家里叫出,用簸箕端,用袋子装,赶大雨来临之前,把所有麦子转移到仓库去了。

等到队长冒雨从半山下来,麦子已经转移到仓库,队长高兴的对妇女队长说;“这次收麦子,多亏你啊!要不是你队上要蒙受多大的损失。”

队长表扬了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却说“咱队人心齐,我一看天色不好,铃一打,全队老少都出来上阵,就连三婆七十多岁了也帮助装麦子。

村上的铃,是代替队长发号司令的,那个年代,人们都居住分散,有啥事,全村人都听铃声,只要村上铃声一响,人们就从头门赶紧出来,打听队上打铃有啥事。在建社后到八十年代初,农业社上工,也全部是铃声指挥,也有人说: "队上外铃,给咱队把力出咋咧。"

现在,时代发展了,虽然村民们在也听不到那熟悉的铃声,但那铃声它却久久回荡在老一辈人们的心中。

村口老槐树上的铃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