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老槐樹上的鈴聲


村口老槐樹上的鈴聲

村口有一個老土槐樹,樹半中腰懸掛著一個鐘,莊戶人叫鈴。

這是鄰村,過去這個村子,由原來的一個村分為三個隊,按村子人口居住方位,分為晁中、晁西、晁南。我家住在晁南。現在叫晁南村民小組。

這個土槐樹是在晁西村村口,按過去留傳下來的規矩, 我們大年初一就要去晁西村門份中拜“先人”,給老人拜年、請安。

一大夥近二十人,浩浩蕩蕩從門份中我叫叔父的家中出來,沒走幾步,就發現村口旁長著一個身材彎曲的土槐樹,樹身直徑按農村人說的有六七把大了,那彎曲的樹身,就象一個久經蒼桑的老人,估計這樹也有近百十年曆史了。

樹上一群叫不上名的鳥兒,歡快地喳喳喳叫著,我不由得抬頭望去,那鳥兒站在樹杈上,望著川流不息的人流。

村口老槐樹上的鈴聲

我抬頭細細一看, 除過鳥兒,那樹中腰的一個大樹杈上,還有一個鈴,那錐型的鈴,像個倒扣著的瓦盆,我知道,那是生鐵鑄成的。

我被那個鈴吸引住了,過去的生產隊,都在村中央或人口居住中心的位置,都選擇一棵大樹,隊上派人把鈴綁在樹上,鈴中間有一個鐵墜,鐵墜下面有一個粗眼,從粗眼中穿一條結實的長繩,每到生產隊上工、開會、傳達上級指示或分糧食、分油以及柴草等,都打鈴通知,這鈴人戲稱是村上的“最高司令。”

這鈴一般由隊長敲打,隊長不在了就叮嚀副隊長打鈴,如有特殊情況,其它人也可以打鈴救急,隊上沒有特殊情況,一般人是沒有權力和資格動用鈴繩的。

我仰頭又看了看那鈴,上小下大,那黑沉沉厚厚的鑄鐵,看起來足有三十多斤,我忙掏出手機,拍攝了幾張照片,現在隊上這鈴十有八九都沒有了,只有這個鈴,還在那古老的土槐樹上掛著。

村口有一位老人看我拍照,好奇地趕過來,只見他那花白的頭髮稀稀的,兩眼炯炯有神,那樸實的衣著,一看就是個老實巴交的莊戶人,他手裡拿了一個長長的煙鍋,煙鍋幹上一個菸袋,十分耀眼。

老人對我講,這鈴在這樹上大約有六七十個年頭了,當年是十多歲的他上樹綁上的,好多人都怕天下雨繩子老化,就找了幾股牛皮繩,我才把鈴拴結實綁好。

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滔滔不絕地講起了關於這鈴的故事。

記得那年發大水,鬧洪災,山上洪水下來了,一下子淹沒了村上的北壕,壕在低窪處,也比較偏避,那裡住著三戶人家,隊上三十多頭牛、馬、騾子,還有喂性口的飼養員。

人命關天,時間就是生命,隊長急了,把鈴繩拉住打了三、四分鐘,社員一聽鈴聲緊急不斷,就知道有緊急事,忙從家裡跑出來,拿上钁頭、掀,在隊長帶領下,改北壕水頭,救被水困住的農戶、飼養員和牲口。

村口老槐樹上的鈴聲

以後人們議論著,那個場面多麼驚險,在隊長趕到時,洪水己漫進窯洞有一尺多深了,如果不是及時打鈴改水救援,後果不堪設想。

大年初一的早晨,陽光明媚,村莊周圍,炮聲連片,每個農戶家門口的大紅燈籠分外耀眼,那內容不一的大紅對聯格外醒目,家家戶戶臊子面那酸香味,撒向了院落,瀰漫著村莊的角角落落。街道兩旁停滿了小車,街道兩旁的花壇,還有那新裝不久的太陽能路燈,都亭亭玉立在街道旁。不遠處的牆壁上,風景畫、還有二十四孝都給村上增添了新的風釆。

不知不覺走回我村上,想看看我村掛在樹上的鈴還在不在,細細尋找,那原來掛鈴的樹早己不知去向, 那掛在樹上的鈴, 也不知誰拿去賣廢鐵了。

我隊上的鈴,聽說也是建社後才有的,是為了統一管理社員勞動,隊上指派專人從一個鑄造廠買下的,掛在村中央大樹上。

說實話,我村上那鈴,也為村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那年“農業學大寨”,平整土地。社員半夜還要加班給飼養室拉土,隊長常常用這鈴指揮,全隊沒有一個遲到的。

以後,隊長在槐樹下分配個活路,指揮社員勞動,就連村上的“老碗會”也不知不覺的挪在了那裡,那年全國學習小勒莊,村村安廣播大喇叭,隊長也把喇叭選擇架在這槐樹上的鈴旁邊。

記得那是1976年秋季,一場地震,牽動了千家萬戶,隊長打鈴召開社員大會,在會上宣佈,“以後全隊社員以鈴聲為準,鈴一響,全部撤到安全地帶。那年,隊長給那樹下搭了個臨時棚,日夜住在棚下,用鈴聲叫醒村民。

村上換了多少任隊長,那鈴下面長長的繩也不知換了多少次,沒有人知道,就我見到,隊上牽鈴用的壯牛皮繩也換過二三次了。

隊長有事,把鈴一打,就在綁鈴的樹下說個事,開個會,多數還是隊上記工員記個工分,有時候大隊、公社幹部來傳達個會議精神,隊長把鈴一打,會場擺個桌子,可以現場開會了。

那清脆悅耳的鈴聲,常常回蕩在村莊的上空,鑽進了農戶耳朵,它指揮著社員幹部,把隊上生產、生活一次次推向高潮。

有人開玩笑地說:“隊上那鈴,比縣長還牛。”

下雨下雪了,隊長把鈴一打,社員就去隊上的飼養室開會。

村口老槐樹上的鈴聲

記得那年三夏,隊長曬了一場面麥,大約十多石,然後他帶領社員上半山割麥去了,下午兩三點,烏雲遮天,大雨即將來臨,婦女隊長打響了鈴,鈴聲把社員從家裡叫出,用簸箕端,用袋子裝,趕大雨來臨之前,把所有麥子轉移到倉庫去了。

等到隊長冒雨從半山下來,麥子已經轉移到倉庫,隊長高興的對婦女隊長說;“這次收麥子,多虧你啊!要不是你隊上要蒙受多大的損失。”

隊長表揚了婦女隊長,婦女隊長卻說“咱隊人心齊,我一看天色不好,鈴一打,全隊老少都出來上陣,就連三婆七十多歲了也幫助裝麥子。

村上的鈴,是代替隊長髮號司令的,那個年代,人們都居住分散,有啥事,全村人都聽鈴聲,只要村上鈴聲一響,人們就從頭門趕緊出來,打聽隊上打鈴有啥事。在建社後到八十年代初,農業社上工,也全部是鈴聲指揮,也有人說: "隊上外鈴,給咱隊把力出咋咧。"

現在,時代發展了,雖然村民們在也聽不到那熟悉的鈴聲,但那鈴聲它卻久久迴盪在老一輩人們的心中。

村口老槐樹上的鈴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